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财政的快速复苏,特别是福建海贸局源源不断地将日本、泰西诸国的金银铜铁运回国内,远洋贸易和国内的商业也在呈现越来越兴盛的局面,关于货币改革的事务已经是迫在眉睫。
作为“过来人”的朱由检对于此事自然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有明一代,朝廷的钱币一直就没有搞好。
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开始推行纸币、铜钱钞,想法是不错,但由于没有金属货币的储备支持,也缺乏坚决的执行态度。
所以,到了明英宗时期,铜钱钞就彻底不行了,贬值到如同废纸,根本就没人要!
而明中期的主要货币——铜钱,也因为管理不善,以致于朝廷铸造的铜钱质量还不如民间私铸。
到了张居正改革时期,因为实行折银征收政策,明朝的主要货币又变成了白银。
但是,铜钱也没有废止,只是把它管理了起来。
而在明朝时期,铸造铜钱还存在着非常大的贪污问题,以致于本应赚钱的事情硬生生被做成了赔本“买卖”。
可以说,行钱混乱不堪的情况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大明朝廷。
所以,经济复苏之下,腾出手来的朱由检便将货币改革提上了日程。
这生意越做越大,不解决这项根本问题,那可就亏大了!
拥有现代思维的朱由检在这方面而言还是有一定先天优势的。
朱由检的想法是,将大明的流通货币改为:银币与铜币并行。
他非常清楚问题的重点:究其根本,铸币就是为了流通,但更加要防止贪污。
所以,必须要在制度上加以改革,户部、工部要配合,各自分工要明确。
以铸造铜币为例:户部负责采收铜、锡,并严格制定开矿的规格、产量、收买、价格和安全等问题,然后以官价收购材料。(注:可以借鉴现代的操作规程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拍卖矿山。)
工部则从户部领取铸币所需材料,只负责加工铸造成钱币,完工一批后便将成品交付户部,再领取下一次所需铸币材料;也就是说给你一斤的铜、锡,你就生产一斤的铜币出来,允许一定的损耗,但损耗超过标准便要作出赔偿。
如此一来,户部和工部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也就杜绝了贪污私肥的机会。
当然了,除了户部与工部相互监督问责外,自然还少不了第三方的严格监管。
廉政监察院不正是反腐倡廉的最大杀器吗?
这事怎么能少的了他们的监管呢?再说了,这本来就是廉院的分内之事..........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身为一个穿越者为什么不推行纸币而依旧是选择金属货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呢?
很简单,因为此时的明朝社会根本就不适合纸币的推行和使用。
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是比较认可实实在在的银子,在他们的心中:金属货币绝对强过一张纸币!
再加上朱元璋时期给纸钞留下的坏名声,于此时推行纸钞绝非明智之举。
搞不好,新朝的纸钞比之前的铜钱钞恶化的更快。
就是放在未来社会,世界各地制定自己的货币之时,也是先从硬通货开始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货币改革必须要先从硬通货开始,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很容易出现拉胯的情况..........
至于货币规格问题,银币可以参照后世的“袁大头”,以一枚银币重一钱为标准重量最为合适,也最方便流通。(至于币面与币背印什么花样,那就得好好合计合计了,务求精美再加上些许逼格,这样就完美了..........)
至于铜币的规格那就让毕自严他们自个琢磨去吧,总不能什么主意都从皇帝这里出,下面这些官员也得好好用用脑子才行。
既然要推行货币改革,那就要想的全面一些。
新的货币体系推行以后,银币与铜币之间如何兑换也要有一个好的举措才行。
而比较好的办法便是:让市场决定兑换价格,而国家从中取利。
所以,除了确定以银币与铜币为主要流通货币和制定相关的新规程之外,朝廷还要专门设立一个新的机构——大明银兑局。
明朝本来就有从事交换铜币和银钱的大小银柜,以此为基础,银兑局先制定一个牌价,比如一百枚铜币兑换一枚银币,然后统计每五天各个银柜到银兑局兑换银币和铜币的数量。
如果银币增多,铜币减少,那么价格就下调,下调多少根据实际数量决定;反之,则相反操作即可。
还是新政的老套路,试点推行;此法可以先从京师地区试点,然后逐步通行全国。
当然了,但凡是和银钱挂钩的地方便很容易存在各种猫腻。
银兑局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一定要想到前面。
廉院、厂卫、都察院和户部都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来最大限度的确保银兑局的有序合规的运转。
千万不要说什么时间一长多么严格的监管措施也杜绝不了贪腐问题的存在。
这一点无解,古往今来从来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杜绝贪腐,只能说是想尽办法严防死守。
但你不能因为怕出问题便什么事情都不去做。
作为一位立志要振兴大明国祚的君主,朱由检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行事原则,那就是:既然是于民于国有利的事情就一定要全力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