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史评杂论 春秋篇 第一 序
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乱世,随着平王东迁,周天子势力日益减弱,王业衰微,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战事频仍。春秋之际,诸侯间的兼弱攻昧,强大的诸侯不断对外扩张,吞并弱小的邻国,势力最强的诸侯则可以称雄天下,期间齐桓公【1】、晋文公【2】、楚庄王【3】、吴王阖闾【4】、越王勾践【5】(秦穆公【6】、宋襄公【7】)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在各诸侯国对外开疆拓土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内部的实力对比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卿大夫势力逐渐做大,该阶层利用经济、政治、军事手段,相互倾轧,甚至驾驭君王。由于深刻的内部斗争,强盛一时的齐国君主竟为其田氏卿族所取代,春秋时世为盟主的晋国【8】亦被韩、赵、魏三卿所瓜分,“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战国时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存在一条定律:政治经济领域越是稳定,则思想文化领域越单一;相反,政治经济领域越是动荡,则思想文化领域越活跃,越多样。故而,春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百家俱兴,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了儒【9】、道【10】、墨【11】、法【12】、阴阳【13】、名【14】、纵横【15】、杂【16】、农【17】等众多流派或是流派雏形。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最为重要,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同时铸就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伟大民族性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既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熔炉。历史是一面镜子,无所谓褒贬,可以使人们懂得天理循环、兴衰得失;谋略是一种手段,无所谓对错,可以使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个人只要志向高洁,以济世救民为己任,虽使用谋略剪除奸佞,仍为人所称道。相反,以所谓的道德禁锢自己,最终误国误民的人,才是千古罪人,亦为人所不齿。春秋诸多事,后学今评之。随后飞刀将为您讲述春秋时期的军国政要、人物典故,剖析事件原委,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
【1】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并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春秋初年,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侵扰,桓公因势利导,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就了自己定霸中原的伟业,受到周天子的赏赐。桓公晚年昏庸,特别是在管仲死后,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但纵观其一生,仍不失为一代英主。
【2】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早年由于晋国内乱,只得逃亡国外,周游列国。晚年才借助秦国的势力回国为君,并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3】楚庄王(?~前591)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使得出国大治,称雄诸侯。
【4】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名光,著名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名臣,西破强楚,威震天下。在南征越人的战斗中,受伤而死。
【5】勾践(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勾践,又名菼执,春秋末期越国国君。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并于前473年灭吴,终成强国。
【6】秦穆公(生卒年不详),嬴姓,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穆公非常重视人才,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后在崤之战中败于晋军,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7】宋襄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他乘机图霸,于前642年联合卫曹、邾等国伐齐,战胜四公子之徒,拥立齐孝公而还。次年宋拘执滕君,又与曹,邾二国会盟,使邾君拘执甑君,杀以祭次瞧之杜。前639春,与齐,楚盟于鹿上(今安徽阜阳南)争作盟主。同年秋,宋楚又会诸候于盂(今河南瞧县西北),他一度为楚所拘执。次年,宋合卫,许,滕以伐郑,楚伐宋以救郑,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因一味讲求仁义,导致大败,自己亦伤股。不久伤重而死。
【8】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原名唐国,在今山西省南部,是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国、赵国、魏国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9】儒家,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因崇奉孔子为宗师,故又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0】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1】墨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12】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13】阴阳家,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14】名家,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
【15】纵横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16】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17】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