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二 烽火戏诸侯
西周【1】末年,周幽王【2】最为宠爱的妃子名叫褒姒,传说其美艳绝伦,是不世出的美女,虽身得专宠,却从未开颜一笑。幽王为博得美人欢心,听信了虢石父【3】的乱言,在与褒姒驾往骊山之际,夜举烽火召集四方诸侯。畿内诸侯以为镐京有刀兵之乱,迅速领兵点将,驰往救援。待到诸侯们赶到骊山脚下,见幽王与褒姒饮酒作乐,方才明白其实并无戎兵入寇,而是周王在戏弄大家。诸侯们面面相觑,心怀怨气,携怒卷旗而回。褒姒见众诸侯忙去忙回,徒费辛劳,不觉间抚掌大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幽王在失信诸侯之后,因立储之争,太子之舅申侯引来西戎兵马,围困镐京。由于幽王欺诸侯在先,此刻再举烽火,诸侯们都以为幽王又在欺骗大家,不愿再次被人耍弄,所以不是没有派兵援救,就是佯作准备拖延时间,致使幽王孤力难支,身死戎兵之手,为后世所耻笑。而西戎通过此次入寇关中,对西周王畿之地的地形与军事实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故而,此后时常驱兵骚扰关中,周天子暗弱,无力应对,子民流离失所,周室王业至此衰微,幽王的继任者平王【4】只得迁都洛邑,以求一夕之安,中国也由文、武二王开创的西周盛世,进入了东周列国的春秋乱世。
烽火是我国古代边防重要的军事通信手段,军队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信息,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出现战事,军情危机。据史料记载,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即周天子把王族、功臣等贵族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成为一方诸侯。该制度的核心就是周天子授民授土给诸侯,并由天子依照统一的法令进行统治。平时诸侯定期朝奉天子,入贡称臣,如遇战事,天子燃起烽火,诸侯则出兵勤王,共同御敌。因而,烽火是与兵符同等重要而神圣的国之重器,起到守国护民的作用,怎么可以被君主当作儿戏,用于玩笑呢?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此处的“信”即“信用”的意思。《说文解字》【5】解释为:“信,诚也;诚,信也”,二者互训,本意相通。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儒家看来,“信”被作为一种君子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是立身修德的根本,建功立业的基石。同时,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大都将“信”作为称雄乱世的权术手段,开创盛世的政治基础。《左传【6】•文公四年》中讲:“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左氏在此已将“信”的作用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社稷兴衰的重要地位,认为国家若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无法立国,君主若得不到臣民的信任终不能君临天下。“小信成则大信立,明主基于信”,故而君主必须从小事做起,由小及大,树立信用,取信于民,方可令行禁止以图大治,成为真正的王者。桓公【7】守曹沫之约,齐终九合天下;商君【8】起徙木之信,秦始独领群雄。古今圣主言出必行,徙木小信尚不能失,匹夫之约且不可违,更怎能以烽火而戏天下呢!如此看来,幽王身死戎乱,遂亡西周也是情理之中。
——————————
【1】西周,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前1046年~前771年),由周武王姬发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和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后因内乱与外族入侵,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为了便于区分,故史学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2】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宮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国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周幽王征伐褒国,褒国首领进献美女褒姒以求自保。幽王宠爱褒姒,为其废后黜太子,更有甚者,为取悦美人,竟上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失信于诸侯。之后,太子之舅申侯联合犬戎举兵伐周,将其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自此灭亡。
【3】虢石父(?~约前771年),又称虢公鼓,西周人,周幽王时为上卿。为人善谀好利,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国人皆怨。据称石父曾劝幽王登骊山烽火台,夜举烽火以戏诸侯,导致西周的灭亡,其本人也被犬戎所杀。
【4】周平王(?~前720年),姓姬,名宜臼,东周第一位国君,周幽王的儿子,母亲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儿。宜臼原本是幽王太子。后来褒姒入宫,相当得宠,并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废掉正室与太子母子二人——即申后与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和她的儿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的父亲申侯相当愤怒,趁著幽王以烽火戏诸侯使众人不再信任他的时候,联合缯国与西方的犬戎攻击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敌军杀于骊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众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于申即位。由于镐京在战后已残破不堪,宜臼为避犬戎,在前770年迁都雒邑,历史学家称之为东周。宜臼在位51年去世,谥号平王。太子泄父早逝,平王之孙姬林继位,是为桓王。
【5】《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
【6】《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蓝本,以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7】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并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春秋初年,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侵扰,桓公因势利导,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就了自己定霸中原的伟业,受到周天子的赏赐。桓公晚年昏庸,特别是在管仲死后,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但纵观其一生,仍不失为一代英主。
【8】商鞅(前395 - 前338年),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卫国人,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封于商地,后人称之为商鞅。执秦政十九年,推行新法,施行郡县制,奖励军功爵,秦国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国库充盈,为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题外话:2009年7月29日,新浪网【文化漫谈】将本文加为精华,飞刀在此感谢论坛和各位管理员前辈的推荐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