第五 独霸西戎(1 / 1)

在取得崤山之战的胜利后,晋襄公以晋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杰出的政治手段,隔绝了秦国与中原的联系,遏制了秦国东进的势头。秦国与晋国也因此而进行了几番争夺,但胜少负多,虽得歧、丰形胜,一时间不得越晋而独霸中原,只得采取长策,转而向西发展,待时机成熟再徐图进取。穆公时期,在秦国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和小国,这些戎族仍处在游牧经济时期,生产力低下,且各有君长,不相统一。由于游牧生产极不稳定,为求生计,戎族各部时常突袭秦国边地,抢掠财物,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可谓是秦国实现长久发展的肘腋之患。秦穆公吸取了前次跨晋袭郑的教训,采取了先强后弱,次第征服的策略。此时,西戎诸部中以绵诸、义渠和大荔三支最为强盛,其中绵诸部滨临秦国故地,与秦接壤,首当其出地成为秦国西进的首个目标。正值绵诸王遣客居戎地的晋人由余为使者,出使秦国,穆公向其展示了秦国壮美的宫室和丰厚的积存,并向其介绍了以“诗书礼乐”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然而,由余却认为:礼乐等诸多繁文缛节恰恰是导致中原政局不稳的主要原因,君主依仗着法律制度来监督和控制民众,民众不堪驱使就怨恨君上,上下不睦,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而戎族却不同,戎主以朴实淳厚的仁德来对待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拥护君上,国家法度不多,但更注重上行下效的作用,整个国家的运作就如同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得心应手。穆公认识到由余确实是个不世出的人才,如果让他继续为戎主画策,迟早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多人,使其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待到绵诸国内政事大乱之后,穆公才让由余回国。由余屡次劝谏均遭戎王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附秦国。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与其深入地讨论了统一西方戎族的具体策略。在进行充分准备之后,秦军于穆公三十七年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合围绵诸,生擒绵诸王。秦穆公乘势西进,先后征服了大小二十多个戎狄部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为秦国日后的发展争得了一个广阔而又相对独立的空间。

春秋之际,秦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交汇处,特定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征,其不仅积极吸收了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等作为自身主体,而且还在不断与戎族的交往与斗争中,融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因素和君民一体的朴实作风,这些都为日后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文化和群众基础。地分南北,人有华夷,但治国的大道却是相同的,国家的制度和体制无所谓好坏,均属于术的范畴,周朝有周朝的体制,商代有商代的令法,兵无常势,制无常形,关键要看它服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服不符合当时民众的意愿。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而打破一切束缚、兼容并包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它既不拘泥于组成元素来源的国家、民族或是种族,也不拘泥于组成元素创造者所处的社会与阶层,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只要有益于自身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均可一概采纳,真正的王者总是善于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整合普天下的智慧而化为己用的。在中原各国忙于恢复旧有礼乐制度之时,秦人则以开拓者的姿态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的智慧,着手于一种全新国家制度的创造,实际上,在始皇帝横扫天下之前,其先祖已经在文化融合方面大大领先于他国,业已打响了华夏统一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