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端康成到托尔斯泰(1 / 1)

可怜无数山 王小鹰 2868 字 7天前

像我这样从小在大都市中长大,受到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小、中、大学教育的人,书籍在整个人生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潜移默化到着意寻觅,细细回想起来,竟有一大半的人生是与各种书籍中的人物相伴而度过的。

有时候,我自己也搞不清究竟是书的风格影响了人的性格,还是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她)喜爱哪一种风格的书。

在我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正是社会大力提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时代,怀着伟大的理想崇拜英雄,是那时少年、青年的特征。有一本书是在我的青春生命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的,那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拿的形象曾经是一代青年人的楷模。”文革”曾经残酷地摧毁了以前所建立起来的全部光辉灿烂的理想,于是,我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痛苦深刻的极其复杂曲折澎专变。“文革”虽然将一切文学艺术的结晶都打入了资产阶级的冷宫,可是,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觅着精神的食粮。那时候,我曾经很醉心于屠格涅夫与普希金。一本封面破损的《贵族之家》和辗转抄来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的美丽诗句,给我枯燥的心田带来了几抹优美而忧郁的色彩。我还喜爱雨果,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的仁慈博爱,以及奇话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常常令人心绪难平。我也爱读巴尔扎克、莫泊桑、梅里美,甚至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偷偷地,在山区农场土屋的煤油灯下,等别人都进入了梦乡,我便开始如痴如醉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毒素”。后来调回城,在设计院当描图工,在写字桌上摊一本技术书.抽屉里却藏着霍桑、泰戈尔、福楼拜的书。领导进来,装模做样地钻研业务;领导走了,拉开抽屉啃那一部一部的精华。日后回想, 自感这一阶段的读书对自己的性格气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无形中积淀了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

初登文学殿堂之时,心境迷乱。那时给予我的艰难跋涉以直接影响的外国文学大师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和《古都》,一读便觉得意味无穷悠悠不尽,入迷般地爱上了文中露出的那种孤独的清新和淡淡的优愁,以及那文章的工整、绚丽、精美。当时,我已经发表过几篇小说,都鳖脚。川端康成作品的清新、 自然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川端康成作品中的那种古典风格的美,遣词造句的精巧让人尽情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韵味。特别是川端康成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只着重于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的描写,心理与客观、动与静、景与物、景与人的描写是那样地和谐统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使我在辍笔三四年后重新又开始营造我的小说。我的血型是A型。一向重感觉轻理念,那时,我对新感觉派的认识很肤浅, 自以为自己的性格很适合学川端康成的风格。我很欣赏川端康成的惟美倾向,把他笔下的虚幻、颓废、病态、失意、孤独等等都看作了种种形态的美。那几年,我的创作精力十分旺盛,几乎月月都有小说发表。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作品,觉得很稚嫩,但自己还是很喜爱的,至少是清新而自然、真情而纯洁的。我将那时的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只学川端康成取材的方法,用真情去写引起自己感动的身边的凡人凡事,单纯、清新、 自然。比如《翠绿的信笺》、《别》、《闪亮、闪亮、小星星》、《净秋》等等;另一类是刻意效仿川端康成的风格的,细腻、忧郁,有着淡淡的哀愁,但也很空洞。比如《前巷深,后巷深》,写得虽然很精美却有无病呻吟的倾向;还有一类我自以为是写得比较成功的,像《相思鸟》、《雾重重》、《新嫁娘的镜子》等等,艺术上学川端康成,追求完美。而内容也较为充实。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溺在川端康成的风格中流连忘返,这在我前三部小说集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1984年前后,我渐渐地感到自己的创作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徘徊,虽然写起小说来得心应手,却无法往前跨进一大步。那时候,纯文学的作品面临着大量的武打、侦探、言情等通俗文学作品的挑战;那时候,文学界内流派纷争,此起彼伏。我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在徘徊中困惑。有读者质问我:“作为女作家,看到那么多中学生迷恋琼瑶的小说,你有何感想?”我无言以答。有批评家对我说:“你必须具有现代意识,你必须深刻起来,你必须博大一些,你要幽默要潇洒。”我亦困惑无语。

我在困惑中大约停笔半年,半年中盲目地阅读各种外国名著,不管以前看过的或是没看过的,只要是手边拿得到的。在这期间的阅读中,我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愈来愈强烈地倾心于托尔斯泰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以前都浏览过,还曾经为安娜与玛丝洛娃的遭遇一掬同情之泪。然而,以前只是看故事,跟替情节走,遇到像《战争与和平》中大段关于战争的描写,我总是一一跳过去。在重读这些巨著时,我仿佛闯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感受着托尔斯泰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托翁以他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描绘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在托翁的长篇巨著中。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合着细腻的描写,再现宏观世界的同时又刻画微观世界。最拨动人心弦的是他能洞察人的内心奥秘,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出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擅变过程,并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中。他总是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他不隐讳自己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他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他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来展示世界的本来面目。他恰到好处地描绘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浑成,不露刀斧痕迹。重读托翁巨著,心扉洞开了一扇窗口,这些年来遇到的许多事情像被烛照了一般变得深奥而意味无穷。半年之后,我又开始写小说——写中篇、写长篇。

我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川端康成的艺术光环,我也清楚地知道以我的浅薄是无法效法托翁的。于是,我不再去刻意地追求什么风格,只是用笔倾诉,合灵对社会、对岁月的感受,用笔去描述一个个我理解的人物。我先后写出了中篇小说《星河》、《岁月悠悠》、《一路风尘》以及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等。在写《你为谁辩护》之前,我再次将《复活》与《安娜·卡列尼娜》重读了一遍,我并不是想摹仿托翁什么,而只是想在创作长篇小说的过程中让托翁的艺术魅力常驻我心中。

在写出上述一些作品后,有些人说我的写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视野开阔了,思想深远了,人物丰富而复杂了,等等。有人问我:“你是如何使自己发生这些变化的?”我很茫然。我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风格的变化,如果真有所变的话,那么,就是生活首先变化了,是生活改变了我、成就了我。除此之外,托翁的艺术也给了我巨大的动力。

有时会细细琢磨,对名著的爱好,从川端康成到托尔斯泰的改变,确实体现了我的艺术观的某些嫂变,从柔美到沉重,从惟美到现实。人到中年,对生活的感受深刻了,觉得生活中许多沉重的东西是川端康成那种淡淡的忧愁所体现不了的,惟有以托翁那般波澜壮阔和鞭辟入里的如椽之笔方能表达。说不清,究竟是思想的改变带来了艺术口味的改变呢,还是截然不同的艺术促成了思想的转变?更说不清,在我的文学之路上,究竟是受川端康成的影响深呢,还是受托翁的影响深?无论如何,文学名著将永远是我顶礼膜拜的对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2024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