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楚雄汉上(1 / 1)

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八 楚雄汉上

自古以来谈到春秋,就不得不讲到楚国。楚国的先祖虽出自帝颛顼【1】高阳,但由于封地偏远,近三苗,处化外,与中原诸侯关系反倒疏远。待传至春秋,熊通【2】弑兄之子而自立,其人强暴好战,有僭号称王之志,见周桓王缛葛之战中惨败于郑,更加无忌惮,遂向臣下询问称雄于诸侯之策。令尹斗伯【3】比进曰:“当世天下,群雄并起,必先以威力制服诸侯,汉东之国,惟隋最大,君可以兵临之,如若隋国臣服,则汉淮诸国莫敢不从。”熊通采纳了这个建议,亲率大军屯于瑕池,同时遣人求成于隋。隋国有一名贤臣,名叫季梁【4】,其认为:“楚强隋弱,今来求成,其心不可测,姑且外为应承,而内修备御,才可确保无虞。”隋侯乃遣少师至瑕,与楚结盟。斗伯比闻少师【5】将至,谏楚王曰:“臣闻少师是个浅近之徒,以谀得宠,今奉使来此打探虚实,正宜藏吾壮锐,以老弱示之。彼将轻我,其气必骄,骄而生怠,隋国也就易于攻取了。”熊通从此计,待少师入楚营,但见戈甲朽敝,人或老或弱,不堪其战,顿时有了矜高之色,与楚盟后而返。少师还见隋侯,尽述楚军羸弱之状,并主动请缨率师追袭楚军。幸有季梁谏阻,隋侯才未追击。楚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约请合诸侯于沈鹿。期至,庸、濮等汉上诸国毕集,惟隋、黄两国不至。楚国终于得到了开战的借口,兴师伐随,次军于汉淮两水之间。无奈,此时隋侯惑于少师之言,无备而战,任少师为戎右,以季梁为御,亲自出师御楚。季梁升车以望楚师,谓隋侯:“楚兵分为左右两军,楚俗以左为上,其君必在左军,君之所在,精兵必聚;今请专攻右军,若右败,则左亦丧气,此胜于易胜之道也。”然而,隋侯耐不住少师的鼓动,挥师于楚左军精锐硬拼,终酿成大败,被迫臣服于楚。汉上诸国尽皆丧胆,尊楚为王,楚王至此竟与周天子齐。

抛开战役的胜负不论,隋大夫季梁在对楚作战中提出的先攻楚右军而后攻左军,由易及难的进攻策略绝对是值得称道的。沙场上与敌军交手就如同搬石头,当然可以用双手将其抱起,这就相当于以强对强的硬仗,而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以己之强,攻彼之虚,由易及难,如同以一根木棒在石头边角处一锹,目的同样可以实现,事少而功多。这一战术又被后世的兵圣孙武提炼成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避实击虚”的策略,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曹操官渡之战中夜袭袁绍乌巢粮仓,堪称此类战法之经典。可惜隋侯不听忠良之谏,否则中国的历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写。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战役中,我们没有看到多少华丽的计谋和巧妙的战法,但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残酷的二元博弈中,一方不一定将战术演绎地多么完美,只要能够让对手犯错,一样能够取得胜利。

——————————

【1】颛顼,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2】熊通(?~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号武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3】斗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辅佐楚武王积极进行对外扩张。

【4】季梁(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隋国大夫,同谋略,有才能。

【5】少师(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隋国大夫,善于阿谀逢迎,并无真才实学。

作者题外话:“楚雄汉上”,已于2009年10月16日,经“草根博缘”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