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开始不相信花蕊夫人的话,可他知道花蕊夫人是个刚烈女子不会说话;而恰恰是自己这个皇太弟从小就有拈花惹草的毛病。
问题是晋王府的美女成百上千,赵光义却要跟自己争夺花蕊夫人;还趁自己不在宫中霸王硬上弓。
赵匡胤气得够呛,想立即将赵光义唤进宫来臭骂一顿;现在他只能对赵光义进行臭骂,使用其它的手段似乎已经无能为力。
这么想着,赵匡胤便就想起自己打算迁都的事情遭遇赵光义屡屡反对的事情来。
华夏自唐代中后期以来,长安和洛阳屡遭战火的侵袭;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以及藩镇割据战争,一次次战火让长安、洛阳的人口锐减,两都经济凋敝;再也难能恢复开元盛世时的辉煌。
五代时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他的四个朝代都定都开封;北宋建立后继承了北周的制度依旧以开封为首都。
北宋完成国家统一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就对开封作为都城的弊端看的一清二楚。
开封虽然有黄河作为防线,但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再看洛阳,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四周雄关林立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历史上多个王朝都定都于此。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迁都洛阳衣锦还乡也是人之常情……
赵匡胤迁都洛阳还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长安。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周有四大关隘——潼关、武关、萧关、大散关。
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养育了文明古国西周;如果算上东周的话那就存续了800年。
关中平原还培育了大秦王朝的铮铮铁骨和血性,成就了秦始皇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伟大事业。
强汉盛唐就是从关中平原走上世界的,西汉时华夏的国土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唐朝是1500万平方公里。
而北宋名义上是统一了中原,国土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这让文经武略的赵匡胤十分不满意。
28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是汉朝的十分之一,唐朝的五分之一;倘若北宋能将国度迁至长安,那么关中平原一周边的山峦关隘就能阻击北方草原民族的铁骑弓弩。
而蜗居在北临黄河,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迟早要灭亡在夷狄鞑靼手中。
赵匡胤早就有迁都的打算,可是一直觉得时机不大成熟,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4月,赵匡胤在位已经16年;四边无战事;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一片和谐。
赵匡胤觉得迁都的机会成熟了,便效仿北魏孝文帝之举;率皇太弟赵广义和股肱大臣以去西京洛阳郊祭为名,打算完成第一步的迁都计划,将国都从开封迁至洛阳。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着名事件。
但一个由鲜卑民族建立的政权,要将国都迁移到汉人集中的洛阳;其中的阻力不用想就知道有多大。
然而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的设想提上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洛阳曾经是东周、东汉、魏晋的京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和掣肘;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可是要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北魏将士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
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
孝文帝严声历叱,并未阻止大臣们哀求,以安定王拓跋休为主的忠臣依旧哭泣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来;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洛阳,否则“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
在场的大臣多不乐意迁都,但是却更不愿意“南征”,情急之下,只好表示同意迁都。
不再“南征”的决定作出之后,群臣感激涕零,山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剧中顺利实现。
北魏孝文帝一个鲜卑皇上能巧妙地找借口迁徙国都实现自己的变法——汉化,赵匡胤文韬武略;迁都计划一定会比北魏孝文帝轻松得多。
于是他打着郊祭的幌子来到洛阳,洛阳百姓历经了唐末黄巢、朱温之乱和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兵燹屠涂早就精疲力竭;如今看到太平天子仪表慧荣,军威宏达;欢呼雀跃声不绝于耳,有些人早就激动得流下泪水;人们欢迎这位雄才大略的太平天子。
赵匡胤假装迎合百姓的意愿,郊祭之后驻跸洛阳不愿意返回开封;向随行大臣和晋王赵光义摊牌——迁都洛阳。
赵匡胤最后振振有词道:“迁都洛阳不能算完,大宋的国都终究要建在长安;长安才是帝王之都!”
赵光义和众大臣听皇上摊出这样的牌,全都愣怔得瞠目结舌。
赵广义回过神回来询问皇这是什么缘故,赵匡胤直言不讳道:“长安在关中平原是王朝皇都的第一遴选之地,华夏民族的四个鼎盛王朝周、秦、汉、唐都是在关中平原孕育而成!关中平原有四大关隘,东有潼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西游大散关,是阻击强敌入侵的天然屏障;朕要据山河之险裁减多余的军队,遵循周朝汉朝的先例以安定天下!”
赵光义听宋太祖如此讲,大半天不吭声,心中暗暗佩服皇兄的雄才大略目光超远;要是他做皇上,遴选长安做皇都也是第一首选。
问题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时,赵广义觉得自己和赵普的功劳最大;他一直暗恋皇兄的皇位。
而自从做了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更是变本加厉地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势力;皇家大内、开封府、驻京禁军几乎已经被赵光义控制,一旦离开开封这块成就帝业的风水宝地;赵光义将一事无成。
赵广义开始强烈地反对赵匡胤的迁都计划,说这不啻于小孩子过家家玩一玩倒也可以,试图做到那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赵匡胤痴愣了,他没想到自己遇到比北魏孝文帝更加棘手的问题;带头发对自己迁都的竟是皇太弟赵光义。
赵匡胤似乎非常理解自己这个皇太弟,阳谋了得阴谋更是窥一斑而观全豹;而且从小钻研鬼谷子对诡谲之道尤为娴熟,如果自己跟他相争恐怕还真处于下风……
赵光义见自己反对赵匡胤的迁都计划,皇兄沉默不言,便就振振有词道:“安天下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的险要,长安、洛阳自安史之乱后已经凋敝,而开封唐末五代时期不断地完善建筑,商贾云集,城池坚固,经济腾飞;兄长如此考虑迁都洛阳和长安,不外乎小孩子过家家逗人玩儿!”
赵光义把小孩玩家家这句话又提名叫响地重复一遍,而这句话仿佛一把钢刀狠狠扎在赵匡胤的心上。
赵光义反对迁都洛阳、长安的态度无容置否,十分坚决;随行的大臣全都附和,这让赵匡胤更就感到难堪。
赵匡胤心中十分不快,但却无可奈何地嘘叹一声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就竭尽了!”
不知是赵匡胤有先见之明还是历史有其必然的规律,他在洛阳说的这句话151年后竟然成为事实。
雄起于东北黑龙江边的女真人铁骑踏平汴梁,赵光义绞尽脑汁夺嫡篡位获得的皇权烟消雾散;他的两个后代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做了金人的俘虏被到押解到荒寒的五国城,而宫廷大臣、宫女、工匠上万人作为女真人的俘虏流浪在北国境内,冻死饿死的车拉船载;皇后妃子不少人还被买到洗衣房——女真人的jinv院。
赵匡胤此刻似乎才发现晋王羽翼丰满已满,自己想撼动已经十分困难。
赵匡胤不能说服赵光义和众大臣,两下里对峙起来;从四月去洛阳道六月返回开封整整两个月时间,最后以赵匡胤的顾全大局也搁浅了迁都计划。
请注意是搁浅而不是放弃,赵匡胤想以退为进重新积蓄迁都力量;但他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生前的迁都计划。
赵匡胤郁郁寡欢地回到汴京,觉得自己这个皇上做得憋屈;他痛恨赵光义这些屑小之辈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大宋的未来。
赵匡胤无心在京城待下去,没有住几天便就带了几个亲信微服私访去了;可是他一回来花蕊夫人便来告状,说孽子赵光义霸王硬上弓强占了她。
赵匡胤气得吐了一口血,随即将玉柱斧拎在手中舞动着打算砍了赵光义。
赵匡胤平素喜欢随身带把斧子――确切地说,这是一把类似镇尺的物件不是兵器,是玩物,学名叫作玉柱斧。
据后人考证,赵匡胤心爱的这把玉柱斧,名曰斧,形状却似如意,材质大概是玉或水晶。
平日里赵匡胤随手把玩,批奏章时可以当镇尺,遇上军事会议,也可以当作执鞭在图上指指点点。
云南昆明大观楼的百字长联中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说。
北宋开国元年的一天,赵匡胤百无聊赖,自己在后花园拿着弹弓打鸟玩。
这时有官员很冒失地闯宫求见,太祖爷以为有大事赶紧放下弹弓接见。
结果这位官员哥啰嗦了半天,没有一件是军国大事。
太祖爷上火了,官员哥却理直气壮:“臣以为不管多小的政事,也比打鸟玩重要吧!”
赵匡胤可是一员武将脾气耿直,一句话冲了肺管子;顺手抄起玉斧朝着官员哥的脸上就砸。
官员哥的两颗门牙应声落地,这哥们儿真有涵养;抹了一口血不声不响地蹲**捡起门牙放到怀里。
见对方是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主儿,皇上更生气了;把手指着官员哥们儿道:“你把牙藏起来想干吗?难不成要去哪儿告我!”
官员哥门儿又是一句不卑不亢的话:“臣是告不了皇上的,可是会有人把今天的事儿记在史书里的!”
赵匡胤闹了个大红脸,知道自己太失身份了;赶紧赔着笑脸掏银子和人家私了。
一件小事足见赵匡胤的理智和宋朝政治环境的清明,赵匡胤虽然是军人出身,虽然也会犯低级错误,但是他是有忌惮的,或者说他是有行为自我约束力的。
设想一下,如果赵匡胤手中是一把李逵用的夹钢板斧,或者说他不依不饶要开刀问斩,那位官员哥还有命吗?
宋太祖把握分寸的火候窥一斑而观全豹,因此宋朝的臣子也敢于秉理冒犯天威,斗胆直谏。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宋太祖最大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在于建立了一个温和平顺的时代,创立了一整套清明有效的政治制度。如同他手中把玩的那把玉柱斧,既有价值又不失威慑力。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便立下祖训:不杀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三条训示足见赵匡胤的宅心仁厚,他的性格决定了大宋朝的平和宽容――这是一个可爱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幸福生活了320年。
当然,赵匡胤的玉斧也并非一好百好,这毕竟只是一个玩物;一把作工精细的玉器,比不得真实的精钢板斧锋锐有力。
终宋一朝,重文轻武,始终无法根除北方边患,用金银玉帛摆平了契丹和西夏,却摆不平更加凶猛的女真。
赵匡胤的宅心仁厚,光明磊乐,却难能提防自己的同胞兄弟赵光义;他将玉柱斧拎在手中挥舞了几下又重新插在腰际,转向王继恩站立的地方喝喊一声:“速请晋王进宫,寡人要和他喝两杯……”
君言一出王继恩释然,刚才悬着的心也就放进肚子里。
王继恩从晋王府赶来皇上身边后,见太祖怒气冲冲在万岁殿踱步;忽而还将玉柱斧拿出来拎在手中,知道圣上心中是对晋王忍无可忍了。
圣上能拿出玉柱斧,那就说明他要和晋王大干一场。
赵匡胤玉柱斧的故事除过那次打鸟敲掉官员哥们儿两颗门牙外,还敲掉过屯田员外郎雷德骧的大板牙。
雷德骧是个忠臣,审理案件时发现大理寺官员与宰相赵普狼狈为奸擅自增减刑罚。
雷德骧火冒三丈,不等太监引见直接冲到了赵匡胤的面前痛骂赵普就是一个混蛋;表面上廉政公平实际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身为国家一级干部带头不奉公守法、收取贿赂,还仗势欺人;欺负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巧取豪夺他们的土地房产。
雷德骧申诉完毕,请求赵匡胤秉公执法,把赵普给办了。
毋容置疑,雷德骧是大大的忠臣;但忠臣在皇上跟前有时候很讨爱有时候却厌恶,这就要看忠臣的手段和说话技巧;说话直来直去像椽戳当然难能讨巧还得受打屁股之苦,这恐怕就是不会说话招来的祸端。
不会说话?这种遑论是否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人世间除了哑巴哪个不会说话?
嗨!小子,你不能把话说得那么满;人世间是除过哑巴人人都会讲话,但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人家娶媳妇你尽说些丧气话还不找打?同理,人家悲悲戚戚掩埋故人你却大唱赞歌;不打烂你的头才怪!
皇上是人不是神,正为国事忧心忡忡你却站在一边嘟嘟囔囔讲些不担干系的怂话;皇上不杀你便算仁慈,杀了你也就杀了;皇上一国之君,法律对他是不能约束的;宋太祖尽管有自知之明信心,可是火气上来后杀一个大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雷德骧却是个二百五,愣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