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看着殿内的满朝文武大臣皆持主降之策,突然开口问道:“如果寡人坚持以举国之力与大明军队抵抗到底,你们认为可以抵挡明军多长时间?”
见崔鸣吉、金瑬、张维三位相臣都没有出声,兵曹判书沈器远随即站了出来,回禀道:“回大王,恕臣直言:以我军现状而言,就算是集合举国精兵与明军相抗也很难坚持三个月。”(注:朝鲜王朝中枢机构中的六曹对应明朝的六部,兵曹判书为兵曹的最高长官(正二品),相当于明朝的兵部尚书,其副长官为参判,相当于明朝的兵部侍郎。)
沈器远言尽于此,便也没有继续往下说。
这时,兵曹参判尹泽荣站了出来,紧接而言:“大王,我们与大明的天差地别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大王想要顽抗到底的话,还要以前朝高丽之例为警醒啊!”
兵曹参判尹泽荣的这句话如同重锤般重重击打在了朝鲜国王李倧的身上。
李倧自然知道尹泽荣所说的高丽之例是什么意思。
当年,明朝取元代之,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明朝大将冯胜、蓝玉率军征讨辽东地区,四万多北元军队投降,明军正式占领辽东。
这让当时还是高丽王朝的棒子国很是不服气。
因为,那个时候的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是虚弱的北元继续控制辽东地区的话,高丽王朝便可以逐步对辽东地区进行蚕食。
可现如今辽东的统治者换成了刚刚崛起、正如日东升的大明朝,高丽王朝再想对辽东地区实施蚕食计划就没有以往那么好的便利条件了。
所以,当时的高丽国王辛隅便命令军队集结,准备对明朝开战。
高丽王朝动员了不足五万的兵力试图对抗兵强马壮的大明军队。
这种情况下,胜负其实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了。
高丽王朝的统兵大将李成桂对此自然也是心如明镜,故其根本不敢与明军开战。
因为他看的很清楚: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战斗力上而言,己方军队与明军对抗都无异于以卵击石之举。
故此,李成桂先后两次上书请求撤军,但高丽国王辛隅均不同意,坚持让其率军与明军一战。
最后,无可奈何地李成桂一合计,当下便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去明军那里白白送死,倒不如展开自救!
于是,军队在手的李成桂说服另一名高丽将领曹敏修直接调转矛头打回了老家,将高丽国王辛隅囚禁,然后派出使臣向大明王朝求和。
实际上,当时的明军也在集结,正准备把不安分的高丽国好好暴揍一顿。
可还没等明军动手,李成桂便派人来求和了,还请求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册封新国号,并尊奉大明为宗主国。
朱元璋引用“朝日鲜明之国”的说法,将棒子国的新国号定为了“朝鲜”,并将其列为了永不征讨之国,这才有了现如今的朝鲜王朝。
而这一次,明廷已经给出了非常“充足”的理由:自朝鲜小国叛主弃义、改奉建奴为宗主国的那一刻起,朝鲜便不再是明朝的“永不征讨之国”了!
很显然,兵曹参判尹泽荣的那句“以前朝高丽之例为警醒”就是在提醒李倧:您想举国对抗大明天朝可以,但您得先想想当初高丽王朝是怎么被你们老李家所取代的,朝鲜王朝又是怎么登上历史舞台的............
您可以顽抗到底,可到时候军队中会不会出现像您先祖李成桂那样的“明事理”之人可就不好说了。
搞不好,还没等明军打过来,您自个就已经被自己人给拿下了............
李倧听了兵曹参判尹泽荣的这番“提醒”,心中更加烦躁了起来。
连带着看向殿内文武群臣的目光也渐渐被冰冷和恼怒所代替。
因为在他看来,众人的目光好像是在对他说:您刚才那话是认真的吗?当年建奴贝勒阿敏带着三四万建奴军队便将您打出了汉城,这茬您不会忘了吧?
眼下这种情况,傻子都知道一旦开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就连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主战派金瑬都主张向大明主动投降,便可想而知整个朝鲜朝堂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了。
因此,刚刚兵曹参判尹泽荣提醒李倧的那番话,其实是真心实意的为朝鲜王室着想。
毕竟,主动投降的话,李倧及王室成员还有活命的机会。
这要是被本国的“识时务”者给拿下了,李倧本人和一众王室成员的脑袋大概率会被当做投降“礼品”送到明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