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1 / 1)

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听完皇帝这番话,李晟算是幡然醒悟了。

这所谓的左右神策卫,实际上就是将大唐天下的大部分兵马调度权,都高度的集中了起来。

指挥权隶属于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而大将军又是在皇帝身边、在朝廷里供职,而且是皇帝最为亲信的人来担任。

这样一来,就最有利于避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发生。

说穿了,左右神策卫的大将军,名义上拥有天下兵马的调动权,可他们又没理由敢不听皇帝的指令行事。

因此,整个大唐天下的兵权,实际上都落到了皇帝的手中。

而且,对于地方行军道大总管和各州各府的都督,皇帝也可以通过大将军的手,严加控制。

整个大唐的国家军队,就如同是一颗大树。

大将军是大树的树干,那些行军道大总管和都督们,则是树杆的各个分叉。

而实际上,皇帝才是这颗大树的根,掌握着所有军队的动向和命运。

如果这样的措施能够施行下去,那军权将向皇帝手中高度的集中。

整个大唐的天下,实际上是被划分成了两个军区集团军。

两名大将军,拥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权,但是绝对的听命于皇帝。

李晟心中暗道:好高明强悍的手腕!这样一来,天下兵权都要被皇帝牢牢掌握在手中了!李世民给了李晟一段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然后接着说道:“现在朕想出的这个兵制改革,只是初时的草案。

将来实际推行以后,肯定还会做出变动。

比如说,这左右神策卫就涵括了天下兵马,不免有些笼统。

到时候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多划分出几个卫来,多任命几名大将军。

这样,分批分片的有专人负责调度兵马。

责任鲜明分工明确,也有利于彼此的监督和配合。

良器,朕的这个思路,你认为可行吗?”李晟思索了片刻,点头道:“可行。

这兵制,就如同官制一样的设立了。

在朝廷上,陛下居于顶端。

然后是阁部宰相和六部尚书总领事务,层层下递,每个人地责任都十分的分明。

这样不仅有利于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督促。

陛下的想法,端的是高明。

是个创举。”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其实朕这也算不是什么创举。

朕不过是结合了唐初时的府兵制度,结合当前的现状做出了一些变革。

近些年来,朝廷习惯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样的职务。

你和马燧,实际上也就相当是现在地天下兵马大元帅。

朕。

也是想先将大唐天下的兵马规划理清个大概的头绪出来。

到时候时间发展下来,肯定会不断完善的“嗯。

事实是最好的检验,到时候做出一些革新和变动。

是必不可少地。”

李晟说道,“可是陛下,左右神策卫已经囊括了天下兵马。

这龙骧卫又是做什么用的?”李世民呵呵的笑了一笑,说道:“要说创举,这龙骧卫倒是配得上。

算起来,龙骧卫现在是一个兵也没有。”

“哦?”这下李晟可就弄不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笑道:“良器,你还记得前些日子。

朕曾跟你说过,要逐渐取缔单纯的佣兵制,推行半雇佣半义务兵制吗?龙骧卫,就是义务兵的一个统称,也就是雇佣兵地血液和来源。

可以看作是大唐军队的预备役。”

“这……不就是府兵吗?”李晟愕然道。

“本质上讲。

是差不多。

但也不全是。

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府兵要时常在各个地域间调动。

或征战在外或上蕃戍卫京师。

有时出征行程数千里,将士苦不堪言。

而龙骧卫则不必。”

李世民说道,“真正地兵制改革,不是裁去多少老弱残兵,而是从制度上改变征兵办法。

土地措施改革推行下去以后,朕相信义务兵制度也是可以逐渐推行开来的。

到时候,朕要制定律法,规定全国凡十八岁以上的健壮男子,都有入伍充军的义务。

具体施行的时候,要详细的制定各项法规制度。

与以往府兵不同的是,这些人不必自带粮食马匹,全由国家供给。

他们入了伍,衣食住行也可以由国家来提供。

但是有一条,他们只享受少量的服役补贴,而没有雇佣军那样高额地军饷。

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

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可以接受军旅的磨练。

尤其是那些闲散在民间的穷人、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丧失了谋生的手段后,也可以入军来服兵役,至少可以解决吃饭地问题。

这样一来,流民岂不是要变得少去许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出色地义务兵,可以让他们转为雇佣兵,从此享受高额的军饷,战死战伤的抚恤军会很高,退役之后也会有土地田产的分配。

良器,你说,这样的设计是不是照顾到了更多的人性?”李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惊叹道:“陛下虽然只是针对府兵制和佣兵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可是,却显得相当的合理。

微臣相信,推行下来一定能对国家相当的有利。

别的不说,雇佣军的战斗力,那是要大大提升的。

因为他们的人员来源,是已经服过义务兵兵役的老兵,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仓皇之下在民间拉壮丁召募而来的人。

微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了。

所谓的龙骧卫,实际上就是一个雇佣军的资源储备。

过不了几年,大唐的雇佣军,就会变成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要上升好几个档次啊!”“可不是么!”李世民微笑道,“说起来,朕真的是比较向往唐初时的府兵制度。

但朕也清楚,针对当下的国情,朕要一厢情愿的回到大唐初时的兵制状况,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百姓们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如何自备粮草马匹来入伍充军呢?所以,半雇佣半义务兵制的推行,迫在眉睫。

这种兵制,不仅有利于杜绝地方军镇蕃王的形成。

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有利于提高百姓们地尚武精神和身体素质。

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在微臣看来,也会有一些弊端。”

李晟说道,“这所谓的左右龙骧卫,实际上是要囊括天下所有州县的义务兵。

义务兵相比于雇佣兵,要分散得多。

左右神策卫的军队。

大多相对比较集中。

这龙骧卫……那可是遍布全天下了。

该如何理事?”“其实也容易。”

李世民不急不忙的说道,“朕当初,也曾想到过这一层。

龙骧卫遍布天下,该如何登帐造册如何管理。

后来朕想通了。

义务兵,以就地服役为宗旨和原则。

比喻说。

长安的义务兵,那就在长安入伍投军,就地参加军事训练。

而各地方地州府,从此也新增一个衙门。

比喻长安,龙骧卫的地方衙门就称为京兆龙骧团;华原县。

称为华原龙骧营。

现在大唐不是有许多地方都有团练、团练使吗?这些人,可以就地换官,担任龙骧团练使、龙骧营练使。

在地方上。

仍然是以府尹、刺史、县令为尊,团练使和营练使,是居于都督和县尉之下的武官。

但是,义务兵却不受雇佣兵将领的调动和指挥,但可接受他们的训练和指导。

要调动义务兵,也必须要有龙骧卫大将军堪发地兵符,和当地刺史或县令的认可批文才行。

龙骧卫的运作,可看作是单独进行的。

真正的指挥调动权。

仍然落在龙骧卫大将军手上,在朝廷里。

等龙骧卫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比例从中抽取精锐,补充进义务兵当中。

与此同时,义务兵也会有一部分退役。

这样一来。

新旧交替,大唐军队地战斗力将始终不衰。

兵源也是源源不断。

如果当真天下大乱,大唐甚至可以全民皆兵。

异邦胡族不是一直笑话我中原人软弱体质不好吗?朕,也给大唐的百姓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

全民尚武,全民皆兵,又何惧他蕃邦铁骑!”“行、能行啊,陛下!”李晟激动地说道,“这神策卫和龙骧卫,就像是一对父子,将肩负起保卫大唐、威震夷戎的重任。

比起现在的义务兵制和唐初时的府兵制,这半雇佣半义务兵制,显得更要高明!一来,可以避免府兵制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二来也可以避免形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三来也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化民风、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

再者,大唐地军人们也不会时常长途跋涉的在外征战了。

所有军队划区而驻、划区而治,必要的时间却又能灵活调动。

这比唐初时的府兵治,显得更加的灵活了。

陛下,这可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地好事!微臣对陛下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魄,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别忙着佩服。

这只是朕一个人地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

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

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

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

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

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

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

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

这并非是不可行。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

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

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

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

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

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

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

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

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

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

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

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重了。”

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

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

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

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

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

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

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

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华夏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会有这一天的。”

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

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