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如此。
毕业于海军飞行学院、海军政治学院,曾在海军部队、海军政治部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工作了20来年,现在又居住在大海边,可以说,平生与大海有缘。无论是在海空间飞行、乘海轮经烟台或上海回淮南老家探亲,带领海军大学生远赴舟山群岛等海域实习,还是参加大舜号海难采访、“五七”空难采访,应该讲,耳闻目睹的海难事故不少,海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但是,具体执笔,将一百年来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各种类型的大海难梳理一遍,汇聚一册,却是一种心理煎熬与考验。
我的切身感受是,此书详述的10大海难,尽管原因不同、伤亡不等、影响不一,共同之处,每一次海难都让成束的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凋零,每一次海难都给罹难者的家庭造成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每一次海难都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而对于我而言,写作一次大海难的过程,就像是心灵的伤口从割开到结颊的过程;再写作另外一次大海难,就仿佛重新撕裂刚刚结颊的伤口……十个反复,痛苦不堪。这是在过去的著述中从来没有过的心理体验。
我为什么硬着头皮往下写呢?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我相信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海难了解得多了,就会化间接经验为直接智慧,唤醒责任心,提高警惕性,增强抵抗力,一旦遭遇海难,就能沉着镇定,排除万难,化险为夷。
海难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书是一本“血泪史”。通过研究、思考,我也发现,不管海难有多大有多险有多惨,潜艇、核潜艇是个例外,民用船只制造的海难,几乎没有“全军覆没”的现象。也就是说,遭遇海难之后,总是有不少人大难不死,得以生还。除了一些人运气好,命大福大造化大,多数人都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了求生技巧。所以,我认为在读者朋友读完拙作,对于海难及其海难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辉有所了解之余,还应该顺便了解一些海上求生方法。谁也不愿意遭遇海难。显贵者如冯玉祥(曾任中华民国国民军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陆军一级上将等。1948年9月1日,因乘坐的前苏联胜利号客轮在黑海发生火灾,冯玉祥罹难),富裕者如约翰·雅各布·阿斯德(美国亿万富翁,其个人足可以购买11艘泰坦尼克号),坚固者如泰坦尼克号、科斯塔·康科迪亚号等等,也都未能躲避船沉人亡的命运。作为一般人,谁又敢打保票一辈子乘船、坐飞机不遭遇风险呢?有备才能无患啊。
在我的藏书中,就有一本《生存之道》,属于《飞行人员知识丛书》中的一本,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惠良编写,1983年6月,由空军司令部内部出版,专供飞行员阅读。这本书还是我当飞行员时的读物,跟着我走南闯北,三十春秋。现在,正好派上了用途。我将该书有关内容摘要选出,介绍给读者朋友,希望在关键时刻,能够给意外遇险者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和参考。
海上遇险求生知识
世界海洋的总面积为三亿六千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的十分之七。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沿海岛屿的海岸未算在内,我国领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总面积为四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
在汹涌澎湃的海洋上,对降落在海上的飞行员来说,首先要防止淹溺。在寒冷水域,防止冷水浸泡则是当务之急;在暖和的水域,需要防鲨鱼袭击。如果在救生船或海岛上等待营救的时间较长,还需要解决水和食物的问题。
第一节 水上漂浮方法
人突然落入海中,如果肺内大量灌进海水可使人很快窒息。另外,海水因盐度较高,会使血液中的水分渗入肺内,造成肺水肿;在江湖中,因吸入大量淡水使血液很快稀释几倍,可使心脏发生心室纤颤。肺水肿和心室纤颤都是危及生命的症状。由于人脑十分娇气,经受不起稍长时间的缺氧。如果淹溺时间稍久,抢救就很难成功。淹溺后3分钟,抢救成功率为75%;4分钟,为50%;5分钟,为25%;10分钟以上,一般就很难复苏。
漂浮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游泳,二是防淹术,三是使用救生背心,四是坐在救生船上。毫无疑问,坐在救生船上漂浮是最为理想的,既可以避免在冷水中浸泡,又能较好地休息。此外,救生船在海面上目标相对来说较大,便于空中寻找。救生船上还可以进行了各种通讯联络。但救生船万一丢失或损坏,也可能用前三种办法漂浮。
一、游泳与防冻
在平静的海面上,尽可能用仰泳。这种游泳姿势能更好地节省体力,坚持更长时间。
在冷水中,为了避免冻僵,可采取两种办法加以保暖:
一是下水之前尽量多穿衣服。试验证明,水温5℃时,**者耐受时间为20-30分钟;水温15℃时,为1.5小时。而穿上厚衣服后,水温5℃时,耐受时间为40-60分钟;水温15℃时,为4-5个小时。许多船只发生事故时,一些人落水之前脱掉衣服,结果很快就冻僵而死亡。
二是在冷水中尽量少活动。这是因为,人体活动时,80%的热量来自于肌肉,而肌肉靠近冷水,散失热量很快;而且,人体在水中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对流,体温难以保持,还会消耗大两体能。正确的方法是,将身体在水中卷屈起来,双手抱于胸前,两腿弯曲收于腹部,以头部不沉入水内为标准。这样,散热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二、防淹术
这是二次大战期间,一名名拉诺斯的人专门为降落在海上没有救生背心的飞行员设计的漂浮动作。他的一名学生曾因船只翻沉幸免于难,其身上严重烧伤,一只胳臂骨折,就是用这种方法在水中坚持了5个小时,最后获得营救。
防淹术的漂浮动作与游泳不同。其特点是头部浸泡在水下,而且体力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因为游泳时,必须通过手脚无能运动才能使人漂浮在水面,而这种防淹术则是利用人在水中的浮力,消耗体力很小。人的头部重量平均约为6.8公斤。人体垂直位漂浮时,约有2.2公斤的组织浮在水面上(妇女约有3.6公斤)。因此一个浸泡在水中的人,为了使嘴和鼻子露出水面,至少要用2.2公斤重的肌肉能量;如果穿了衣服和每次呼吸时,还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时间一长就会使人筋疲力尽,这是造成淹溺的主要原因。而防淹术漂浮,由于头部在水下,只在必要时头部才露出水面进行吸气,因此肌肉耗能较小。大部分人在吸气时,身体比重可从原来的1.03-1.11公斤,降下到0.97公斤左右,这样就使人体漂浮在水面附近。
防淹术漂浮具体的动作可分为5步:
1、吸气后屏住呼吸,全身放松浸入水中,上、下肢自然下垂,面部朝下仅让枕部露于水面。这种放松状态的姿势,一直漂浮到你需要呼吸时为止。此时睁开眼睛,还可看清水下的情况。有些人平时害怕头部浸入水中,可以先在浅水处练习,一直练到习惯为止。
2、慢慢抬起手臂至肩部,腿向下蹬,同时,头的颈部仍然保持休息时的一样状态,脑后及颈项部露于水面。如果感到身体向下沉,就慢慢蹬腿及手臂向下压,动作均应柔和,以防散失更多的体热。
3、使头部仍在水面附近,缓缓抬头时,用嘴和鼻子向水中呼气,只用嘴或鼻呼气亦可。这时眼睛需要睁开。以便看清头部是否已经到了水面。眼睛里进水可能有些不舒服,但不必去擦,因为擦了也是没有用的。
4、只要头部处于垂直位,手臂下压腿向下蹬,身体即可向上浮起。使嘴刚露出水面并用嘴呼吸,不要使头部露出水面太高,以节省体力。
5、吸气后身体又放放松并前倾,上、下肢自然放松下垂,面部浸在水中,至必要时再开始呼吸。
这种方法不管是否会游泳,都可以使用。不必脱去衣服,衣服在水中保暖,也可以增加浮力。但在水温低于20℃的海洋中,不适宜于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在冷水中,头部失去的体热太多,可能会发生冷水浸泡冻僵。
三、救生背心
一般情况下,救生背心只用于刚溅水后尚未爬上救生船的一段时间。但在没有救生船的情况下,只能靠救生背心漂浮。
各国空军飞行员现用救生背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充填式的,背心内充填海绵等轻质材料,另一类是自动充气式的,如头部救生圈、腋下救生气囊等。充填式的救生背心,一般结构比较简单,安全可靠,成本低。但体积较大,妨碍活动,尤其在夏季地面穿着太热。充气式救生背心较为轻巧,充气时只要用手拉二氧化碳压缩小气瓶,或用海水电池自动充气,使用方便,但结构较复杂,成本比较高。
飞行员救生背心的浮力必须使体重最重的人,在淡水中能露出头部;穿着以后,能活动自如;跳入3米深的水中,还能在5秒钟内浮出水面,并能自动地使昏迷者的面部向上,使穿着者在水中保持向后倾30-60度的姿势;材料不易燃烧,并能防止油污渗透。可携带一些小件的救生物品,如哨子,小电灯等。
使用救生背心时,需注意防止被锐利的东西刮破;浮力不足时,可用嘴补充充气。
在没有救生背心时,还可以利用各种漂浮物漂浮,或者将裤子扎紧裤腿,灌上风后,再扎紧裤腰,制作成临时的救生圈。
四、救生船
救生船除了足够的浮力,还要经受得住风浪的颠簸和较长时间的漂浮。
使用救生船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落水后应尽快爬进救生船。所以这样做,一是防止冷水浸泡,二是防鲨鱼袭击,三是可以节约体力,四是防止救生船随风漂走。人与船应该有绳子相连,如果船漂走,即使是中等风速,救生船漂动的速度也比人游泳的速度要快得多。
上船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小头抓住船中部的把手,将身体向前拉,入船后可立即翻身坐于船内。另外一种方法是必要时使救生船在水中充气,这样在救生船尚未完全充满气时,人先爬入船内,可以节省不少体力。
2、船上需注意安全。防止救生船损坏和翻船。天气好时,应脱去鞋子并系在船上,不要让刀子、鱼钩、口粮盒和其他锐利物与船体接触,不要把这些东西直接放在船底里。在打捞水面漂浮的口粮、罐头和其他容器时,也需防止救生船被金属物件划破。
为了防止翻船,单座救生船不应从大头或两侧爬入。爬上多座救生船后,不可聚集在船的一侧以保持船的重心在中间。天气不好时,可从船头抛下海锚,人尽可能坐得低一些。在船内走动前,要予先告诉大家,不要做突然的动作。在恶劣的天气里,应另外准备一个海锚,当海锚断掉时可马上使用。救生船在海浪的波峰时,应将系海锚的绳子放长使海锚处于两个浪峰间的波谷处。
3、及时进行通讯联络。海上营救需要生存者密切配合,因为搜索飞机在海上很难看见一只漂浮的救生船,应该用各种信号使自己的目标放大。当能看见飞机时,可使用太阳反光镜、发烟管和海水染色剂。
4、有规律的生活,注意保持体能。
救生船需经常检查充气是否适当。充气不可过足。天热时,应放掉一些气;充气不足时,可用气筒补充。充气前,先检查一下阀门是否打开。可在船内盘腿而坐,除非因受伤只得躺着打。
保持镇定和安静,因为节约了体力也就节约了水和食物。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和叫喊。有些人产生恐惧心理,这是不必要的,应尽力避免。由于疲劳不堪和衰竭常可导致精神错乱,还可能造成精神极度紧张或抑郁。预防的方法是尽可能多睡眠和休息,保持乐观。
寒冷和太阳暴晒,对海上生存者来说始终是威胁健康甚至生命的因素。天气寒冷时,应保持干燥和暖和。衣服如果潮湿,应脱下来拧干。
在寒冷的天气里,把多余的衣服都穿上,即使盖在肩上和头上也行。衣服最好松紧合适,保持船内干燥。船底最好用帆布或衣服垫上。轻微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可反复伸屈手指或脚趾,活动肩部和臀部的肌肉,定期地把手放在腋下取暖。轻轻抬抬腿,抬起1-2分钟,然后再放下来,反复做几次。经常擦擦面部肌肉,以防冻伤。寒战虽然是人体产热的一种方法,但持续的寒战可导致不可控制的**,可用活动肌肉来防止。在可能的情况下,受冷者应多吃一些食品。
在暖和的海洋里,防止太阳暴晒和获取饮水是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太阳暴晒可加重干渴,因为人体受热后,会增加出汗,使体内水分减少。另外,太阳暴晒还可引起皮肤晒斑。
眼睛痛是由于空中和水面来的眩光引起的,眼睛可充血、疼痛。预防比治疗容易。可戴上太阳镜或者用布或绷带做成眼罩。如眼睛受伤,可用绷带轻轻包上,有多余的淡水可作冷敷。
如出汗多或缺少饮水,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呈浓茶色,这也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第二节 寻找陆地或礁石的技巧
在睛朗的天空中,如有一块固定的积云,或者天上别的云彩在飘动,在这块固定积云下面可能有岛屿。
在热带海域,天空里出现淡绿色,常常是由浅的礁湖或暗礁架阳光反射所致。
在极地海域,结冰或积雪的陆地反射到云彩上呈发亮的颜色,这与不结冰的海面所引起的淡灰色形成对比,较易区别。
深水反射到天空中呈深绿或深蓝色,而浅水却呈淡颜色。浅水意味着附近可能有陆地。
在雾天、阴天或下雨天能见度很差,以及夜间驶过海岸时,有时可以闻到从陆地上飘来的特殊气味,如烧焦的木头气味、红树沼泽地和烂泥的腐臭味。这些气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闻到。海滨澎湃的近岸浪在还没有看见之前,就可以听见它的咆哮声。从一个方向传来的海鸟叫声,表示附近陆地上有它们筑巢的地方。
通常在陆地附近的鸟类要比深海里多。黎明或黄昏时,鸟群飞去的方向可能是陆地或海岛的方向。在白天,因海鸟在海面到处寻食,它们飞行的方向则无意义。我国南海有几十种海鸟,最为常见的是鲣鸟。这种鸟的脚为红色,腹部白色,人们叫它们“红脚鲣鸟”或“白腹鲣鸟”,它们叫声宏亮,傍晚时从四面八方飞向海岛,引导渔船返回渔港。所以,渔民又叫它们为“导航鸟”。
还可以利用海浪波纹的型式来寻找海岛。这是太平洋上波里尼西亚群岛的航海者很早就采用的一种办法。根据涌浪、盛行风以及波浪受岛屿反折的合力所形成的几波浪图型,就可以用作导航的方法。
如遇难者在第3象限中,可观察到互相平行的主要波型外,还有岛屿反折回来的弯曲浪型。这说明陆地是在反折回来浪型的总方向上。此线是以岛屿为顶点,以90°角向外展开的。如果找到了这条边限线,可沿此线的平行线行驶。即可到达岛屿。
如在第1象限中,岛屿则在浪头所来的方向上,必须向来浪的总方向驶去。观察楔形缩小线,沿楔形线驶去可达岛屿。
在2、4象限中要辨别陆地的方向比较困难。在第2象限里,唯一的办法是观察涌浪,因为涌浪决不会与盛行风的方向垂直的,救生船向涌浪的平行线驶去,直到楔形相交线,然后再沿此线向岛屿驶去。
第三节 登岸注意事项
坐着救生船登岸时,需要特别小心。
乘单人救生船登岸,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在惊涛骇浪中上岸有危险。当太阳升起或下山,正好对着你上岸那个方向时不可上岸,因为此时看不清海岸的情况。要选择陆地或海岛的避风一侧上去,不要从珊瑚岛或多岩石的峭壁上登岸。在淡水河口附近,不会形成珊瑚礁石,登岸比较安全。
如果乘救生船在海边汹涌的近岸浪中登岸,应该穿上鞋子和衣服,以免严重割伤。救生背心要充足气并要固定牢靠。要使海锚一直拉紧,防止船尾的海浪将船掀翻。可使划桨向前划行。
近岸浪是很不规律的,大小、速度都不一样,因此上岸时必须随机应变。
为了对付强风和大浪,救生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浪头。要防止救生船从一侧或一头被海浪弄翻。尽量避免与破碎的大浪相遇。如果船翻了,要尽快地抓住它。
当救生船接近海岸时,乘着一个大浪的浪峰,用桨或手奋力划动,尽可能远地划上海滩,只有当救生船着地以后,才能快速爬出,然后将救生船迅速拖上海滩。
尽可能不要在夜间登陆。如果你认为岸上有居民,你可以在近岸发出联络信号,等待居民前来搭救。
游泳登岸时要穿上鞋子,尽可能穿上一件厚衣服,可用侧泳或蛙泳保存体力。
如果近岸浪不是太大,就可顺着浪峰向前游,正好在浪头破碎之前作浅潜泳接近海岸。
如果近岸浪很汹涌,可在两浪时的波谷中向岸边游去。当向着海面方向的波浪靠近时,可钻入水中,等它过了以后,再等下一个波谷中间向海岸游动。
如果必须在岩石较多的海岸上岸,要找一个波浪冲击岩石的地方。不要在波浪碰碎扬起很高白色浪花处上岸。在接近海岸时,游得要缓慢,积蓄体力以便准确抓住岩石。
选择好登陆点之后,跟随在一个大浪后面进入碎浪,面向海岸,作坐的姿势,脚向前,低于头部10厘米左右。这种姿势在登陆时碰到水下的石头或暗礁时,可以吸收冲击力以免受伤。
跟随在波浪后不能登岸时,应想别的办法。只用手游,当第二个波浪接近时,作一个脚向前的坐姿,可反复做这个动作直至成功。
在长满海草的下风处,一般海面都比较平静,不要穿越海草游泳,可在这些海草上面爬行。
经过礁石时,也可像登岩石海岸一样,双脚并拢,膝部微曲,像轻松地坐在垫子上的姿势坐在珊瑚礁石上。
第四节 获取水和食物的要领
在海上生存,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生存时间。没有饮水来源时,应尽量使身体少出汗,身上要遮阳以减少外界受热。要使救生船通风,以利对流散热。在酷热的天气和白天最热的时候,可将衣服用海水浸湿,用这种办法可以使人体出汗减少83%。但湿衣服穿着前应该拧干,不要把救生船内弄得很湿。不要作过多的体力活动。
没有饮用水时,不要吃食物。每天如有2000毫升以上的水,则可以吃点口粮和其他食物,如捕到的鱼、虾、蟹及捉到的海鸟等。发生呕吐时则不可进食,应尽量多休息,只能喝些水。
留心察看天上的云彩。随时做好收集雨水的准备,下阵雨时立即接取雨水。可以用头盔、口粮盒、塑料布等接取。下雨时应尽可能喝足。
在海上如能捕捉到鱼、海龟、鸟类等,都可以食用。1973年,英国的一对夫妇因船只失事,登上一只有顶篷的救生船,在海上生活了118天,他们捉到了8只海鸥、30头海龟,并用曲别针钓到一条小鲨鱼。
在救生船附近,常有一些小鱼游来游去;在海草中,常有一些虾和蟹,可以想办法捞取。并可以将这些小鱼、虾、蟹作为诱饵,去钓大鱼。
夜间,可用闪光灯或用太阳反光镜,将月光射到海面以吸引鱼群。夜里有些鱼类,特别是飞鱼有可能跳进救生船里。二次大战时,有15名飞行员的救生船里跳进各种各样的海鱼。
钓鱼时,需要注意安全。因为尾随救生船的小鱼和发亮的物体,会引有危险的大鱼。防止大鱼掀翻救生船或将人拉下水,跳入船里的鱼可用网或鱼叉抓住,多刺或牙齿锋利的鱼类应该抛弃不要。捕获的大鱼,应敲打其头部,打死后再拉进救生船。千万不要戏弄船边游弋的大鱼或鲨鱼。
不要食用鱼卵和鱼肝,因为有些鱼的卵及肝内含毒素。水母不能食用,食用后会发生刺激症状。鱼和鸟的内脏,都可以作为诱饵去钓鱼或钓海龟。
海上的鸟类很喜欢停在漂浮物上,如果安静地坐在救生船里,海鸟很可能会停在你的头上、肩上,此时应瞅准时机,迅速把它抓住。
海上可食用的贝壳类动物很多,我国沿海有鲍鱼、马蹄螺、珍珠贝等。海上可食用的植物有海人草、石花菜、麒麟菜、紫菜等。
但是,有毒鱼类、贝壳类一般都是外形奇特、怪异,食用之前要注意辨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