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章:审断(3)(1 / 1)

元佐别闹 辰龙在天 1636 字 9个月前

开封府衙役班队有5个班头,分别是梅井、田淖、江河、林海、刁盛,每个班头麾下各有100衙役;5个班队拢共有衙役500人。

500人的衙役班队是从禁军中通过打擂比赛竞选上来的武功高手,以一对十不在话下。

梅井的第一班队,田淖的第二班队,江河的第三班队,林海的第四班队,刁盛的第五班队500人,接到判官王政的命令后立即停止驱赶民众;火速赶到登闻鼓高台这边来协助卫王五皇子审断案件。

傅潜属于梅林的第一班队,一到登闻鼓高台跟前,便就指着坐在台上的赵元佐几人给班头梅井介绍,道:“都头您瞧,坐高台审断桌子正当央的后生就是卫王五皇子赵元佐!”

梅林5个班头从军事编制上讲属于6品都头,因此上也称都头。

梅都头听傅潜如此讲,不禁深深吸了一口道:“据说卫王五皇子一生下来光笑不哭,现在当面一看还真不同凡响!”

“哦对了!”梅井说完上面那段话接着道:“听说光笑不哭的五皇子被一个丫鬟抱着便就不笑而且能哭出声来,哪个丫鬟叫什么名字?”

“丫鬟叫翠屏!”傅潜胸有成竹地说:“皇上手翠屏作了义女,钦封为银屏公主;呶就是五皇子左边坐的那个姑娘!”

“银屏公主漂亮得很嘛!”梅井禁不住咽了一口唾沫道:“皇家真有眼里,遴选丫鬟全是天底下长得漂亮的女子!”

傅潜讪笑一声继续着前面的话道:“五皇子右边坐的那个姑娘叫应九儿使个武功高手,兵器是两只棒槌;在西岐面馆,九二姑娘两根棒槌在手,不知打碎多少个黑衣蒙面人的脑壳!”

梅井惊诧不已。傅潜接着道:“站在卫王五皇子后面的四个姑娘是他的四个贴身丫鬟,一个叫坠儿,一个叫寻儿,一个叫盏儿,一个叫影儿!”

顿了一下伸长脖子咽下一口唾沫道:“坐在两边的和尚和道士一个是智远高僧,一个是一清道长!西岐面庄杀死一百多蒙面黑衣人的就是一僧一道!”

梅井听着傅潜的介绍,把目光在高台上扫是一番;对傅潜和属下吩咐道:“赶快上台拜见卫王五皇子和诸位英雄!”

梅井和第一班队100人上台拜过赵元佐和银屏公主,赵元佐问过姓名后让他们站立一边。

田淖、江河、林海、刁盛四个班队跟在梅井班队后面拜过卫王和银屏公主。

赵元佐让站他们在自己班队的位置上随时听候传唤。

梅井、田淖、江河、林海、刁盛五个衙役班队按照次序站好位置,赵元佐又让王政和开封府的几个官吏坐在审断台跟前。

王政十几个官吏坐好,赵元佐让扈于睿去阚家大院将阚老员外和阚老妇人请过来也坐在审断台上。

该坐的人分次坐好,赵元佐让 周大兵、张琳、邓瑶,将张憨、蒋二、一只耳10个杀手带上来。

高台上早就陈列着十几具尸体,这是此前被一清道长和智远高僧以及应九儿、翠屏、扈于睿、周大兵、张琳、邓瑶他们杀死的。

审断程序即将开始,赵元佐忽然发现擂响登闻鼓的荆氏夫人不在现场;便对应九儿喊了一声:“应姐姐,擂响登闻鼓的妇人不在现场;案子没有办法审断,赶快去找那妇人!”

应九儿走出审断台,唤上梅井班队的傅潜和十几个衙役急急走下登闻鼓高台;四处寻找荆氏夫人。

荆氏夫人没有走远,在霍端蛊惑下懵懵懂懂擂响登闻鼓;然而接下来的局势是急转而下,霍端也被人杀死,荆氏夫人害怕自己也像霍端一样成为被杀对象;便就带着她的家人离开登闻鼓高台。

然而荆氏夫人和家人没有走远,他们聚集在登闻鼓高台不远的地方商量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却见应九儿十几个人走过来。

应九儿走到荆氏夫人跟前深深道了一个万福,说:“您就是敲响登闻鼓的妇人?”

荆氏娘子走到这一步已经无所谓一切,瞥了应九儿一眼道:“是啊!民妇是敲响了登闻鼓,我的儿子、夫君全都皇家人杀死了,皇家现在还将毛府的武术教头和四五十个家丁关在开封府;民妇要给他们鸣冤叫屈才敲响登闻鼓的!”

应九儿见荆氏娘子言之凿凿并不怯惧,又到一个万福说:“娘子你没有说错,你的儿子是被五皇子误伤;可是你的夫君是如何死的现在真相还不明了!”

荆氏娘子听应九儿如此讲,瞪着她道:“我的儿子是五皇子误伤?夫君难道不是他指挥人杀死的?你个鬼丫头是皇家什么人来替他们打包藏!”

荆氏娘子语言中带着火气,应九儿没恼怒;依旧陪着笑脸道:“妇人不要蒙在鼓中,我家皇子请您去一趟;他会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去就去,民妇还能怕了不成!”荆氏娘子说着,对身边的几个丫鬟、仆人道:“走,我们过去;看他皇家人还能把我们吃了不成!”

…………

广场上民众比此前聚集的更多,但秩序并没有混乱;全都围在登闻鼓高台跟前,想看看卫王五皇子演唱什么戏。

汴梁城几家报纸的采风官魏一、杜二、甄三、垢厮早就站立高台上面。

荆氏娘子在应九儿带领下来到高台,一眼便看见采风官苟斯;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霍端扬唇鼓舌,苟厮一旁配合的情景——

那时候,荆氏娘子敲响登闻鼓后,东来西往的民众立即被吸引过来;而霍端趁机煽风点火,站在一处高台上扬扬洒洒地发表起了演说。

霍端添油加醋地吆喝着:“赵元佐刺死毛家公子毛球,官报私仇又杀死毛球的爹爹毛洪;这样的事情老百姓绝不答应!”

霍端极具蛊惑性的演说招引来上千民众围观,几个特殊身份的人物很快出现在现场。

几个特殊身份的人物就是后世人说的记者。

宋朝的报纸业已经相当普及,但还没有记者这一称呼;而是将搜集新闻的人叫做采风官。

采风官们摇着木舌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并将民声民意整理出来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

北宋一朝的主要报纸主要有邸报、朝报、小报、新闻等。

其中邸报、朝报一般都是由官方发行天下的报纸,小报、新闻则是民间发行的报纸。

宋代邸报不同于唐代,宋代邸报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涵盖范围很广,读阅人群面广泛。

“邸报”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报业的贡献,始创西汉初期(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西汉当时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

这些人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

“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

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代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现在的报纸采取的是激光印刷,划时代的极光印刷似乎也已经落伍,电子版和互联网的出现,将几千年的纸质报刊打趴下了!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