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分歧(一)(1 / 1)

“综合倭国的地形和倭国人的天性来看,我个人认为:朝廷如果想要对倭国本土发动武力入侵计划,那就专心筹备、全力支持对倭战事,而不宜在攻打倭国期间同时对其他地区发动战事。”

“而且,对倭国的本土之战,朝廷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这绝不是一场可以轻易取胜的战争!”

旁听的兵部外藩军事研究司二科主事杜维行听了黄俊宗的这番话,不由皱眉道:“黄参事,照你这么说,兵部岂不是要将征讨暹罗的战事先放一放或者是先征服暹罗之后再行对倭国用兵?”

“正是如此!”黄俊宗不置可否的点头道。

黄俊宗是福建巡抚熊文灿向兵部大力举荐的“对倭专家”。

所以,兵部在深入了解了黄俊宗的履历后,发现其确实正是外藩军事研究司急需的人才,便立即将其特聘为了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的专职参事。

今日,便是入职之后的黄俊宗针对朝廷下一步即将对倭国用兵方略进行的一次详情分析讲解。

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的一众同僚们全部到齐,坐在各自的办公位上仔细听取了黄俊宗这位“对倭专家”的观点讲解。

很显然,黄俊宗在对倭用兵的一些观点与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之前所研讨出来的观点有些出入之处。

-------

“黄参事,忽必烈时期的元军虽然横行于天下,战力之强悍也是不可否认的,可要以几百年前的元军与现如今的大明新军对比的话,我觉得并无可取之处。”

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的资深参事徐进隆对黄俊宗的观点很不赞同:“且不说皇上亲率大明新军五个月覆灭建奴皇太极的战例,就是刚刚从朝鲜特区传来的锦山之战,不知道黄参事有没有仔细留意过其中的细节?”

“当然,锦山之战已经在京师之中传的沸沸扬扬了。”黄俊宗笑道:“京师的大小报社都将其刊登到了头版头条,我在兵部的内参上也仔细看过锦山之战的细节之处。”

“不可否认,这是大明新军特种作战部队与常规部队相结合的一次经典之战。”

“这就对了。”徐进隆目光看向站在讲解位上的黄俊宗,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那么,此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徐进隆自问自答:“毫无疑问:锦山之战已经充分说明了大明新军所采取的战略战术思想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再加上已经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大明新军所具备的综合战力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我认为将大明新军称之为当世最强之军一点也不为过!”

“被东江新军覆灭于锦山的5000敌军虽然只是一支毒枭武装。”

“可是,这5000毒枭武装都是些凶残成性的亡命之徒,且在锦山拥有火炮、防御工事及对地形环境熟悉的诸多优势。”

“而且,这些毒枭武装的武器装备非常的精良,其中还有很多都是泰西佣兵。”

“据我所知,这些毒枭武装曾经多次击败过朝鲜官军。”

“因此,这5000毒枭武装的整体战力其实并不弱。”

“更何况,这些亡命之徒力战到最后一刻都没有人投降,可见他们的抵抗是非常顽强的。”

徐进隆最后总结道:“但是,就是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毒枭武装,却被东江新军一举歼灭在了他们的大本营。”

“要知道,东江新军的编练比其他新军还要晚上一些,这就足以证明大明新军的战力之强了。”

“所以,我认为: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元军也根本无法与如今的大明新军相提并论。”

“忽必烈没有办成的事情,不代表我们大明办不成!”

“因此,我觉得黄参事刚刚所阐述的观点有些太过于片面。”

“如今我大明国富兵强,同时应对暹罗与倭国的战事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又谈何压力可言呢?”

“徐参事所言极是。”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参事林兴邦对徐进隆的观点大为赞同:“我也认为黄参事刚才所表述的观点有些太过于“保守”之嫌了。”

“朝廷可是大力鼓励锐意进取型的人才。”

林兴邦笑道:“从黄参事对倭国情况的介绍来看,我们看得出来黄参事对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文化都是非常了解的。”

“但是,我听说黄参事在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这才刚回大明三四年吧?”

“可能是黄参事在倭国生活的时间久了,对大明现如今的国情反而是有些不太了解,所以才产生了这种比较“保守”的观点?”

黄俊宗闻言,随即十分严肃的否认道:“林参事,我返回国内虽然没几年,但却并不影响我对大明实情的了解和判断!”

“我对朝廷即将对倭国用兵一事所阐述的观点,完全是悉心结合了大明与倭国当下现实状况所作出的合理化建议...........”

“以大明今时今日之国力,如果铁了心要征服倭国的话,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

“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朝廷如果要对倭国进行全面征服的话,最好的方案必然是尽量避免多线开战,以集中精力来打好这场对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