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桓公得位(1 / 1)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九 桓公得位

春秋前期,齐僖公【1】薨,遗有三子,太子诸儿【2】、公子纠【3】和小白【4】。依照齐国祖制,大臣们拥立太子即位,是为齐襄公。太子诸儿虽居长位,但品行不端,很早就与其妹文姜私通。后来,文姜嫁给鲁桓公,成为了鲁国夫人,而姜氏兄妹间的*不断,恐事情败露,二人竟合谋醉杀了鲁桓公。当是时,齐国朝纲混乱,政治腐朽。管仲【5】和鲍叔牙【6】分别辅佐纠和小白两位公子,管仲预感到齐国将有大乱,遂建议鲍叔牙带小白逃往莒国,自己亦陪同公子纠前往鲁国避难。齐襄公十二年,齐国果然爆发内乱,公孙无知勾结同党,杀死襄公,自立为君。无知在位仅一年又为人所杀,一时间齐国无君,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整个国家陷于空前的混乱。纠和小白这两位逃往在外的公子,见时机成熟,均想抢先回国,夺取君位。管仲得知小白也想回国争位后,决定先下手除掉小白,故自请先行,亲率兵车三十乘伏于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准备截击小白。果然在即墨与小白相遇,管仲起身一箭正中小白带钩,小白乘势装死,瞒过了管仲,方才躲过此劫。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奔入齐,并在高、国两位正卿的支持下成为齐国的国君,就是名声赫赫的春秋首霸齐桓公。为绝后患,桓公向鲁国屡屡施加军事和外交双重压力,最终迫使鲁国将公子纠杀死。

齐桓公作为一位志向高远的明君,即位之初就广纳贤能,并启用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向桓公谏曰:“公若想治齐,用臣尚可,但若想雄霸天下,必用管仲。管仲确有宽柔惠民之志,经世治国之才,君若用之,何愁齐国不治?”桓公似乎对于管仲的即墨射钩之事仍然耿耿于怀。鲍叔牙进而开导道:“公子争位,人臣各为其主,射钩之时,仲只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钩?”桓公深受启发,佯作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回齐国,并命其为相,以国托之。

鲍叔牙举荐管仲不难,难在不计私利,辞去相位,让与管仲,故其贤真非常人可及。齐桓公捐射钩之恨,肯用昔日政敌不难,难在加以隆礼,以为卿相,专用而不疑,不以小人之谗而生忌,故其量非世俗可量。莫要说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人,即使是在当今世界如此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私利私怨的伟丈夫也是不多见的!为国为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愁,有此君,有此臣,齐国何以不强,姜氏何以不兴?在人们称道管仲灼灼才华和桓公赫赫功业的同时,请我们不要忘记了成就这一切的,正是那个真正的臣子,谦卑的贤士——鲍叔牙!

——————————

【1】齐僖公(?~前698年),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姜姓,原名吕禄甫,齐前庄公之子。

【2】齐襄公(?~前686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四位国君,荒**无道,与亲生妹妹文姜通奸,为世人所不齿。

【3】公子纠(?~前685年),春秋时期齐国人。齐僖公之子,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被杀后,齐国内乱,纠与小白争立失败,在齐国胁迫下,为鲁君所杀。

【4】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并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春秋初年,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侵扰,桓公因势利导,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就了自己定霸中原的伟业,受到周天子的赏赐。桓公晚年昏庸,特别是在管仲死后,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但纵观其一生,仍不失为一代英主。

【5】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且有《管子》一书传世。

【6】鲍叔牙(?~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颍上(今属安徽)人,曾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以善于知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