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兵部衙门,外藩军事研究司。
“不妥,绝对不妥!”新入职的外藩军事研究司二科参事黄俊宗摇晃着脑袋指着钉在墙板上的地形舆图,侃侃言道:“众所周知,海洋、山脉、沙漠、河流这些都是兵家天险之地。”
“而海洋则要位列天险第一。”
“当然了,我大明的海外之地多了,想要到达泰西诸国都是需要漂洋过海的。”
“但是,倭国在这方面却有其独有的优势。”
“假设我们从朝鲜特区出兵,倭国距离大陆最近的九州岛与朝鲜特区的距离也要相隔大约400多里。”
“而同为近洋岛国的英格兰,它们的英吉利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八十余里。”
“这就说明倭国距离陆地的最近距离足足是英格兰的五倍。”
“故此,单从与大陆的距离上来看,武力入侵倭国便要比入侵英格兰要难的多。”
黄俊宗见众人都在认真听着他的讲解,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以我几十年来对倭国的研究,我认为对倭国用兵的难度绝对不会低于那些泰西军事强国,甚至比之更难!”
“首先,倭国的地理要素便是他们最强大的天然屏障。”
“我们要进攻倭国本土,最佳的登陆地点便是九州。”
“我曾经花了七年的时间实地对九州的地形做了细致的研究。”
“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九州岛地形崎岖,向其腹地进发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譬如:倭国九州岛南面的几个海湾平原,由于平原狭小,我军的野战炮等重型火器装备难以施展开来,即便登陆成功,往倭国其他岛屿进攻,也是困难重重。”
关于倭国九州岛地形的问题,黄俊宗所说的倒是相当准确。
如果你用后世的三维地图来好好观察一下倭国,你便会很直观的发现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倭国西北面朝向大陆,东南面面临太平洋,整个倭国的西北面几乎找不到任何适合登陆的登陆点。
而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而言,想要武力登陆倭国,也只有黄俊宗口中的九州岛最为合适了。
黄俊宗,现年四十九岁,自小便热衷于地理测绘,十岁跟随父母在倭国四国岛定居,在倭国生活了三十五年。
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倭国的地理研究,四年前返回福州。
一个月前,被福建巡抚熊文灿亲自举荐给兵部。
现任职于兵部外藩军事研究司第二科,专事研究对倭军事。
-------
“第二,以我对倭国人的了解,倭人天生就有一种近乎于丧心病狂的天性!”
黄俊宗正色而言:“如果我军进攻倭国本土,我可以肯定:绝对不会出现像朝鲜那种主动投降的情况。”
“倭国人在面对入侵他们本土的外族军队所展现出来的抵抗决心是非常巨大的。”
“对此,也是有前例可循的。”
“元朝时期忽必烈对倭国进行的两次武力入侵,想必诸位都是做过详细研究的。”
历史上,早在1268年(南宋咸淳四年,元至元五年),忽必烈便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倭国,要求其效仿高丽向其“通好”,否则便要派兵攻打,但被倭国当权者拒绝。
于是,1274年(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出3.2万军队出征倭国。
此次,元朝军队从对马岛和壹岐岛两个方向向倭国本土发动进攻。
并于博多成功登陆倭国,却遭到了倭国军队依托地形展开了顽强反抗,致使元军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
再加上台风刮翻了200多艘兵船,在心理上也给元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最终元军被迫撤退,此次入侵宣告失败。(注:倭国将此次战争称之为“文永之役”)
1275年与1279年元朝又先后两次派遣使臣前往倭国,但都被倭国斩首。
面对一点面子都不给的倭国,1281年春(元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对倭国的入侵。
这次元军集结了一支超过十万人的大军,总战船数量超过了4000艘浩浩****地往倭国九州岛袭去。
然而,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的舰队,并摧毁了元军的大部分战船。
台风发生后,元军船只、物资、人员损失非常惨重,士气也随之跌入谷底。
于是,这场大规模的武装入侵再次宣告失败。(注:倭国称之为“弘安之役”。)
而这场神奇的台风,也是倭国“神风”这个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