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邱小姐(1 / 1)

辽宁1950 过渡形态 2100 字 9个月前

“就选这里吧,把信标拿过来安上。”

几名身穿军装的勘探队员跟着一名中年男子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他们身后不远处有一架直20直升机。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袭,所有人都穿戴了完整的防护设备,但也因此感到十分的闷热。

勘探队员们手持仪器测定了他们所站着的地点的经纬度和其他地理数据之后,将一枚钢制的信标用机器打进了干涸的地面里。

这里是中国新疆东南部的一处巨大戈壁,此时这片戈壁还不是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在后世它却在中国家喻户晓。作为原历史上新中国核武器的主要试验场,罗布泊在当今同样成为了中央选定的辽宁省穿越后在这个时代制造的第一枚核武器的试爆基地。

辽宁省穿越不久之后,党中央便重新整合了新中国的核能研发力量,虽然辽宁省的穿越带来了三百枚现成可使用的核武器,但党中央判断这些武器不能保证新中国长久的和平。于是尝试制造核弹头的工作在1950年年底就已经展开,辽宁省的核工业部门进行了紧急改组,配合现有资料进行核弹头研发。

这项由辽宁省某核能专家牵头,有大量原历史上的两弹元勋参与学习的工程进展比较迅速,项目组提出的方案是先尝试用现有的技术制造原子弹,然后是普通氢弹,培养核武器工业的制造能力,最后向更先进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核武器发展。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对这个代号为“5011工程”的项目十分关切,基本上每周都会询问一次进展。

重新开始制造核弹头的工作既难也不算难,不算难是因为辽宁省的资料库中储存有制造核弹头的全部资料和生产流程,只要照着做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而困难的方面是辽宁省并没有相关的配套产业,为保障红沿河核电站而建立的辽宁省核工业原先并没有制造核武器的任务,要制造可用的核弹头需要的基础只能说比没有好一些。另外制作核弹头需要的放射性材料也比较缺乏,之前想到的主要是从红沿河核电站的增殖反应堆中提取钚作为裂变材料,不过从反应堆外壳提取需要进行停堆维护,现在辽宁省的发电量十分紧张,而且核电站本来就是尽量少停堆,因此项目组只能从已知的铀矿上入手。

“我们能不能考虑向苏联那边购买一些浓度较高的粗加工过的铀矿?这能节省一点时间。”在当时的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不行,中央要求我们必须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5011工程,完成时间可以推迟,但是自主性必须达到100%”主持会议的项目总工如此说道。

最终,项目组选择了江西乐安县铀矿作为原料供应地,中央安排辽宁省派出一支专门的工程队前去建设矿区并开掘5011工程一期项目需要的矿石。工程队克服了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种种困难,在年初的时候便成功开掘了足额的铀矿石,通过专门的运输通道送到了辽宁省。而第一块被采掘出来的铀矿石被标记为“50”号样本,被送到了北京作为纪念品存放。

而在勘探队和工程队解决原材料问题的同时,辽宁省的机械厂和和工业部门也将放射性同位素分离设备和加工设备准备完毕。工厂加班加点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这些设备,并在辽宁省的某处地下基地中进行安装。这些完全按照图纸,不计代价加工出来的设备在试运行的时候确实出了不少故障,不过工程师们明白这项工程的重要性和参与其中的荣誉,很快就将故障一一修复,并在铀矿石运抵之前多次进行实验,以确保在正式生产的时候万无一失。

中央之所以把新中国核武器研发和制造部门暂时放在辽宁省,是因为目前中国境内只有辽宁省有完备的地下防御体系,而且有强大的防空反导和反侦察能力,中国主要的工业制造能力也集中在辽宁省,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到这里来阻挠或威胁中国的核工业部门。另外核武器研发也需要巨量的电力供应,光是离心分离设备需要的电量,目前中国其他地区的发电量加起来都满足不了,辽宁省供应起来也是勉勉强强。

很快,核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板一眼地按照资料库中的流程进行武器级铀的生产,大约用了三顿铀矿石才提取出了足够用于一期实验的铀235,整个生产过程有惊无险。

“大家注意佩戴好防护措施,虽然加工过程的辐射量很低,但是也不能不警惕。”

武器级铀生产完毕之后,负责进行核弹头中最重要的部分铀球的加工的是辽宁省某机械厂的某位首席技师,这部分工作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部分是使用人工机床操作,另一部分使用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不全程采用数控机床的原因在于铀球加工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加工时安排了学员在操作室外进行参观。另外还有党中央和解放军方面的代表前来进行监督并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位首席技师也获得了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机会。

年近半百的首席技师以极为精湛的技术完成了裂变材料的一部分加工,并将剩下的修型工作交由程序操控的精密机床。

加工完毕的裂变材料很快就和已经由专门的机械厂生产出来的来其他弹头零部件进行组装,新中国在这个时代生产的第一枚原子弹在辽宁省穿越后仅仅半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诞生。党中央将这枚原子弹的试爆时间定在了1951年的5月1日,也就是北京时间劳动节当天的上午十点。

在完成了首枚装定当量等效五万吨TNT的原子弹弹头之后,已经有了经验的核工业部门立马开始了第二枚原子弹弹头的生产工作,以免第一枚弹头没能成功试爆。另外,新建成的海水放射性元素提取工厂也已经开始进行氢氦锂放射性同位素的提纯,预计在1951年的国庆节之前将要试爆新中国在这个时代自主生产的第一枚氢弹。

这枚被称为“邱小姐”的原子弹在辽宁省被生产出来之后,在被运往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之前,先被送到北京让中央军委参观。

“原来这个原子弹,就是这么小一个炸弹?”朱总司令看到“邱小姐”之后颇为惊讶,中央军委的其他委员也很吃惊。

他们都是看过苏联方面提供的原子弹的照片的,他们的原子弹有一辆小轿车那么大,足足有好几吨的重量。而眼前的这枚圆锥形核弹头大约能塞进一辆汽车的后座进行运输,重量据称也就一百多公斤。

“是的,苏联和美国制造的,与其说是核弹头,不如说是一种核爆炸装置,我们生产的这个是可以装到导弹上打出去的弹头,自然会小很多了。”担任解说顾问的是火箭军的潘岩。

“那我们之后会生产出来的氢弹和其他核武器,都是这样的大小吗?”主席好奇地问道。

“对,大部分弹头就是这个分量,不过也有更大一些的战略弹头,我们暂时还没有生产那一类弹头的计划。”

让中央军委参观完并进行影像记录之后,这枚核弹头才终于被空运送往在罗布泊某处建立起来不久的核试验基地中保存。原本党中央是不打算继续拿本土上的某地区作为和实验基地的,不过在太平洋或者其他地区进行核试验一来不怎么安全,二来成本较高,因此这几次有限的核试验依旧选用罗布泊。

试爆工作有整个四月份作为准备阶段,勘探组利用计算机算出了最佳的试爆地点,以避开罗布泊中星罗棋布的古文明遗迹。工程队在搭建好实验基地的同时在核爆中心点周围修建了模拟建筑和传感器,每一次核试验都是珍贵的数据采集机会,实地爆炸实验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实验不能完全取代的。

在空爆、地面爆炸和地下爆炸三种试爆形式中,5011工程项目组选择了最保险的地面爆炸。工程队在标定的爆炸点修建了一座和596工程试爆时一模一样铁塔,作为对过去历史的致敬。

中央军委另外要求解放军全军上下的一部分指战员在五月一日当天到试爆现场观摩,另外有解放军部队会利用本次机会进行实弹军演。

苏联方面也得到了我党的邀请,派出一个小规模的代表团来到罗布泊进行参观,由于新中国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实战中使用过更先进、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因此这次原子弹试爆并不作为重要的新闻进行宣传,而是作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事件进行记录。党中央原本也考虑要不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次核试验,不过经过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并无必要。

于是,在1951年5月1日的这一天上午,已经提前来到罗布泊实验基地的周总理、朱总司令准备在试爆场地外的观察所进行实地参观,同行的还有苏联的小规模代表团和记者、解放军指战员、参与5011工程的科研技术人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全国进行了直播,辽宁省和省外群众有不少人坐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前静心等待。

毛主席要在北京参与劳动节活动并进行节日演讲,因此没有亲自来到罗布泊的现场,不过他也会看到现场的实时转播。

随着既定的试爆时间越来越近,在罗布泊实验基地的5011工程组成员们越来越紧张,邓稼先等在工程中全程参与学习的核物理学家们尤其期待。

“气象保障部门报告,试爆地点温度、湿度适宜,预计可以在原定时间进行试爆工作。”

“区域管控部门报告,试爆地点周围危险区内已经进行红外和雷达观测,确认没有未撤离人员,可以进行试爆工作。”

“安全防卫部门报告,试爆场周围地区及领空无可疑目标,设备防电磁脉冲防辐射工作已经完成。”

在九点钟的时候,参与试爆工作的各个部门纷纷开始向指挥中心汇报工作,一组维护人员乘坐直升机到安装弹头的高塔上进行最后的检修工作。距离预定试爆时间还有半小时的时候,所有人都撤出了被划定的危险区。

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在安全区观察所的碉堡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戴了整套的防护服,并带上墨镜防止核爆闪光伤害眼睛。参与核爆后军事演习的解放军部队也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穿戴防护设备并启动坦克和军车。

北京时间上午九点五十九分,试爆指挥中心的一间控制室中,一群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开始进行最后的倒数。本次试爆为了保证成功使用多种引爆方式并行,既有电线操控也有无线电遥控。

“十、九、八......”

听到广播中的倒计时后,现场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虽然这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到了极致,但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哪个步骤出错,这毕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一枚核弹头。

“......四、三、两、幺,起爆!”

一道白色的闪光刹那间爆发出来,紧接着在明亮的核火球照耀之下,周围的一切都忽然变得暗淡,蓝色的天空在镜头下被染得漆黑。冲击波和爆炸的巨响在几十秒钟之后才传到观察所,让人们脚下的地面微微颤动起来。

滚滚而起的蘑菇云在空旷的戈壁滩上渐渐上升,爆炸扬起的尘埃覆盖了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试爆场周围的人们很快便欢呼起来,这次核试验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虽然不如原历史上那么意义重大,但同样是新中国的一个“第一次。”

不久后,主席便收到了周总理发来的电报:邱小姐可以出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