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应该伸到这里(1 / 1)

人生路弯弯 谭谈 1446 字 1个月前

当时,这个局正从双峰县洪山殿迁到娄底,办公在工棚,住宿也在工棚,条件比较艰苦。吃饭的时候,我端着一碗饭,蹲在坪地里,和干部工人们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当时,’正逢机构改革,一批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一批年轻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端着碗蹲在坪地里,一边吃饭,一边和几个老熟人扯着乱谈。突然,有人在我的背上拍了一下。我转头一看,是一个大煤矿的矿长老邓。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说话幽默,办事泼辣。是局里颇有名气的实干家。一到局里,我就听人说了,这一次,他也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哎哟,是你这个家伙呀!最近还好吗?”

我劈头问道。

他一声长叹,说:“不中用了呀!”

我一愣,听得出,他正有“情绪”。我本想安慰他几句什么,却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我正愣着,他又说了:

“我是‘四死’干部啦!”

“什么‘四死’干部?”

“1958年搞大跃进,累得要死;1960年过苦日子,饿得要死;‘**’当走资派,斗得要死;80年代要文凭,气得要死!”

他的坦率,他的真诚,使我很感动。他的这种苦恼,是他们那一代干部在改革关头的一种“阵痛”。我肯定和赞扬了他在过去年代那一页火红的历史,也和他一起分析了当今肩头上的历史责任。当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碗一撂,走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到他们矿里去,他已从矿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了。我到家里去看他,还想去听听他那一串风趣有味的牢骚话。这一回,他对我说:“想了两个月,想通了。毕竟50多岁了,在矿井里爬不动了。现代化工业管理,知识更新很快,而自己最富于创造性的年龄过去了,自己手里的那两下子,敲不到点子上了。还是闪开路,让有知识、有才华,年富力强的同志来干吧!他们会干得更好!”

我的心里,又涌起一阵热潮。这一位矿长,和那个地区小煤矿的矿长的形象,不断更替地在我的脑海里涌现,彻夜不能眠。我想马上动笔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表现他们,来歌颂他们。

然而,我决心定下以后,仍然几个月没有动笔。我在寻思:这部作品的突破口,应该定在哪里?

我虽然深深地爱着煤矿,却又感到反映煤矿生活的作品委实难写。井上井下,黑乎乎的,缺少色彩。

我一次又一次来到井口,看着一车一车的煤炭从矿井里提出来。我的心里不由生出几分感慨:地球的胸怀是多么博大!它用自己的躯体,负荷起整个人类。它的胸中,蕴藏着那么多的矿藏,供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需求!猛地,一丛火花在我的面前溅开!我的心里,一下又跳出了那两位矿长,那位命运中有诸多苦难的女教师,那一个一个我熟悉的矿山里的工人和干部……是啊,他们胸怀,多么酷似地球呢!他们的心里,不也是一座矿吗?

文学,即人学。人是感情极其丰富的高级动物,不仅有一目了然的躯体,更有一个无法目视的感情世界。矿工的感情世界,就象他们开采出的煤块,蕴藏着极大的热量。一旦投入炉膛,立即冒出腾腾烈焰!对,我应该把笔尖伸到这里,伸到矿工们独特的、却又是和常人一样的有色彩、有层次的大千的感情世界里……

我终于动笔了。

一个月后,我就写了这部反映煤矿改革的长篇小说《山野情》。稿件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到长沙来取走,八天就发给我一个电报:大作决定采用……不久,她就在《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上刊出,接着又出版单行本。作品一在刊物上发表,立即被上海电视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山杜鹃》在全国各电视台播放。1989年,她还被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宣传文化基金会评为全国煤矿题材长篇小说“乌金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2024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