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高启文(二)(1 / 1)

帝国能臣 鱼子浚 1640 字 8个月前

高启文出自恒阳高氏。高氏家族虽然不如秦氏、赵氏、东郭氏那般显赫,然而经过数十代人的经营和深耕,他们在中畿恒阳颇有些人脉,也出过一些位列“九卿”的高官。

前霄末年时,朝堂局势动**,权宦、外戚相继当道,京城之外叛乱四起,京城之内更是人心思变。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晋原太守刘义臻举义兵突入恒阳,诛灭乱政的权宦和外戚。

在此过程中,有恒阳高氏的功劳,但远不如崔、周、白、东郭等“京晋望族”来得那么显眼。

“高祖入京那年,高先生应该还在兰阳郡做县令吧?”秦骧问道。

“不错,从前霄齐平六年到齐平八年间,高某确实在兰阳郡任高城县令。不过秦公子,高某并非先帝心腹倚重之臣,也未得先帝遗诏嘱托,‘辜负先帝’一说从何而来啊?”高启文眯着眼睛、镇定地说道。

秦骧抬头看着帐篷的顶端,帐篷内微弱的烛光根本无法照亮那里,良久他才从嘴里吐出了两个字:“离——轲!”

“离轲!”高启文目光一凝,奇怪地看着对方,“秦公子怎么会知道这个名字?”

秦骧微微一笑:“高先生这般反应,算是证实了秦某的猜测——高先生名为大盛臣子,实则是直属皇帝的秘密组织‘离轲’的成员。”

高启文看着面前的烛光,这道烛光看似虚弱无力,但却一直顽强地跳跃着不肯熄灭。许久他才叹气道:“知道‘离轲’这个名字的,如今应该也已寥寥无几了。不过秦公子,你虽然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高启文的主动坦白倒是出乎了秦骧的意料,原本他以为二人之间会有一番激烈的交锋,却不曾想对方居然大大方方承认了“离轲”的身份,而且听他口气,应该是有更加精彩的内幕要告知于他。

“晚生愿洗耳恭听!”秦骧朝高启文拱手说道。

高启文盯着面前跳跃的烛光,思绪回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高祖入京之时,并非今人所想的那般一帆风顺,实则是杀机重重。前霄、京城的权贵们固然是希望先帝能够庇佑他们,庇佑霄朝的江山社稷;但同时,他们也防备着做出惊天之举的先帝,会成为他们无法制御的强权。因此,先帝刚刚入京时,不仅仅要面对前霄宗室的重臣、骁将,还要面对那些不甘心失败的权宦、外戚的残余。”

“在这之中,就有一支名为‘鱼肠’的力量,在先帝入京后不久多次组织暗杀活动,企图趁先帝立足未稳之际将他除去。”高启文娓娓叙述道,“先帝躲过了数次暗杀,但他明白只要一天不除掉‘鱼肠’,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就永远不会放弃痴心妄想。所以他亲手组建了‘离轲’这个组织。”

“关于这些,晚生有所耳闻。”秦骧淡淡地说道。

高启文点点头,继续说道:“最初‘离轲’的使命只是保护先帝以及一干朝廷重臣,后来逐渐成为先帝手中的利器,保护自己之余,追杀‘鱼肠’余孽、刺杀叛贼,甚至也被用于铲除异己政敌!”

“然而有一个人对于‘离轲’的存在产生了忧虑,认为‘离轲’可以成为先帝对付敌人的‘利器’,自然也有可能成为弑君的‘凶器’,‘鱼肠’组织就是最好的先例!因此,在此人的建议下,先帝逐渐对‘离轲’有了制约,也开始为这把‘利器’加上了‘鞘’。”

“鞘?那个人又是谁?”秦骧好奇地问道。

“‘离轲’二字取自战国刺客‘荆轲’和乐师‘高渐离’。‘轲’象征的是刺客和利刃,‘离’象征的却是文华和义理。那个人期待以‘道义’制约‘杀戮’,才有了后来的‘离轲’。那个人就是先帝的皇后——孝慈张皇后!”

“张皇后!”秦骧不禁大吃一惊。张皇后在大盛王朝取代霄朝之前就已经过世了,关于她生前事迹的记载也不多,以致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她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没错,就是她。”说道张皇后,高启文语气中多了几分敬重之情,“她亲自接管了‘离轲’的指挥权,将一些勇猛的刺客转为了军职,令他们能够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荣耀;而她也吸纳了不少像我一样的文官、书吏,安插在各郡县、高官府第,监察地方、百官言行。”

“监察……地方、百官言行!”秦骧咀嚼着这段话,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你是说,其实是张皇后建立起了‘御史监察院’?”

高启文点了点,说道:“也可以这么说,先帝亲自下令解散‘离轲’之后,很多文官、书吏便划给了御史监察院,成为监察院的各级属官。顺便说一句——你的父亲秦懿公,并不是‘离轲’的一员!”

“原来‘离轲’与御史监察院之间还有这样的联系。”秦骧感慨道,继而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离轲’解散后,那些只知杀戮的刺客们又是如何处置的?”

高启文长叹一口气,回道:“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先帝担心将他们释出后会对自己和新朝不利,便动了杀机!”

“可据我所知,不是所有的‘离柯’杀手都被先帝铲除干净了!”秦骧说道,他指的自然是管伯,至于其他人如卫统领是不是“离柯”的原班人马,这就不得而知了。

高启文看了一眼秦骧,嘴角微微扬起一个弧度:“看不出来,秦公子年纪轻轻,却对前朝的这些秘闻了如指掌。的确,有人察觉到了先帝的意图,在先帝动手时做了手脚,成功地从先帝的眼皮底下逃生了。此人名叫‘管玉书’,乃是‘离柯’之中身手最为了得的人物,是先帝手中最为锋利的‘利刃’!”

“让这样的‘利刃’逃过了,先帝就不曾派人追杀吗?”秦骧问道。

高启文摇了摇头,说道:“管玉书逃脱了先帝的暗算,先帝并不知情,直到‘太子逆案’发生的那年,有‘离柯’的旧部向先帝禀告——管玉书正在秘密招揽旧部,至于他是什么意图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先帝就派你去查探管玉书的下落和意图?”继续问道。

“先帝很重视管玉书,他很快就将管玉书的举动与‘太子逆案’联系到了一起,担心他是废太子的余党,要对自己不利!但是管玉书的行踪十分诡秘,谁也查不到他的踪迹,更别谈他的立场了。”高启文继续说道,“于是先帝决定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将我们这些见过管玉书的‘离柯’旧部派驻到地方任职,暗中查探他的下落。”

“于是高先生就被先帝以‘疑似太子旧党’从九卿衙门发落到了地方,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丞?”秦骧说道。

高启文点头道:“一点不错,由于高某已是秩比千石的太尉府长史,所以需要一个大一点的罪名来发落。其他人高某已经说过了,多加入了御史检察院,他们执行任务起来,远比高某方便得多。”

“高先生不恋栈权位、为君分忧之心,秦某感佩!”说着秦骧朝对方俯身下拜道。

高启文摆了摆手,说道:“高某到了燕州郡南平县上任,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偏偏让高某在那里查探到了管玉书的踪迹——原来他随燕王一道来到了燕州郡,不过他没有待在燕国,而是在右平和南平之间的山林里落脚。高某当即将此消息禀告给了先帝,无奈当时先帝病笃,应该是没能看到高某的这条消息。”

“不久之后先帝驾崩,高某担心被管玉书发现我在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便自己挂印离开了燕州郡,投靠了往日的同僚、云西郡守阎一春,在他手下当幕客;后又经他介绍去了鹰戎右部,在左贤王麾下做谋士。”高启文将这些抖落完,随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去了这些背负多年的秘密,对他来说也是一大解脱。

“原来是这样……”秦骧点了点头,继而问道:“难道先帝之后便没人来接管你们这些撒出去额‘离柯’旧部了吗?难道先帝没有将你们这些人转交给新帝吗?”

高启文苦笑着摇摇头:“高某不在中枢多年,而且先帝与新帝之间的权力交接,也不是我们能够知晓的。高某甚至怀疑,先帝的去世是否与当时的崔夫人有关,以致先帝来不及将我们这些人转交给新帝!”

“有这个可能……”秦骧点点头看着高启文,二人间的对话,解开了他内心深处不少的疑惑。

“现如今的情况,不知高先生有何打算?”秦骧忽然问道。

高启文没有说话,外面的雨滴落在帐篷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帐篷内的烛火已经快燃尽了,夜风从缝隙中钻进来,似乎随时都能将之吹灭。

“已是风烛残年,高某也已不再奢望什么了,但求一个安稳的余生罢了。”说罢高启文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

从高启文的帐篷中出来,秦骧的脚步迈得出奇地缓慢,他不断地思索着高启文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回味着“离柯”组织的信息,再将当年那桩“太子逆案”联系起来,围绕着燕王刘彦钧的关系网络渐渐清晰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