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在二百七十年前就是大名王朝的藩属国,即便其统一琉球群岛之后,也是当了大明二百多年的藩属国了。
而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统一日本的那个天下人——丰臣秀吉。
在丰臣秀吉的时代,就曾谋划吞并琉球王国,只不过因为对朝开战而不得不作罢,在德川幕府时代,继续延续吞并琉球的计划,这是因为,日本已经无法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吞并琉球可以走琉球的关系进行贸易。
1609年,日本萨摩藩侵占琉球,强迫琉球向日本进贡,从此琉球处于两属状态,同时是大明和日本的藩属国。
自那以后,日本一直假借琉球的名义,与大明进行贸易,而大明朝廷对琉球两属的状态一无所知。
而且,现在的琉球王尚贤,并未得到大明的册封,其地位也就不够合法。
“想不到被称为万国津梁的琉球,竟然还有这等密辛,三十余年,朝廷竟不知道琉球外藩为倭奴所辱,更不知其有二心。”赵文及叹息说道。
沈犹龙冷冷说道:“一奴不侍二主,一国如何两属!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这等事,旁人或许不知道,他郑芝龙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为何不上奏,为何不讨伐!”
李肇基根本不屑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相信沈犹龙自己也就想明白。果然,沈犹龙发怒之后,咬牙说道:“鼠目寸光之辈。蝇营狗苟之徒!”
郑芝龙当然知道琉球国两属地位,但问题就在于,郑芝龙与日本拥有繁荣的贸易,为了这点事得罪日本,他如何愿意?索性日本也有意隐瞒,他佯装不知,也就不用两难了。
赵文及劝说道:“东翁,北援在即,练兵不可费,出兵征讨的事,还是缓议吧,须得想其他法子。”
沈犹龙微微点头,生气归生气,但他不会因怒兴师,这些时日,不断有消息从北方传来,而那些消息与李肇基当初在广州所说一模一样。皇太极死了,诸酋拥立幼子登基,多尔衮掌握了大权。
而在陕西,闯贼连破大城,秦王在西安被擒,一桩桩一件件,没有一点错误的地方。
这让沈犹龙越发相信李肇基‘甲申年,必国难’的论断,因此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练兵之中。自然也就不想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
李肇基却哈哈一笑:“两位,你们说什么呢,什么缓议?难不成不出兵震慑,人家琉球王就帮你们撒谎吗?他们帮着倭国,与朝廷贸易,不是因为利益,而纯粹是倭国把他们打怕了。”
“可.......琉球终究是一国,别说擅自出兵的罪过,就只是筹措兵马钱粮,就是一个难题。肇基啊,咱们还是编练好粤军,来年北援的好,可不要再节外生枝了。”沈犹龙说。
陈六子一拍大腿,对李肇基说:“大哥没听明白。”
“有点糊涂。”李肇基表示不解。
陈六子说:“咱们总督大人和赵先生觉得,琉球不好打,要花钱不说,还影响咱们练兵。”
“嗨!”李肇基眼见赵文及点头,表示就是这些个顾虑,他一拍大腿说道:“我以为什么事呢,感情就是这个?总督大人,赵先生,二位放心就是,你们就派个官,让我的船队好挂个朝廷的牌子,其余的便是不用管了。
我让六弟北上走一趟,也就是了。”
陈六子说:“恰好,桨帆舰队要北上佐渡,淡水河号已经整备完毕了。”
香港一战后,那些重型桨帆船在粤海再无用武之地,用于缉私巡逻,实在是有些成本过高了。因此,李肇基从六艘重型桨帆船中抽调了四艘,送去佐渡,交由郭旭麾下。
虽说现在是北风季,但加列船和加莱赛用的都是大型三角帆,又有划桨手,航行是没有问题。在淡水和澳门两地,四艘桨帆船还加高了船舷,用于抗浪,而北风季也好,明年南风一起,进入台风季节,更不利于桨帆船航行。
李肇基说:“嗯,确实是个好机会,听说倭国萨摩藩欺压琉球,夺琉球国北境数座岛屿。移倭人占琉球人土地,此番北去,还能为桨帆舰队抓不少桨手。”
李肇基实际并不待见桨帆舰队,实在是粤海岛屿密布,风向多变,才建造桨帆舰队使用的。
桨帆舰队的问题其实不仅是远洋航行能力低劣,更重要的是占据人手太多。
就拿淡水河号来说,仅仅是桨手就有三百人之多,六艘重型战舰,桨手加起来超过了一千人,当初香港之战,李肇基是把大部分的高山蛮俘虏充入其中依旧不够,若非沈犹龙调遣了部分水手加入,这支舰队也无法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李肇基现在大力扩军,那些在桨帆舰上服役几个月的高山蛮子,已经能听懂命令,服从性也很强,对于东方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辅兵和辎重兵人选,有了组织度,能适应集体生活军队生活的人,在商社里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
也就只有佐渡岛,因为要扫掠日本沿海,是不用怕人手不足的。李肇基还想着,桨帆舰队北上,只配三分之一桨手,现在看来,可在琉球之行中,顺便扫掠日本沿海,配齐人手。
看着李肇基兄弟三言两语,云淡风轻的就把这次对琉球的征讨定下章程,沈犹龙和赵文及都有些不适应,赵文及说:“肇基,是不是草率了些,琉球终究是一国啊。”
陈六子呵呵一笑:“赵先生,琉球是一国不假,而且历史悠久,但并非是由此就兵强马壮,你可知琉球有多少人?”
赵文及摇摇头,他说:“纵无百万之众,也该丁口过十万吧。”
陈六子摆摆手:“若有那么多,岂能为倭人所据?琉球国,人口十万,男女老幼全算上,可不只是算丁口。而且倭国萨摩藩三十多年前,征伐琉球后,为了控制,不许琉球拥有军队。
所以,此次兴师前往,粤军和东方旅都不用动,可继续按计划整训编练。我麾下海军,还能凑出三百军士,再武装些水手,也就是了。”
“竟是如此弱国,我竟是高看了。”赵文及感慨说道。
马特索尔科的广东之旅是疯狂的。
在澳门的粤通行银库,马特索尔科见到了很多银行的股东,他们漂亮的轿子,跟在身后恭敬而温和的仆人让马特索尔科清楚,这些人非富即贵。
而在所有的股东之中,马特索尔科最喜欢的就是林渭源和黄莞楼二人,因为这两个人提前被李肇基打好了招呼,要好好招待这位荷兰人,向他展示广东士绅的实力。
于是,黄莞楼盛情邀请马特索尔科访问广州和他的家乡东莞。
马特索尔科得以开始了一趟广东之旅。
“在广东的沿海,有着各式各样的戎克船,划桨船也很多,往来于各大城市与香港之间,把各种各样的食物、建筑材料和人送去那个充斥着财富的岛屿。
我尤其观察了那些戎克船,发现它们与巴达维亚的相比,更为小一些,但使用的帆是一样的硬帆,船舵也是升降舵。在复杂的航道里航行,可以很方便的利用各个方向的风,看起来非常灵活。
这让我很奇怪,同样是为了利用各种不同的风,同样为了适应复杂的水域,欧洲的船只为何用大三角帆,而明国人用这种硬帆呢?”
这是马特索尔科广东之行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一直到他抵达进入了珠江航道,深入了珠江三角洲。
“我终于明白了明国人为什么不适用大三角帆了,因为不适合这里。
这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其宽度不亚于任何一条欧洲的大河,但我认为,除了阿姆斯特丹等少数城市,欧洲再难看到这样的盛况,航道上到处都是船,大大小小的船只充塞了我的视野。
如果这里的每一艘船都用三角帆,那么这条江绝对容不下,会制造很多的事故。
显然,我的猜测并不完全正确,他们使用硬帆是出于现实的考量,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
“广州是一个巨大而繁华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我去过很多大的城市,但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比的上广州的繁华,有人说这座城有五十万人,也有人说有八十万人。
英吉利倾其一国,伦敦也就只有四十万,而我听明国人说,这不是大明最繁华的城市,至少有五个比它大而繁华。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座城市的美丽与整洁,这里的人很有秩序。”
“城市外不仅是繁忙的港口,还是最忙碌的乡村,放眼看去,满是桑林和稻田,勤劳的人们在那里劳作,我的朋友黄是本地的绅士,他在广州和东莞很多的土地,所有经过的人都会向他行礼。
这里的人喜欢下跪,尤其是面对官员的时候,而黄不需要,他是一位靠着学识和考试得到贵族身份的人,他的仆人说,他曾经见过大明的桃花石皇帝的兄长,也就是前一位皇帝,靠的是他在广东一省考试中脱颖而出。
这得到了进士的称号,这不是一种贵族等级,而是称号,所有人只要学识足够好,都可以获得。而黄告诉我,凭借这个称号再加上他的年龄和经验,他随时可以执掌一个府的土地。
广州就是一个府,也就是说,他可以担任数十万人的长官。”
“在广州,我们遇到了葡萄牙人,他们重新获得了来广州贸易的权力,但却失去了垄断明国贸易的地位。因为李的存在,但似乎没有人敢对这说什么。
提起东方公司的老板李,这里的很多人知道他,说他是一位剿灭海盗的英雄,一位拥有金银山的大富翁,还是广东第一善良的人,任何活不下去的人,他都能给一片土地或者一个工作的机会。
我们见到了本地的一些贵族,还有官员,有军官也有官僚,他们似乎对李的怀疑多于称赞。但无人敢说的太露骨,因为李是总督沈的朋友。
据说沈要带领军队去北方打仗,李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
李由此在广东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任何人和他作对,就是与总督沈作对,与明国作对。显然,东方公司与明国政府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亲密,我的翻译还从某个小官员那里听到了一个传言。
如果总督沈去北方打了胜仗,他就会成为明国的宰相,亦或者管理更多的省份和军队,而缺少了李就做不到。
显然,或许有一天,我们的伙伴李,会成为宰相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