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普京终于来到摩尔曼斯克,在维佳耶沃村接见了罹难者家属。
听说总统要来,罹难者家属和记者早早地就在“军官之家”等待,从上午5点钟,一直等到9点钟。
普京总统身着黑色衬衣和黑色西服出现了。“军官之家”的大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警卫们试图推开拥挤的人群,但被普京制止了。
“我本来计划在北莫尔斯克舰队司令部与大家见面。”一露面,普京开口说。
“莫名其妙!”罹难者家属的人群里,立刻有人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
“我大声点说,哀悼的话,道歉的话……”普京显得很有耐心。
“立即取消哀悼!”又一个愤怒的声音从人群里传出。
普京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和大家一样,抱着一线希望,直到最后一刻。我也盼望奇迹出现,可是事实很残酷,人已经死了。”
“闭嘴!”好几名遗属高声叫喊,怒气冲冲。
普京看了大家一眼,显得很能理解人们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态。
“请听我说。大海中总会有灾难发生,哪怕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帆风顺的国度。灾难永远都会有。但我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知道,大家心中的悲痛是无法估量的,我找不出任何言辞来安慰大家,我只能说,我的心在痛,但是我知道,你们的心比我痛得更厉害。”
……
普京一直很镇静,讲话的口气低沉而有力。这是普京的风格。
“为什么不对第七、第八号舱进行救援?”人们继续发问。
“我也多次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我问军方:‘你们能证实那里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为会么迟迟不请外援?”一位年轻的姑娘发问。她的哥哥在库尔斯克号上丧命。
普京耐心地解释说:“潜艇是1970年代末开始设计建造的,附带有先进的救援设备,这些救援设备北方舰队都有。谢尔盖耶夫13日早上7点钟打电话给我,此前我一无所知。谢尔盖耶夫告诉我救援工作已经展开。我当即就问他:‘是否需要我本人,国家或国外做些什么?’我得到回答很明确,军方认为他们有救援所需要的一切设备。”普京有条不紊地继续解释道:“外国正式提出援助是8月15日。俄罗斯马上就接受了。只是六天后,他们才潜入第九舱。”
“我现在就讲讲钱的问题。”见大家的怒气消了一些,普京主动地说。
“我们不要讲钱的问题!”从大厅的角落里传来一个愤怒的声音。
“我明白,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是我本人葬身海底。”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普京已开始控制住局面。他讲了钱的问题。他说:“库尔斯克号一位机械师的妻子跑到我这儿问,10年来她一直是用丈夫挣的钱供儿子读书,现在丈夫没有了,能不能先领取丈夫10年的工资,让儿子上学。我想这种要求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我们会按军官平均工资的标准,给每个死难者家庭发放10年的工资。”
大厅渐渐安静了下来。
“你们答应的那些钱要交可怕的税。”一位妇女站起来,说。
“我们会在这里用现金支付。”普京微笑着说:“通过一个非国有基金。”
“现在吗?”
“我没有随身带来。”
大厅里的气氛开始变得融洽起来。
还有一位妇女要求政府为自己和父母在圣彼得堡提供一套住房。普京答应了她的要求,但拒绝为其父母提供住房。对此,普京解释说,他不能因为这次灾难而把整个北莫尔斯克都迁走。但他说,除了那些钱之外,他可以保证给每个家庭在国家中央地区提供一套住房。所谓的中央地区,也就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后来,人们又提了许多问题,包括一些建设性意见。普京完全控制了局面。整个会见持续2小时40分钟。临别时,普京表态,尽快启动库尔斯克号打捞计划,搜寻遇难者遗体,分析事故原由,给遗属和世界一个公正的答复。
在维佳耶沃,普京总统还决定,将8月23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届时,俄罗斯举国下半旗,为在紧要关头关闭核反应堆自断生路的英雄们送行。
“打捞派”据理以争
只有打捞,才有望纠出导致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元凶;只有打捞,才能给予遇难官兵亲友一个安慰;也只有打捞,才能够修复俄罗斯认真、负责的大国形象。
然而,关于打捞,俄罗斯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大派别:政府和军方的态度十分明确,如果条件许可,一定要把潜艇和罹难者的遗骸打捞上来。
但一些科研人员则认为,从沉没情况分析,打捞库尔斯克号方案可能会相当复杂,而且十分昂贵。从时间来说,光是计划打捞库尔斯克号的工作就需要至少两三个星期,而整个行动的费用可能会超过1亿美元,这相当于好几艘大型潜艇一年的费用。1974年六七月间,美国为了直接获取军事机密,曾偷偷打捞了一艘前苏联沉没潜艇,共有4000人参与,耗资3.5亿美元,结果,只打捞上来艇艏等几个舱室,其余部分,仍旧沉睡海底。
一些专家还警告说,巴伦支海的海情一日一小变,三天大大变,变幻无常,给打捞船只造成很大困难;潜艇的所有仓室灌满了海水,怎么才能抽空?不抽的话,负载高达2.3万吨,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大的水上起吊设备;潜艇上有核反应堆,还有许多未引爆的弹药,艇壳严重损坏,如果仓促行动,或者打捞进行得不太顺利,可能会引发爆炸,导至灾难性的后果,使放射性物质污染大海。另外,打捞遗骸的难度和风险也不小,弄不好会搭上潜水员的性命,得不偿失,而且,让遇难者长眠于海底,也是国际上海军通行的做法。
可是,一艘世界级潜艇莫名其妙地沉没,如果不查清原因,这对俄罗斯这样一个海军大国来说,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打捞派”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主要有4点:
一是对遇难官兵的亲人和全世界一个明确的交代。库尔斯克号沉没后,俄罗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曾京总统认为,只有打捞成功,才能使俄罗斯当局的威信进一步得到提高,恢复民众的信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是不使国家机密长期“失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大型战略核潜艇之一,其航行指令、航海日志、机密电码本、来往文电以及其他许多文件,均属于国家机密。只要这些文件还“流失在外”,俄军方和有关部门就会“寝食不安”。
三是了解库尔斯克号失事的确切原因。通过打捞行动,可以得到失事核潜艇的航海日志、航行数据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解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之谜。毋庸置疑,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于俄海军中仍在从事战备巡航值勤的同类型核潜艇,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四是确认目前潜艇内外状况,为未来潜艇的整体打捞做准备。为保障2001年打捞整个潜艇行动的顺利进行,只有抓紧入冬前的唯一时机实施打捞行动,才能够及时取得必要的技术数据。
千方百计地保守机密
另外一个让俄罗斯官方和军方深感纠结的是,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打捞任务;聘请外援,让他们直接接触俄罗斯的核心机密,对俄罗斯来说,无疑于“请狼入室”,后患无穷。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俄罗斯人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
水下采取“人盯人”战术。在艇员遗体打捞过程中,潜水员由俄罗斯和挪威的18名潜水员组成,两国潜水员轮流工作,每3人一组,其中,俄罗斯2人,挪威1人。操作时,由2名俄罗斯潜水员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陪伴着挪威潜水员,挪威潜水员负责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即使他有什么别的企图,在2名俄罗斯潜水员的密切监视下,也不可能得逞;而且,下水之前,俄罗斯已经向挪威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你们的潜水员只负责打开潜艇外壳,打开之后“不得进入潜艇”。
突然更迭打捞单位。库尔斯克号失事后,负责打捞艇员遗体的是由美国哈利伯顿公司的挪威分公司、荷兰和比利时的合营企业以及负责设计建造库艇的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等组成的核潜艇打捞联合体。有意思的是,据说哈利伯顿公司的最高经营负责人,正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2001年5月,在确定库尔斯克号艇体打捞计划的过程中,俄政府突然中断与美国·挪威联合公司所签的意向,另行与荷兰的玛莫伊特起重公司和史密特国际浮舟公司签订了打捞协议。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做出这一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表面理由除了两家公司提出的打捞时间与俄方设想完全吻合之外,还在于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起重量的地面起重机,专门起吊和运输超大超重货物;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保护军事机密,有意临阵换将,让对手措手不及。
精心制订打捞方案。为了保护军事机密,俄罗斯在打捞方案的制订上煞费苦心,尽可能地确保国家和军事机密不外泄。由于最关键的艇艏部分,不仅装有俄方高度机密的先进高速鱼雷武器,而且从遭到破坏的艇艏结构,可以找出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的真正原因。因此,俄方打算把鱼雷发射舱所在的整个受损严重的艇艏连同爆炸之后尚可能保存完好的鱼雷全部锯下来,留在海底,等待以后在没有外国人参与的情况下,由俄罗斯自行打捞。而西方公司只负责完成艇艏部分与艇体部分的切割分离,以及将潜艇主体部分打捞起来并系到水下浮桥上。两个核反应堆以及花岗岩式巡航导弹,不可能单独切割下来,将随潜艇主体一起,被一个大型起重机从海底吊起来。出于保密需要,俄罗斯与两家荷兰打捞公司签定协议,荷兰公司负责的潜艇主体部分的打捞工作中,主要负责将包括导弹舱在内的艇体用打捞钢缆固定到浮桥上,然后,在拉到离水面很近但不允许浮出水面的情况下,拖到俄军用码头上,后面的作业,由俄罗斯方面自己完成,就不麻烦荷兰公司了。
打捞过程重兵保护。为了确保军事机密不会在打捞过程中泄漏,北方舰队派出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乌斯基诺夫元帅号巡洋舰、两艘反潜舰艇、3艘救生舰、两艘水文舰、一艘水上战地医院、两艘油轮等十几艘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的5架直升机和两架运输机,组成庞大的“混合舰队”,参与打捞工作。此外,攻击型潜艇还在水下担负警戒,对于任何企图接近库尔斯克号沉船的不速之客,都会坚决予以痛击。北方舰队还广而告之,申明:在打捞过程中,如果谁敢擅闯现场,不管是在水下、海上,还是在空中,负责现场安全的俄国潜艇、水面战舰和空中战机,将会对他们毫不客气。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还是不愿意资源放弃刺探军情的宝贵机会,并利用种种手段,希望有所斩获。禁航区里,不时晃动着不速之客的身影。据报道,通过协助打捞罹难官兵遗体,西方对库艇表面的吸声材料、艇体钛合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艇体结构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私自偷拍了库艇的前舱部分内景。随着库艇打捞工作的展开,“北约”也加紧了侦察活动。2001年7月27日上午,俄海军参谋长科拉夫琴克上将披露说,位于打捞作业海区周围的“北约”侦察船趋于活跃,除一直停泊在附近的挪威海军玛利亚娜号侦察船外,又有一艘挪威海军的声呐探测船斯维尔德鲁普号驶近作业海区。玛利亚娜号侦察船还曾一度试图靠近库艇沉没海区,遭到俄国海军护卫舰的驱逐,才被迫撤离。“北约”的空中侦察,也从不停歇。有一次,当科拉夫琴克上将乘坐的直升机飞临位于作业海区的北摩尔斯克号反潜舰时,一架挪威海军的直升机居然与他的座机擦身而过。库艇的打捞刀光剑影,弥漫了浓浓的硝烟味道。
一封遗书
按照工程设计,打捞分为两期。第一期,打捞遇难艇员遗体;第二期,打捞库尔斯克号艇体。
2000年10月21日,世人期待的第一期打捞工程揭开了帷幕。
俄海军高层有言在先:安全第一。因此,在割开库尔斯克号艇壳之前,潜水员们的首要工作是搞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部是否安全,特别是两座核反应堆是否发生了泄漏。
潜水员首先在第八舱,即核反应堆隔舱的艇壳上钻了一个小眼,然后把摄像机镜头放了进去。摄像机拍到的情景让潜水员和水面指挥官立即松了一口气:核反应堆舱没有任何异常现象。水面平台上的专家对潜水员带出的水样进行了检验,然后断定,库尔斯克号内部没有核辐射。这意味着可以进行下一步,即钻洞作业。但有关人员仍表示,随着打捞工作的继续,对辐射情况还将进行严密监控,以防不测。
随后进行的割外壳作业,比事先想象的还要顺利,潜水员只花了10个小时,就在坚硬的艇体上,切开了一个两米见方的大洞。
10月25日下午5时左右,俄罗斯潜水员什梅金第一个进入潜艇。按照俄罗斯的要求,挪威外援只能在艇外待命。
行进4米,什梅金没有发现任何遗骸。由于他的潜水服比中央过道宽,未能深入第八隔舱,但他看到第八隔舱的下舱口紧闭,而且无法打开。与此同时,其他潜水员打开了第九隔断舱的救生口,向里面输送了吸捞悬浮物的软管。经过数小时搜寻,终于发现了3具罹难者遗骸。
当潜水员在光线很暗的潜艇内摸索前进的时候,支离破碎的潜艇设备和茬口锋利的铁架子,随时都可能划破潜水员身上的加压服或者切断他们的供气软管,危险性超过预期。
10月26日,俄罗斯潜水员又在艇内找到9具尸体。
在清理遇难者遗体时,有一项重大发现震惊了所有在场者:海军大尉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
出事之前,他已经在潜艇上工作5年;事发前夕,他刚刚结婚,并自豪地带领新娘奥莉佳,来到库尔斯克号上参观。
遗书中记录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最后时刻:
奥莉佳,我爱你。请不要太失望。现在是13点16分,所有在六七吧舱的船员,都已经转移到了第九隔断舱。这里一共有23人。我们决定在这里等待救援,因为我们中间没有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逃出去。
奥莉佳,我爱你,不要太难过,向加琳娜·瓦西里耶夫娜(岳母)问好!向亲人们问好!
大尉遗书后面的字迹显得混乱而模糊,但新娘奥莉佳却能读懂:
15点45分,这里一片黑暗,但我试着摸着写,似乎机会已经不多了,大概也就10%到20%,我们希望,有人能看到这封信,这是我们现在九号隔舱内的全体人员的名单,我们现在要再试着出去,别放弃希望,此致。
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俄罗斯政府为先期找到的12名殉难官兵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库尔斯克号重见天日
为了确保二期打捞工程的顺利进行,圣彼得堡市克雷洛夫中央科学研究院模拟巴伦支海的气候,使用库尔斯克号五十分之一模型,试验了起吊、拖运并放置到浮坞上的全过程。
从7月9日到9月10日,打捞人员先将损毁严重的艏舱切割下来,同时在第五、第七、第八舱的壳体上打出梯形的洞,穿上起吊潜艇的26条钢缆。
9月10日,装有液压起重机的驳船进入作业区。9月26日傍晚,潜水员们完成了最后两个技术性钻孔的切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宣告结束。潜水员们还在核潜艇艇身上的8个不同地方,安装了监测放射物质的装置。最后,巨人4号大型驳船登台亮相。它通过固定在艇身上的钢缆,进行起吊作业。
9月28日,由于天气状况的恶化,其他船只撤离到安全地带,只有巨人4号大型驳船、彼得大帝导弹巡洋舰和梅奥号指挥舰,仍停泊在作业现场。
与此同时,北方舰队和摩尔曼斯克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为库尔斯克号打捞出水之后的工作进行准备。,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亲临科拉湾畔罗斯莱科沃,现场观摩库尔斯克号艇身安放在PD-50船坞上的模拟综合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10月8日傍晚,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艇身,已经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巨人4号的船底部位,并被拖向罗斯莱科沃。
在动用近3000人、花费约6500万美元之后,10月22日,库尔斯克号终于在PD-50船坞上浮出水面。次日,俄罗斯调查人员就登上库尔斯克号残骸。他们发现,整个艇身面目全非,舱里堆满了金属碎片和扭曲的机器零件,内部装置所剩无几。
为调查核潜艇失事的原因,俄罗斯总检察院成立了由32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并分成4个小组,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库尔斯克号内堆满各种散落的零部件,加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太高,调查和清理工作进展缓慢。一天,清理人员打开第九隔舱的救生舱盖时,一股毒气扑面而来,有人吸入后,差点失去知觉。虽然所有参加调查和清理的人员都戴着防毒面具,但每隔半个小时,他们必须爬出艇外,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2001年11月28日,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亲切接见了参与打捞库尔斯克号工作人员,并向一百多人授勋。
普京说,在全世界沉没的200多艘潜艇中,库尔斯克号是第一艘被打捞上来的核潜艇。俄罗斯应该从库尔斯克号失事事件中吸取教训,以便提高民用和军用舰船的质量,建立起有效的海上搜救体系。库尔斯克号的失事可以帮助设计师们建立起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建造船只的国际标准。
2002年3 月16日,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军事检察院事故调查组结束对遇难艇员尸体的辨认工作,共辨认出114 名艇员尸体,最后辨认出的是艇长利亚钦的尸体,并得到了他的妻子的证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