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太阳的距离(1 / 1)

辽宁1950 过渡形态 2104 字 9个月前

1951年七月初的某一天,大连市某处军港开出了一支非常特殊的船队,其中既有属于北部战区海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也有几条没有武装的船只。

它们逐一进入外海后便编成一个船队,由军舰在外围进行护航,一条较大的运输船被围在中间保护,从半空中可以看到,硕大的运输船甲板上只有一张很大的防水布,此时正盖着什么圆柱形的东西。

海面上的风浪不大,一群穿着简易的制服、外面套了一件亮色救生衣的人正围在那个被防水布盖起来的大东西旁边摆弄着手里的仪器。

“辐射剂量没有问题,基本和环境强度相当。”

“箭体外壳的探伤结果还需要等一会儿,之前吊装的时候很稳,应该不会有问题。”

“到了地方还得重新检查一遍,海雾腐蚀也可能导致细微损伤......”

正在操弄仪器,检查设备的这群人,他们制服的手臂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盾状徽章,上面的图案是一枚在蘑菇云背景里飞行的火箭。

而那个被盖在防水布下面的东西,就是新中国在这个时代独立生产的第一枚**燃料发动机洲际弹道导弹,以及第一枚实战化氢弹弹头。由来自不同时代的核工程师以及科学家们从五月初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实战化原子弹之后,氢弹工程便理所当然地加速进行,事实上,氢弹和原子弹的复现工作是并行的,早在原子弹试爆之前,负责氢弹项目的科学家以及工程师们就把所需的东西准备齐全,只差一个核扳机了。

弹头准备就绪的同时,负责弹道导弹以及运载火箭复现工作的项目组也拿出了第一个成品来,也就是基于原版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力所能及的改进后的,在这一时代被称为“东风1号”的首发弹。由于固体燃料火箭的制造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项目,因此中央军委经过严谨的讨论后决定,本时代自产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依旧是**燃料发动机。

就目前来看,新中国的核威慑能力独步天下,复现洲际弹道导弹更多的是为比较长远的未来进行考虑,不必要急于求成,何况**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技术还要同步应用于航天工程,因此固体燃料火箭这种高科技可以慢慢来。

“真没想到,中央第一次试验就要上两弹合一,还选了海外的发射场进行试验。”一名正在搞检查工作的研究员和身边的同事小声说道。

“那是中央对我们有信心,所以我们更不能松懈,一定要确保实验的一次成功!”同事点了点头。

他们此时乘坐的这条运输船上,除了被固定在甲板上进行运输的导弹弹体和氢弹弹头之外,还在下层的船舱里面装有导弹所需的**燃料。舰队出航的目的地是太平洋上的某座岛屿,解放军工程队已经事先在那座岛屿上修建了临时发射场,另外一支观测船队将一路航行到太平洋东部的预定试爆区域。

由于氢弹和导弹的项目进展速度都非常的快,负责总领这两个重大工程的负责人以及工程师们建议中央军委直接进行两弹合一实验,以加强这次实验的影响力。主席一开始是反对加快这一项目的进度的,原因是项目组提出建议的时间在六月初,这让主席以为他们想赶上七月一号的建党节,不过项目组后来向军委进行了解释,表明预定的实验时间会在七月份中旬,不是特意选择节日,这才让主席同意考虑。

而在中央军委进行考虑的同时,美国人第一次氢弹试爆失败的消息传了回来,苏东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让美国政府非常难堪。而我党考虑到在美国人的试爆实验失败之后,只要新中国的氢弹试验成功,就将给美国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中央军委最终同意了直接进行两弹合一的核试验。

通过建议之后,项目组就面临了一个选择实验地点的问题,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实验肯定是要在发射地点和引爆地点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的,如果在中国本土进行试验的话,至少得是从东北地区往西北进行发射,途径地区的所有人员都要疏散,非常的麻烦。不过选择海上发射的话,就面临了比较大的未知情况。修建发射场地倒不是多大的问题,从日本那里借一个岛屿用也很方便,但是海上运输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天气情况也会影响到试射时间。

权衡利弊之下,项目组成员最终上报了海外实验的方案,毕竟安全性才是第一考虑。

“话说,咱们这次试爆实验,应该会在国际上通报吧,可惜没法看新闻,不然肯定有乐子。”

“有啥好看乐子的,反正有没也没有哪个国家敢站出来反对不是?”

“美国人也是真的怂了,我本来还以为他们会叫两声呢,毕竟我们都把引爆点放到太平洋东边了。”

研究员们在工作之余闲聊着有关这次实验影响的事情,两弹合一核试验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大事,不管是进行试验的国家还是被实验影响到的国家。用洲际弹道导弹投送大当量核武器的能力是后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最根本保障,在1951年这个时间节点,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做到这件事,新中国成功进行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对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中央军委正式决定采用海上核试验的方式之后,便在联合国上进行了通报,以便各国船只注意避让试验区域。当然了,王炳南大使在通报的时候是以“海上大规模军事演习”的名义进行的通报,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一次洲际弹道导弹实验,毕竟没有什么正经军事演习能够占用从日本外海到太平洋东岸长达数千公里的狭长海域。

各国的反应都是比较有意思的,苏联方面事先得知了消息,其国内的宣传机构将此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胜利”,努力将中国成功复现两弹合一核打击能力描述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成就。而英美法三国代表刚刚得知事情的时候,脸上几乎同时出现了惊讶、愤怒与不甘的混合表情,尤其是当时美国氢弹试验失败的消息在各国政府中已经不胫而走,如果新中国这次试验成功的话他们肯定是瞒不住的。

至于其他的小国家,大多没有多余的反应,只是日常表达一下希望大国之间谨慎对待核武器的态度。事实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也并不知道这次试验背后的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之后,运送导弹以及氢弹弹头的船队如期抵达了作为临时发射基地的一座小岛,提前来到这里的解放军部队已经完成了临了时发射场地的建设,并运来了所需要的设备。这座归日本新政府管理的小岛距离日本本土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以免发生意外的话放射性尘埃被季风送到日本本土上。

工作人员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将这批特殊的货物卸下,并开始进行发射前的检查工作。中央军委这次就没有专门派一位代表前来观察了,不过主席他们还是能看到现场的直播画面,这枚洲际导弹的弹头将在惯性制导引导下在几千公里外的公海海面上爆炸,届时会有观测船在爆炸点远处进行记录。

而在这座临时发射场的人们认真进行发射前准备工作的时候,美国政府刚好在处理巴拿马的突发事态。准备工作正式完成的那一天,也正好是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军事行动,并灰溜溜地将军队撤回国内的那一天。

最终,新中国自己制造的首枚氢弹和洲际弹道导弹被定在1951年7月13日进行试射和试爆。负责氢弹和洲际导弹这两个项目的工程组在弹头安装之前来到了这座小岛,负责对发射前最后的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在今年刚刚从研究生毕业的于敏。

这位共和国氢弹事业的中坚人物,后世中国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备受全国人民敬仰的院士,此时仅仅二十多岁,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于敏在辽宁省穿越时还是北大物理所的一名研究生,氢弹项目组建立之后他便被安排到项目组里面实习,并接触到了后世的氢弹工程材料,从里面得知了自己在原历史上的伟大作为。

“于敏同志,这个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代核聚变武器,也就是......应该说是您开发的成果。”

“呃,这个我是明白了,不过毕竟我现在还不懂这些,还得多学习才行。”

氢弹工程的项目组中和其他重点军工项目组一样,都闹过称呼的问题,于敏管辽宁省的核工程专家们叫前辈,辽宁省的专家们管于敏叫老师,最后大家商量一下还是以同志相称最为合适。

于敏在项目组中一边学习一边做一些工作,中央本来已经推荐他搞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不过这位未来的院士听说了氢弹工程后依旧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这次真的能一次性成功吗?”

“新中国的核事业没有失败的第一次。”

7月13日当天的北京时间上午九点钟,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新中国的第一次洲际弹道导弹既氢弹实验按时开始,工程师和研究员们在发射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中央电台在所有广播频段上通知各国船只远离导弹路径以及弹头可能的爆炸区域。除了我国自身的考察船和军舰以外,在预定弹头落点的那片海域集结了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各国的船只,他们主要是想确认一下新中国的这次实验是否真正成功,如果失败了的话他们要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遍全世界。

解放军并未尝试驱逐他们,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国际公海,我党只能警告各国舰船不要靠近危险区域,但是没有权力禁止各国的无武装船只真正进入。而英美法各国的舰船也确实怕死,他们一直紧紧贴着我国的船队航行,生怕不小心进入了危险区域。

上午十点钟,在临时发射场的地下指挥中心里,于敏用力按下了导弹发射的按钮。

一阵烟尘从矗立在发射塔边的导弹喷口处腾起,随即在明亮的火光中,重达上百吨的东风5改进型洲际导弹腾空而起,在众人注视之下稳稳地升入了天空。

在火箭发动机强大的推力之下,导弹很快便突破了音速,并于发射后几十秒抛弃了一级发动机,点火二级发动机。到目前为止,所有监测系统都表明导弹的运作非常正常,不过无论是在北京的中央军委指挥室还是在太平洋上的发射指挥中心,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这次的实验成败与新中国的核威慑能力没有直接的关联,主席在正式实验前也和项目组的科学家们都谈过话,让他们尽量放松,表示就算这次实验失败了也可以再接再励,但是大家心底里都还是期望能够一次成功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气层外飞行,导弹的二级发动机也顺利脱离,驼载弹头的校准平台在太空中依靠小型发动机进行最后的弹道微调。

最终,氢弹弹头脱离平台,开始向预定区域坠落,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黑障让指挥部失去了监测弹头的能力,接下来就等末端观察部门报告结果了。

而在太平洋西部的某片海域,各国舰船终于看到了那枚流星一般的弹头出现在蓝天中。

十几秒后,各国人员的摄像机中出现了一个比太阳更明亮的火球,白色的蘑菇云从海面上爆发。中国和苏联船只上的人们欢呼雀跃,而英美法各国船只上的人们咬牙切齿目瞪口呆。

第二天,当中国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的新闻在各国成为头版头条时,苏联也宣布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工程即将进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