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另有隐情?(1 / 1)

众人闻言,无不惊叹。

“什么,我没听错吧,竟然是李尚书主动参与其中的?”

“堂部,您为何如此糊涂啊,这种事您怎么可以……怎么能……参与其中呢”

李天轻喝一声。

“不要吵,让他继续说下去。”

李庆越说越激动,未得命令,居然主动站了起来。

他大手一指北方,朗声道,

“先帝五征蒙古,为我大明,至少打出了二十年的和平,这等功绩无人不服。

可五次远征也几乎耗空了大明自先帝登基以来所有的积累。

朝廷税收也出现了问题,九边边军粮饷更是时常发不出来。”

说到这里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对李天拱手道,

“陛下,既然看过臣与武远伯往来的信件,应该也知道,九边卫所其实已经大不如前。

还能满员的卫所其实已经十不存一,更有甚者,甚至已经不足一半。”

“敢问陛下,卫所如此糜烂之下,边军粮饷又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他说的这些情况李天早就了解到了,听完也是脸色如常,波澜不惊。

可除了杨士奇等几个阁臣之外,其他朝臣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各个都震惊莫名。

“李尚书说笑的吧,这种事情可不好开玩笑。”

“这不可能,九边乃朝廷边关紧要之地,怎么可能糜烂至此?”

李庆没有理会众人的惊呼,继续说到,

“为了不引起边军的骚乱,臣唯有出此下策……陛下,臣这也是没办法啊!”

还不等李天表态,杨士奇却是冷哼一声,

“既然李尚书已经知道此事的严重,为何不向陛下禀明,难道你认为陛下会连这点小事都无法处理吗!”

李庆红着双眼道,

“阁老有所不知,边军闹腾的最凶的那几日正是陛下昏厥之时,臣即便是想向陛下禀告,也是没办法啊。”

“哼,狡辩,即便当时陛下不省人事,宫中不是还有皇后娘娘处理政务。

朝中也有我们几个阁臣辅助,难道非要你这个兵部尚书私下解决才行吗!”

李庆顿时语塞。

苦笑着摇了摇头,仿佛人命了似得,并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他这么做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很多人都知道,宣府和大同是九边之中最为很重要的两个军镇。

而其中宣府的位置最为关键,可谓是守护京城的最后一道关隘。

而宣府的守将恭顺侯吴克忠,与镇守大同的朱荣一直都不对付。

朱荣一直都想取而代之,时常与他在朝廷之中互相攻违。

而朝中也有不少大员支持朱荣,让他取代吴克忠。

李庆就是其中之一。

九边卫所糜烂,别人可能不知道,但身为兵部尚书的李庆怎么可能不知道。

他与朱荣暗中通信,并且主动弄粮食帮他度过难关。

就是想等吴克忠的宣府出了问题之后,在想办法在朝中游说,替他将宣府弄到手。

他这样做其实有两个目的。

其一,自然是为了巩固在朝中的地位。

其二,就是吴克忠父子兄弟三人,虽然战功赫赫,但他毕竟是蒙古人,天然就被很多朝臣所不信任。

让他常年驻守宣府这个京城门户,其实让很多人都不太放心。

相比之下,朱荣这个皇室宗亲,自然是要比出身蒙古的吴克忠更值得信任。

而朱荣敢堂而皇之的与朝廷中人勾结贪墨官粮,其实也是有这个原因在。

但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暗地里支持也就算了,但当面勾结,可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勾结边军大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能说的都说了,李庆此时也知道,自己要是只认下协助他人倒卖官粮一事,或许还有活命的机会。

可若是连勾结边军将领也认下,可就真的要人头不保了。

李天经过连番的调查之后,虽然了解了不少内情,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并未完全弄清楚。

九边卫所糜烂,是事实,他私运粮食暂时平息了九边骚乱,也是事实。

这两项相加,乍一看,李庆这么做的确是情有可原。

可他暗中勾结边军将领也是事实,且不说他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仅此一项,就足够砍他三五回头的。

轻哼一声,

“李尚书这就说完了?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李庆眼巴巴的望向武将那边,期待他们能为自己说两句好话。

可先前还和他统一战线的武将们,此时却都闭口不语,就连薛禄都左顾右盼的,不肯和他对视。

绝望之下,李庆也唯有卖惨一途还可以尝试。

于是他颤抖着伏地说到,

“臣有负陛下所托,没能管理好九边,还请陛下治罪。”

李天冷眼一扫殿中众人,见他们一个个都闭嘴不语,似乎并没什么人为他讲情,心里也是大概明白了这帮人的心思。

心中暗想,“这帮家伙,出风头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慷慨激昂,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反倒一个个都哑巴了。”

“既然,你自己也认为罪不可赦,那朕就成全你。”

说罢,一摆手,

“来人,将李庆暂时革职收押,待一切水落石出再多定夺。”

一句话,堂堂一个兵部尚书,九卿之一,说罢免就罢免了。

众人是如何的震惊可想而知。

李庆也是完全懵了,他自认为,即便自己有错,可至多也是被训斥一番,降职留用也就顶天了。

可没想到,李天居然下手如此的很,竟然将他革职查办,这几乎就等于直接判了他的死刑啊。

当即,他心如死灰,感觉一切都完了,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仿佛等死一般。

这时杨士奇等人也站出来说到,

“陛下,李尚书的确有错在先,可他也是出于朝廷的安稳。不得已而为之,如此惩戒是不是有些过了?”

夏元吉也跟着说到,“陛下,念在李尚书年事已高,还请陛下饶他一命吧,莫要让老臣子们寒了心。”

黄准也没想到,李天居然如此的果断,也急忙劝慰道。

“还请陛下三思,李尚书虽有过错,却并无私心,陛下还是从轻处理吧!”

见到有人替自己求情,李庆也赶忙求饶,“陛下,臣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