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三章(1 / 1)

大清官场 张军 1124 字 9个月前

乾隆起身,从炕上下来,来回走了几步,又道:“还有这几个本子,虽不是参你的。但也劝朕要少动大狱,说甘肃一案伤了一省之根本。说朕为你撑腰是因为王亶望欺君,伤了朕的面子,因此发怒,作的过了。你仔细看看这个折子,说的是什么屁话?说杀一个人,他有爹妈儿女,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连带着一干子人遭罪。若是牵连过多,国家必将多事。但王亶望之流恣情贪酷,任性乖张,上天都难以姑容!范仲淹说的好,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这些贪官污吏,胆子大的很呢,心肠也毒的很。若不杀他一人,不知他还会虐杀多少百姓,这些百姓也有爹妈儿女呀;再者,他底下的那些官们,见他犯了国法,受不到应有的惩罚,更会变本加厉的搜刮地皮,戕害天下乡民,受害者又何止千万。这千万百姓若是受不了压迫反了,那就是揭竿而起,一场兵争,国无宁日,虽百万黎民也难有安生之人。王伦之反、白莲之乱等等这些还少么?想想许多朝代都是亡在姑息权臣要吏,而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天下无处不乱,亡者以百万计,难道为了一两个贪官的命,值得以大清江山和普天下的百姓来换么?”

乾隆一口气说完,气息平复了一些。又用手指点点桌上的另一摞折子道:“这些折子都是保你的。虽然只有十一份。但阿桂、梁国治、和珅、福康安、福长安、董诰这些内阁大臣都上了保本。可见朕所重用之人都是识大体的。也足见朕所作之决定并没有错。”

福崧听到和珅也上本保他,心中奇怪。这个和珅不是在京中闹的最欢实么?十个参他福崧的人中有六个人的后台就是和珅!为何一下子改了性子了?此人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其实,福崧还是没有参透和珅的脾性。和珅是最善于见风使舵的,皇上既然决意要承认阿桂、李侍尧、福崧在甘肃搞的这个案子是对的,和珅多次旁敲侧击又没有效果,无功而返,他又岂能直接和皇上对着干?但和珅并没有善罢干休,他一边上折子保福崧,另一

边则组织一批人去倒福崧,并且派出精明强干的手下去查福崧的底子,看他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一旦准备好了反击的弹药,他还是要毫不留情向福崧开火。阴奉阳为、笑里藏刀才是他和珅的本性。不过,另外三位军机大臣,福隆安、梁国治、董诰倒是都和阿桂一条心,保定了福崧。福崧了解到最上层领导站在他这边,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落了许多。

只听乾隆又说道:“福崧你听着,你在查办甘肃亏空及冒赈案中实心任事,办理的有条有理,甚慰朕心。虽有人称你为酷吏,但更有人夸你为能吏。朕也想重用你。王亶望先任浙江布政使,后任甘肃布政使,再任浙江巡抚。他在甘肃四年,竟想出虚报灾荒,名为捐粮赈灾,实为侵冒官项的法子来骗朕。那么他两任浙江要员,做了四年浙江巡抚,难道还会清正廉洁么?浙省仓库有没有问题?是侵占国库还是仓廪亏空?朕需要你去查实。你听着,朕派你去浙江做巡抚,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福崧又急忙跪倒,叩首道:“蒙皇上如此信任,臣一定不负圣恩。”

“你起来,朕的话还没有说完。浙江亏空是已经有人上了密折的。但具体亏多少?你要彻底盘查,如有亏短情弊,要立即据实禀明。还必须将全省的库帑仓储皆归实贮。你多长时间能够做到?”

“臣未在浙江做过官。不知其中情况,等查清亏空数额及亏空情弊方能定下限期。”

乾隆见他没有武断下军令状,觉的比较满意,道:“果然做事有条理。但朕还是要问你,此次查办你能不动声色么?朕希望浙江之案莫用重典,少动刑狱。”

福崧有些不明白了。不用重典,不杀几个贪官污吏怎么能让众官员甘心掏腰包来弥补亏空呢?但凡敢贪能贪的官员都是又贪婪又精明,而且往往是一窝贪,一党贪,互相看着,互相攀着,连着一条心和你对着干,不打下来一两个出头鸟,这些人根本不可能乖乖的顺顺利利的补上亏空。

乾隆见他不回答,也不追问,继续说道:“浙江之亏空毕竟与甘肃冒赈案不一样。一是甘肃一案是向朝廷谎报旱灾,以赈灾之名,贪污监粮。上下蒙敝,将国库与民脂据为已有,中饱私囊。而浙江亏空,账目还在,是借钱没还。只要还上了,就可宽容一些。二是甘肃一案,杀人太多,再在浙江动刀子,恐震动天下,百官恐慌,人心难稳。更重要的是第三个,浙江税赋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千万不能乱啊!”

福崧这才明白,这些纷纷指向自己的矛头对乾隆还是有影响的,而这一影响则反映在了下一步对浙江亏空的查处上。乾隆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对浙江要怀柔,要少流血甚至不流血还要把事情办好。以保证官场上这些已经炸了窝的马蜂不要再乱蛰人了。但如何才能既对了皇上的这个意思,又把差使办好,实在是个难事。

“福崧,你在想什么?”

福崧一惊,连忙说道:“臣在想,皇上不兴大狱,的确是仁心高厚,上顺天时,下合民情。但不动刑狱,又是怎样个查法?难道和他们一个一个的讲道理不成?微臣才浅,一时还没能想出妙策来。”

乾隆点点头:“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朕与阿桂、和珅议过这事,已经有了办法。按和珅的话说,叫做先礼后兵。你可以在查出亏空之后限令各州县按期自行弥补,同时传下文札,到期不能补亏者,必严厉查办。朕会在一定时候下明旨进行督促。期限一到,未补足亏空的所欠也不会很多,此时可按律处罚,也不至于用严律、兴大狱。”

乾隆的这条妙计,实在是让福崧佩服的很。要想不动用严厉的刑法来治理浙江,似乎的确也只能如此。不过,乾隆等人还是把事情想的简单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乾隆虽有宽容之意愿,但属下未必存有体谅下面的百姓,理解上面的长官乃至皇上的良心。浙江百官亏空案--窦光鼐一人独斗浙江全省官吏乃至数名钦差的反贪大戏也就由此开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