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满洲人在想什么(1 / 1)

大明帝国的黄昏 佚名 5519 字 2个月前

天上蹦出个努尔哈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秋,朝鲜使者来到京城,除了进贡一大批人参外还带来一个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消息: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在北方自称天命汗,建立“大金”政权。内阁以及万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略有些惊讶,这个叫努尔哈赤的人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怎么可能自封天命汗?一向在战争上很认真的万历皇帝问别人:“此人难道不知道自封天命汗的后果吗?他难道想造反?”

有人立即告诉万历,此人对朝廷的忠心程度无人能比。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亲自八次来京师向朝廷进贡。这样的一个人如何会造反?如果情报属实,他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

万历不相信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苦衷,居然自寻死路地想要造反。他立即问:“那么,这几年他为何不来进贡了?”

立即有人告诉他:“您不知道吗?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咱们下令不允许他朝贡了,第二年,咱们又把和他经营多年的马市给关了。但三十八年(1610年),他还是派人送来了贡品。”

万历不相信,难道这就是他的苦衷?

又有人跟万历讲道:“大概是因为去年咱们向他索取他们世代耕种的田地吧。”

万历并没有在意,他当时想的是,这个人虽然自称天命汗,但我大明帝国并不承认他。况且,他的祖先和他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派几个人跟他讲一讲,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要跟朝廷对抗。万历不想再动干戈,仁义之邦理应以仁义待人。

朝鲜使者带来的人参让明帝国很是欣喜,可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原因很简单,历来在东北边境上闹事的人都被打击过,并且都死得很惨。

可朝廷不了解的是,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崛起的这个努尔哈赤要比以前的那几位闹事首领强出许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朝九边重镇空虚多年,这种所谓的空虚正如大学士叶向高指出的,“无大将,无可战之兵”。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叶向高上疏请求“修理”努尔哈赤,但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皇帝只是在经济上制裁了一下努尔哈赤。可叶向高所谓的“修理”肯定是动大手术的“修理”,也就是对其用兵。叶向高的主张没有得到朝廷关注后,他就开始研究起这个努尔哈赤来。他希望此人只是个草莽英雄,但研究的结果却和他的希望恰恰相反。

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是明朝建州三卫之一的建州左卫的都督,当初,明朝为了控制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就采取让他们互相牵制的做法,谁也不能做大,建州三卫必须平衡发展,谁若做大,明帝国就收拾谁。不巧的是,到了努尔哈赤的爷爷时,由于兄弟众多,所以建州左卫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朝廷立即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镇压,到了努尔哈赤的父亲这一辈时,他父亲只不过是建州左卫枝部的一个酋长了。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按照宿命的安排,永生永世都会为大明效力。但天有不测风云。努尔哈赤的父亲忽然就娶了建州三卫之一、建州卫都指挥的孙女。本来,这并没有什么,但努尔哈赤的这个老爷爷和老爷爷的爹并非常人,他们经常骚扰明朝边境。辽东总兵李成梁气愤不过,就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向两人的老巢发动了一次攻击,并将努尔哈赤的老爷爷打败,不久又杀掉。在这场战斗中,努尔哈赤不但失去了老爷爷,还失去了爷爷与父亲。

明朝给出的理由是,你爷爷和你父亲领着我们去进攻你老爷爷,在战乱中,我们一不小心把他俩射死了。明朝给出的这个答案应该很明确——是误伤。

努尔哈赤恼火非常,心想,我老爷爷做了对不起你们的事情死了活该,但我爷爷和我父亲可是为你们领路的,你们说一句是误伤难道就完了吗?

他跑到明军那里,要讨个公道。明大将李成梁也觉得对不住这个年轻人,就给了他许多好处。这些好处包括,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都督敕书一道、爷爷和父亲的尸体。

努尔哈赤不干,在他看来,这些好处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首先,都督敕书虽然是许可了他当建州左卫都指挥,但此时的建州左卫已经不是从前的建州左卫了,它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努尔哈赤无疑是得了个空衔,死了几位亲人,换来一个空衔,鬼才干呢。他虽然不同意,但明朝却用两百多年的存在和无数兵马震慑他,他只好同意。

被人逼迫下的同意永远都不可能坚持太久,当他得知原来是另外一个少数民族图伦城城主唆使明军去攻打自己的老爷爷时,他把怒气撒在了这个城主身上。

但是,图伦城城主敢怂恿明军攻击别的少数民族,就证明他是明军的培养对象。事实也的确如此,明朝想以他的力量来控制建州女真各部。在明朝的积极培养下,该城主得到了建州女真许多支部的拥护。努尔哈赤的建州左卫被人称呼为满洲部,就是这些人也都倾向于图伦城城主。

努尔哈赤只好自己动手,率领一百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人没有盔甲穿)去进攻图伦城。这一年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二十五岁。

图伦城立即就被攻破,城主逃跑。努尔哈赤气得直叫唤,似乎是为了撒气,第二年,他招收了四百多人攻克了一个小部落的城池,接着就是一系列疯狂的攻城掠地。到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他已经收服了三部,统一建州已经提上了日程。

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得到消息:图伦城城主正在一个部落中吃香喝辣,他立即带兵攻占了此地。图伦城城主再次逃掉。

努尔哈赤无处泄愤,一想到明朝杀了自己的父亲,就把当时城中的汉人杀掉了十九个,然后又把六个汉人射伤,让他们带着箭去明朝传信:将仇人图伦城城主送来给他。

明军见他这两年的确折腾得还算可以,又见图伦城城主简直就是个笨蛋,就顺水推舟说,你既然要杀,就来军营杀吧。努尔哈赤果然就派人跑到了明军处,图伦城城主没有了明军的保护,立即被诛杀了。

在外人看来,大仇已报,努尔哈赤本该消停了。但他没有,接下来的几年内,他开始了对建州各部的战争。凭借着“打仗不要命”的特质,七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打败了海西女真的九部联兵,成功地统一了建州女真部。

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的翅膀已经完全硬了,但他似乎很明白一件事:自己现在还不可能跟明朝直接对抗。于是,他经常给明朝的皇上送礼。他很记得前几位差一点就统一建州女真的人的下场,这些人对明朝的不恭敬而导致家破人亡。

他就像一个忠实的奴仆一样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明帝国这个主人,当明朝边境的士兵逃到他处时,他主动又给明朝送回来。一个叫克五十的木扎河部头人袭击明朝边境,他去把人家活捉了,在特意征求了明朝的同意后将这个头人处死。他手下偷盗明朝的马匹,他立即将其处死,并且报告给明朝。

你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人会背叛。大明帝国以其雍容豁达的态度看着努尔哈赤表面所做的一切,泱泱大国的风范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展现最愚蠢的一面——接连不断地给努尔哈赤官职。当努尔哈赤戴着“龙虎将军”的帽子出现在北方时,他已经开始向北面最强大的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展开攻击了。

这些官职给努尔哈赤带来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所征服的诸部在被他征服前认为被他征服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脑袋上扣着的是大明官职的帽子。事实上,大明帝国在他的伪装下给他这些官职就是把一根绳子交给了他,他用这根绳子很轻松地将建州女真捆了起来。大明帝国就像是睡熟的傻子一样,任凭努尔哈赤在四处捆人,然后松绑,进而使那些人成为他自己的人。

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灭掉了西海女真扈伦四部最强大的哈达部,活捉了其首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帝国感觉努尔哈赤雪球滚得太大了,就派辽东巡抚肖淳跟他讲,你的仇已经报了,哈达怎么惹着你了,即使惹到你,你也应该先报告朝廷才对,马上给我放人。

努尔哈赤把人放了,但当他灭掉其他三部后,又将哈达部重新灭了一次。这种“温故而知新”的行为并没有被大明帝国再干扰,在这种似乎可以认为是许可的情况下,到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已经掌控了北到黑龙江流域、南抵朝鲜、东到大海、西南则抵辽沉边界的疆域,明朝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也由他接管了。

当他称天命汗,建立“大金”政权后,叶向高早已不在朝廷。但叶对这位爱好打仗,并且打了无数仗的少数民族的预测,得到了最有力的证实。

当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让辽东巡抚李维翰把类似“取消你的天命汗和你的大金国,你拥有的土地都是我大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话传给努尔哈赤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向大明正面开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信心的鼓舞下,他起了从来没有过的豪情,向大明帝国正式开战。

许多年后,我们来看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直到敢和大明帝国叫板的历史,我们某些人很为他的这种精神而鼓舞。但你若说他当时就立志日后要和大明叫板,简直是扯淡。

一个曾经混迹于边境,做些小买卖,喜欢看点《三国演义》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理想。如果真有,那他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他的理想在萨尔浒之战前,无非是想占据着自己打下的那点领土,希望明朝承认他而已。

但是,明帝国的一些愚蠢的军人们却偏不让他的理想有这么小,偏要给他一个放眼整个明帝国的机会,所以,才有了萨尔浒之败。

>>>杨镐,你怎么了从深山老林中跃出来的努尔哈赤,放眼向明朝东境望去。在这条边境线上,号称有十万明军,他们分布在从鸭绿江边,辽河两岸,到锦州走廊一带。但是,经常与明朝打交道的努尔哈赤知道,所谓十万军队不过是一群除了不会打仗什么都会的懒散大兵。万历一朝近三十年时间,辽东经常战火纷纷,万历皇帝实行断头政治,不过问边境事,辽事已经大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了一份公告——历数“七大恨”,此公告就像是对明朝撒娇一样,历数了明朝的种种不是,总之,努尔哈赤很气愤。“七大恨”的第一恨就是明朝当初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却没有给任何交代,这简直是太欺负人了。

事实上,理性地来看待这“七大恨”,并不是发给明朝的公告,而是一份战前动员书。因为后面的六大恨都是针对明朝欺压他们少数民族的种种恶劣行径而发出来的。

同日,努尔哈赤率步骑兵二万向抚顺开进。对抚顺了如指掌的他于第二天就攻占了抚顺,在同一天,他别的部队攻占了东州、马根两地。但攻占后,他并不占领,而是抢了许多东西返回了老巢。明朝辽东巡抚李维瀚派出兵力一万去追击,被他一举歼灭。

但这并没有引起明朝的震动,引起明朝上下震动的是该年九月二十五日他卷土重来攻占了会安堡的战役。

努尔哈赤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将一个汉人的耳朵和一封信送给了明朝。他说,如果打,就画出道来;如果不打,给钱。

大明帝国震动了,万历皇帝终于觉得这个人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其实,此时的万历皇帝把任何事都想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已经快要死了,一个要死的人会把任何事情都想得非常简单,即使他自己很想把事情想复杂一点,但这不可能。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派一批军队出去,跟这个嚣张的人打一场。

但当他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整个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领兵出征。杨镐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十五年前,就是这位杨大将军在朝鲜被倭寇打得嗷嗷怪叫,后来他被万历扔进了监狱,但由于党派争斗,万历皇帝懒得弄死他。出狱后,他获得了新生,去辽东当了几年巡抚,打败了几个不老实的少数民族首领,名声大振。当万历皇帝看着满朝武将痛苦的时候,就想起了这位现任兵部左侍郎,当初打败过少数民族首领的杨镐。

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来评判万历皇帝和他手下的首辅方从哲选择杨镐错误与否,在这个时候,一心想要在最快的时间里给努尔哈赤最痛的打击的明帝国,或许是饥不择食。

杨镐这年已经很老了,老得几乎连在辽东边境上挑选出能打仗的一万士兵都挑选不出来。在这点上,明朝政府的腐败,政府官员和将领肆意对士兵的践踏让他有了挑不出士兵的借口。十万士兵,连一万可以打仗的都挑选不出来,这其实就注定了杨镐的失败。

他把这种苦恼告诉了朝廷,朝廷立即征调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军队赶赴辽东。同时,又调朝鲜兵援辽东。

源源不断的士兵从帝国的各个地方到达辽沉,十个月后,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朝所有征调的军队都到达了集结地。共兵力十万人,对外宣称是四十七万。

任总指挥的杨镐跟几位大将说,这一场战非同小可,我大明的胜败安危在此一举。

他说对了,他在这个时候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大明之福。可惜的是,这种福气只停留在他的口头上和大明帝国的希望上。

此时的杨镐面前有数百名大将,他们在几天后都战死沙场。让他们得到这样下场的就是总指挥杨镐,我们说,一个人主宰别人命运并不是件好事,你若有本事还好,若无本事,只能把别人提前送进地狱。

这位杨总指挥观察了地形后,就作出了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方针,他想从四面包围努尔哈赤的老巢,企图一举扑灭这个少数民族势力。

在兵力部署上,杨镐把军队分为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左翼中路军,是四路大军的主力,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等率兵三万,从沉阳渡浑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击。

左翼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大同副将麻岩等督兵一万五千,还有当时一直靠着明帝国而没有被努尔哈赤吃掉的叶赫女真部兵马出三岔口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

右翼南路军,由辽阳总兵刘??领兵一万余从沉阳出宽甸,从东南攻打。另有朝鲜兵一万三千人由其指挥。

右翼中路军,由辽东总兵李如柏、辽阳副将贺世贤统兵二万五千,从清河城出鸦鹕关,从南面袭击。

另外,杨镐还派出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与阻击与努尔哈赤关系很好的蒙古兵。又派总兵官秉忠、辽东部司张承基率兵驻辽阳,为机动兵力;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杨镐坐镇沉阳,直接指挥四路大军。

从这种兵力部署上来看,杨镐就是个笨蛋。因为四路大军从出发地到达努尔哈赤老巢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相同,况且,四路大军的指挥官之间并不默契。大家都认为自己很行,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大家都认为对方很不行。

我们可以粗略算一下,杨镐分配的十万兵马,山海关总兵杜松领了三万人。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此一路是主力,但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杨镐与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辽阳总兵刘??是明帝国的一员骁勇的战将,在万历年间的各种大战中都有很好的表现,但与杨镐的关系很一般,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领兵才一万,朝鲜兵一万三千人简直就不能称为兵,这些朝鲜人所用的盾牌都是用厚纸糊成的,他们根本就不是去打仗,而是去看别人打仗。

辽东总兵李如柏的两万五千人和开原总兵马林的一万五千人,由于他们二人的胆小的性格,这两路兵马根本就等于没有。

十万兵马还剩下了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杨镐留在身边的机动部队。但在后来,这支机动部队并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似乎在杨镐心里,这支部队根本就没必要用。

如果说从杨镐的战略方针上确定他是个傻子的话,那么,还有比他更傻的。那就是朝廷之上的那些言官,特别是首辅方从哲。

我们不得而知这群吃饱了就四处议论别人的人到底是脑袋进水了还是盼望着做亡国奴,总之,他们一直催促杨镐赶紧发布进攻命令,灭了努尔哈赤。他们以为努尔哈赤比自己还要蠢。于是,在杨镐还没有完全了解对手努尔哈赤的情况下,京城屡屡催促前进、进攻。

杨镐是很无能,但并不代表他鲁莽,他将进攻时间向后拖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一日,不想,在这一天忽然下起雪来。天寒地冻,于是,他又改为二十五日。

就在这几天里,努尔哈赤经过各方侦察,对明军的动静已摸得一清二楚了,他自然也知道了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当他集中兵力向抚顺方向开进的时候,杜松正巧从抚顺出发来成全他。

实事求是一点来讲,杜松老人家是明帝国难得的一员战将。但此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炫耀。他经常在各种各样的人面前脱光衣服,把伤口**出来,向别人炫耀自己曾经身经百战。

当他炫耀着自己的伤口在该年三月初二到达萨尔浒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努尔哈赤正在界凡铸城,他就领着两万士兵渡过苏子河朝界凡城攻来。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把三万人分成了两部分,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兵力,先把他驻扎在萨尔浒的一万人马给干掉了。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凡。杜松当时正在界凡城下打得火热,连头盔都不戴,但当他得知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老窝被人抄了后,就有点慌了。炫耀身体的本能忽然消失,他的士兵们更是觉得此生休矣,纷纷逃跑。努尔哈赤趁机分而包围,逐个歼灭。杜松老人家本来是想要来立头功的,可当一支箭向他的脑袋飞来时,他明白了,头功并不是那么好立的,另外,他也明白了,伤口可以炫耀,但致命伤却不能炫耀,因为他没有机会了。那支箭正好射中了他的脑袋,血立即把他的胡子染成了红色,一代喜欢玩“人体艺术”的名将就此陨落。

左翼中路军全军覆没,北路的马林从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就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马林吓得从马上滚了下来,此人并不是个胆小鬼,但的确是个识时务的人。他见过杜松的那些伤口,这样一位战将都死了,他马林算得了什么。

在这样的认识下,他立即停止了进攻,而是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可惜,努尔哈赤像个疯子一样从界凡马不停蹄地赶来,像是刹不住车一样地将他还没有建好的营垒攻破。马林戴着头盔逃回了开原,第二路明军就此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解决了两路明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开始了对南路军刘??的迎战。为了防备另一路军李如柏的进攻,他留下了五千骑兵在老巢,又把明军投降的士兵痛打一顿,然后要他们持杜松令箭,去报告刘??,说杜松军已经到了后金的老巢城下,只等刘??军去会师攻城。

刘??慌了。

他慌,是因为害怕杜松抢了头功。他还不知道杜松已经带着“人体艺术”去阎王那里报到了。在匆忙准备下,他亲率先遣队急速行军。果然,他中了努尔哈赤的埋伏。

这位老将死在战场上,可谓死得其所。但是,他的死不需要任何人来负责任。他打了一辈子仗,难道还没有学会兵不厌诈吗?

当坐镇沉阳的杨镐听到两路军马已经完蛋的时候,刘??也正在完蛋。杨镐开始明白,这个努尔哈赤是真的厉害,他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而南路军刘??永远也听不到了。

只有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天生就谨慎,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在山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因为这场战役,让努尔哈赤有了进军中原的想法。虽然,这种想法还不算成熟,但,毕竟,有想法自然就是好事。

在这场战役中,朝鲜兵不打自降,叶赫兵不战自溃。明军本身就很差,还找了两个笨蛋帮手,失败自不必言。

萨尔浒之战,是明帝国与满洲人“兴亡实始”的一次战争,它为后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是明朝转入衰亡的转折点。战后,努尔哈赤冲破了明朝的辽东防线。言官们咬着牙说,这个努尔哈赤简直就是藐视我们天朝无人。

事实上呢,天朝真的无人,不然,也不会派杨镐出马。他的战略方针真的是把努尔哈赤当成了不能走路的三岁小孩子。

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明帝国震动了。杨镐被第二次扔进了监狱,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如第一次那样幸运,没过多久,他就被处死。

当这一切都成为定局后,有人总觉得这就像是个梦。他们难以相信:真的在北方崛起了一个努尔哈赤。几年前,他还对大明帝国忠心耿耿。朝臣们一直问一个问题:杨镐,你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可以把仗打成这个样子?在狱中的杨镐如果真的知道有人这样问,他一定会回答,我是有责任,但根本责任绝不在我!

那么,责任在谁呢?努尔哈赤这条咸鱼是怎么翻身的呢?他们抱着这个疑问,想找出咸鱼翻身的条件来,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成梁。

>>>无法评说的李成梁明朝中后期,有两名大将最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戚继光,另一位就是李成梁。前一个人几乎已成定论,他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与景仰的民族英雄,而后一个人却无法评论,虽然,他已经死了好多年,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

我们暂且把目光放到张居正当政时代,有一次,张居正收到明军在辽东获得大捷的通报,他当即写下了一首诗,里面有“将军超距称雄略,制胜从来在庙谟”这样一句。诗里所说的将军就是指当时明朝驻守辽东的大将李成梁。

隆庆到万历前期,明朝在北部和辽东的边事在张居正的影响与主导下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部的安定主要得益于俺答封贡和戚继光镇蓟,北部边陲在数十年里基本上没有战事发生,辽东则几乎年年有战事,岁岁动刀兵。虽然战事频仍,但明朝在辽东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取得这些胜利的最大功臣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的爷爷李英是朝鲜人,归附明朝后,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由于明朝武官的世袭制,李成梁的父亲也担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指挥佥事。但到了李成梁这一代时,他却没有继承这份职位,原因就是他穷得连到北京去承袭这个官职的路费都没有了。

直到四十岁,李成梁还是一个“诸生”,只是秀才身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当时的辽东巡抚御史非常器重他,特意资助他进京,他才获得祖辈传下来的职位。由于在作战中立下很多战功,李成梁不断升职。不久升任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元年(1567年),又升为副总兵,协守辽阳。四年后,辽东鞑靼辛爱部入侵,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李成梁被任命为代理总兵官,署理都督佥事。

这是他第一次任辽东总兵,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九(1591年)年,在辽东,他付出了二十二年时间。

在这二十二年里,他打了无数次胜仗,多得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但让人感到不明白的是,打了这么多胜仗,为什么总不能消除北境的忧患。

这是一个谜,许多年后,被人揭穿。而之所以能揭穿,就是因为有人把他和当时的戚继光相比较。

当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立下赫赫战功后,就被调到北方戍边,扼制来自蒙古的威胁。戚继光采取一劳永逸的策略,力求进行毁灭性肃清,使敌军不敢再犯,防守的时候,则大修长城,研究开发各种兵器与军事战术,以求长期巩固防线。戚继光因这两手而威名远扬,北方平乱之后,竟十多年不见烽烟。

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这是好事。但对于个人来讲,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长久没有战争,戚继光无战功可立,从而无法封侯晋爵;同时因为长久没有烽烟,戚继光的重要性也不复存在,慢慢被人忽视、遗忘。

而李成梁则完全不同,在其镇守辽西的时候。他对付女真族的策略是: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一方面给敌人留下后路,以便自己随时有仗可打,有功可立。结果,关外烽火不断,他的战功一再累积,爵位竟升至最高,成了朝廷不可或缺的栋梁,没有人不敬他三分。

也许,发现这个谜的人很可能忘记了当时辽东的情形,坚决地认为李成梁是在玩狡诈。李成梁自然也有反驳的余地,可无论他如何反驳,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努尔哈赤的崛起,他有着不可低估的“功劳”。

一切事情还应该从万历元年(1573年)说起,在这一年,张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态登上大明帝国的舞台。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环山堡于张其哈制佃,险山堡于宽甸,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这就是著名的宽甸六堡。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做,首先是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修建宽甸六堡其实就是重新在边境上修建了一个镇。这也正是李成梁的愚蠢之处,这就像是一道大墙,完全阻隔住了明帝国与墙另一面的努尔哈赤。任努尔哈赤在墙那边疯狂地发展,这面始终得不到太重要的信息。可是,他最愚蠢的还在后面。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这个地方已经有住户六万多。也正是这一年,二次出任辽东指挥官的李成梁又废除了六堡。因为他看到了努尔哈赤的崛起,他跟朝廷说,这个家伙太厉害了,六堡是孤地,很难防守,撤了它。

于是,宽甸六堡被撤,六万多户人家从那里撤进辽东。有的人因为不愿意离开就被李成梁像杀猪一样地杀掉。宽甸六堡废除时正是努尔哈赤快要有实力向明帝国开战的时候。我们现在无法猜透,李成梁怎么会和努尔哈赤这么有默契,他就像是努尔哈赤肚子里的蛔虫,努尔哈赤想要崛起,他就修一道墙不让明帝国看到,努尔哈赤想要与明帝国开战,他就立即把墙拆除。

他真是个“好人”!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在大学士沉一贯的建议下,李成梁老树开花,以七十五岁高龄,再次出任辽东总兵一职,在辽东又镇守了八年。当他第二次出任辽东总指挥官时,为了彻底破坏掉明帝国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合可能,他实行暴力征伐。先是对泰宁部速把亥,然后是叶赫女真的清嘉奴、扬嘉奴。而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蚕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为了进一步给努尔哈赤扫清道路,李成梁先是建议朝廷封努尔哈赤官职,让努尔哈赤在众少数民族中有了帝国冠名的威望。然后是自己冒功敛财。李成梁当时已近八十,为了弥补四十岁前的穷困岁月,疯狂地在辽东敛财。钱财从哪里来?当然是辽东人民那里来,他用尽最后的生命把辽东人民逼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逼得百姓把大明帝国骂了一百辈祖宗。百姓们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逃跑,胆子大一点的就闹事。在萨尔浒之战前,努尔哈赤的情报大部分都来自汉人,原因已不用明说。他甚至连士兵都不放过,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经过他几年的折腾,辽东的士兵,甚至连马匹都软了。士兵们哪里还有心情打仗,天天在祈祷自己能有吃的,能不被盘剥。

当努尔哈赤向明帝国宣战、杨镐来到辽东挑选士兵时,才发现,这是一群根本就不能打仗的士兵。而让他们成为这样的士兵的就是李成梁。

诸多历史学家都给李成梁以肯定,毕竟他在辽东三十多年的确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他的武功,大明帝国不会忘记。但当大明帝国把努尔哈赤一身戎装呼啸而来的原因阐释出来,并且确认是他李成梁造成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更不会忘记,这个对大明帝国有功的人同时也是大明帝国的罪人。

有人说,李成梁和努尔哈赤有着微妙的关系,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两个人无论有没有关系,努尔哈赤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挥师南下。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就是我们无法评说的李成梁大将军。

当满洲人开始在辽东边境上横行的时候,李成梁已经死掉了。他的老家铁岭被努尔哈赤攻下来烧杀劫掠,他在阴间是否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懊悔呢?

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多么让人惊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上引起了什么后果。李成梁并不是真的想帮满洲人进中原,可他所做的一切所引起的后果注定了满洲人一定会进入中原。

李成梁,让我们怎么评价你?还是干脆就不做评价?!因为满洲人到底在想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