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戊辰之变的影响,大明的第一次“技考”也因此而延期,最终于十二月初在京师举行。
此次的“技考”旨在发掘出隐藏在民间对泰西之学已经学有所成的新学人才。
据徐光启推断,民间钻研新学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如果能将这些人聚拢起来为朝廷效力定会为大明新学的发展之路发挥出巨大作用。
把这些新学人才发掘出来,一来可以择选合适人员尽快填补朝廷为发展新学而设立的新学机构存在的职位空缺;二来,也可以让天下人看到朝廷对新学人才的重视。
在诸多新政的强力推行下,朝廷的国库已经充裕起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财路来为朝廷创收。
比如:开海之下,福建海贸局的远洋贸易商队成为了日本平户港往来最为频繁的海商群体。
大明以生丝、丝织品以及东南亚各地的特产换取日本大量的银子和成吨的铜。(注:明末时期日本主要对外输出的便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大量的铜及铜钱。)
每一次,海贸局的商船都会满载着国内的生丝及各种丝织品,还有东南亚各国的鹿皮、鲛皮等运抵日本。
日本人将丝、丝织品做成各种华丽的服装,以体现自己的身份尊贵和豪奢;他们还会用各种毛皮制成武士的护胸、裤子、上衣、鞋套、手套、刀鞘、刀柄以及包裹火绳枪的皮袋.........
海贸局的商船一经进港,立刻就会被早就等候在港口的日本各地商人所包围,接货、卸货一气呵成!
每次贸易所得利润绝不会低于百分之三百。
另外,与泰西诸国达成通商贸易后,海贸局在吕宋的马尼拉湾也站稳了脚步。
作为通商互利的条件,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同意大明在吕宋开展商业活动。
于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海贸局还在吕宋开办了大量以棉布、纺织为主的店铺和作坊。
海贸局就地收购棉花,然后就地将棉花纺织成棉布,这样便可以直接向欧洲输送,成本大大降低,利润自然便大幅增加。
海贸局的商船从马尼拉湾起航,将优质的棉布、丝绸等热销品运往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等地,然后再从那里满载黄金白银与充满异域风情的货物而回。
全速运转起来的福建海贸局在远洋贸易方面做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另一方面,福建造船厂已经开工建造“振兴”号的姐妹舰——“复兴”号和“永兴”号。
同时,标准配备三十门火炮的“福鸟”式新式风帆战舰也在福建造船厂同步开工建造。(由于此型战舰是根据福船与鸟船改进设计而来,故被称之为“福鸟”式炮舰。)
等这些新式炮舰陆续列装后,福建水师原有的各型号福船将悉数下放给福建海贸局作为武装商船使用。
由于福建地区的造船、航海、冶炼业都很发达。
所以,福建造船厂已经成为了大明最大的官方造船厂。
借鉴天津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福建巡抚熊文灿也招募了大量的泰西技师和炮手,以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的发展道路来组建福建水师。
可以预见,得益于福建综合条件的优势,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福建水师比天津水师的潜力还要巨大。
开海大力发展远洋贸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让整个朝廷都为之振奋。
户部尚书毕自严甚至当众表示,如此发展下去,每年单就关税和远洋贸易的收入就足以支撑朝廷的兴国强军大计了。
再加上其他诸如商税、土地调节税等创收财路,大明的财政不仅完全可以支撑起整个朝廷的用度开支,就是给皇帝建一座纯金的金銮殿也不在话下。
所以,新朝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但是,身为穿越者的朱由检自然明白一个道理:海外的财富虽然丰饶无比,但在西方世界早就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让大明王朝在海外谋取更多的利益,就一定要拥有足够强劲的军事威慑力。
后世不是有一句至理名言吗?
叫做:真理只存在大炮射程之内!
朱由检大力发展大明火器,促进新学普及、全力支持组建新式大明水师就是为了让日后的大明王朝的舰队可以于四海之外畅行无阻。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大的那个!
大明王朝也不是不讲道理,他们不会把整个远洋财富悉数占为己有,泰西诸国可以分一杯羹,但最肥最美的份额得“大哥”先吃饱喝足再说。
以后,海外财富圈的规矩也得由大明说的算!
大明吃肉,这汤自会留给泰西诸国一些。
朱由检对泰西诸国的嘴脸是再了解不过的了。
典型的欺软怕硬,时间一长,这些泰西洋人看到大明的远洋贸易赚的盆满钵满保不齐就会生出什么幺蛾子来。
因此,朱由检已经明确对熊文灿下达了旨意:待“复兴”号巨型风帆战舰正式下水后,便以“复兴”号为旗舰组成一支出访舰队,第一站就前往吕宋岛,让那里的西班牙人好好见识一下大明新式舰队的风采。
然后再“友好出访”海外诸国宣示大明国力。
这样也可以使福建海贸局的远洋商队在四海之外更加有底气。
-------
乾清宫——东暖阁。
“皇上,这便是此次“技考”所产生的各科前三甲名单。”主抓新学事务的内阁次辅徐光启满面红光的将人员名册呈上,语气之中抑制不住的欣喜:“形势比之前预估的还要喜人。”
“此次“技考”为我大明发掘出来的新学人才远远超出了臣之所料!”
“这下子,上至科技院下至各省各地的技研堂、新学学堂的职务空缺就一下子都解决了。”
“有了这些现成的新学人才,大明的科技之路才算是正式走上了正轨。”
为了大力推行新学,鼓励更多的大明子民积极学习新学,朝廷不仅在京师设立了最高规格的大明科技院与博学监,还于两京十三省分别设立了省级新学机构——技研堂,县一级普及新学学堂。
与专门负责培养教学、普及学习新学知识的新学学堂不同;所谓的技研堂既是掌管一省新学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专门的省级科研机构。
两京十三省的技研堂正式投入运转之后,便相当于大明王朝的十五个官方科研机构。
以后,大明培养出来的新学人才除了会分配到各地的新学学堂或者博学监担任教书育人类型的教习职务外,才干突出者将会被安排到技研堂从事各种科研事务,其中的佼佼者还有机会进入到大明科技院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