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时写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朝去夕来,阳光从不失约。风雨潮汐,记录在树木一圈圈的年轮之中。
阳光,是树木的信仰,或有四季交替、繁盛衰落,或有风云无常、荣辱难定,可至始至终,阳光早已扎根在它破土而出的那一瞬。信仰之力,指引它冬去春来,生生不息。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谷与树木,最重要的是阳光;树人,最重要的是信仰。
树木能用年轮记录它那至死不渝的信仰,我也幸能在此,借键盘敲打,重拾十八载春秋的信仰之路。
小城,小镇,在某一个点滴霖**的雨夜,伴随着大声的哭喊与亲人的祝福,我呱呱坠地。彼时的婴儿,牙牙学语都还不能够,更不曾会明白信仰为何物。我想,那时,我的信仰,或许就是大口大口的乳汁。
我坐在夜里,回想无知的年月,信仰无非就是物质的充足。
初登舞台的生命,唯一的纯粹地信仰就是,活下去。
等有了记忆之时,我已踏着稚嫩的脚步,走向育人的学堂。小小的少年,继牙牙学语后,初识文字,迷蒙的眼睛,第一次看见另一片崭新的天地。望着讲台之上的老师,幻想着他们身上包裹着神圣之光,我明白,照亮心灵的,不是老师,而是老师那包藏万千的知识。
稚嫩少年,成长之路,一度曾将知识膜拜,认为那便是一生的信仰。
上学的年级渐高,逐渐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听见师长这样的教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那时的我,几乎还分不清“国家”这两个字的含义,更难理解“祖国”二字的份量。爱党爱国,我无从做起,更难以将其当作是一种信仰。但我能懂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羁绊。没有能力去热爱人民的我,至少开始懂得尊敬并热爱身边的众人。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我这样平凡的中国少年来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仁爱以及博爱,或许算得上少年的我的一份纯洁信仰。
步入初中,升学一度成为我肩上的大山。当然,升学并不是我的信仰,甚至不能算是一种主观的愿望。少年的心中,默默存想的是,一定要尽力使父母满意。
这样的心思,谈不上孝顺二字。年少的我,或许只是想着要取得父母的认同,以及获得周边世界的一种普遍认同。为了能被认同而努力,就像《火影忍者》里面的主人公鸣人一样,他背负着妖狐,而我心中的妖狐,或许就是小小心中升起的虚荣吧。
争取认同,与其称为是一种信仰,不如称为是我将自己摆放在世界的中心,虚荣的自己成为了自己虚无的信仰。
就这样,顺利升入了高中。
求学求知是冠冕堂皇的大话,老师们义正言辞地告诉我们,十年寒窗三年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高考
,自然难以算作一种信仰。在执着追求大学门票的同时,我感到最多的,只是迷茫。
迷茫而疑惑,随着大众浮沉,趋之若鹜。懵懂的少年,需要的是一盏明灯。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有了寄托,我迷上了武侠小说。
快意恩仇、挥剑问情、敢爱敢笑、讲义气、有原则,从虚构的江湖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江湖人的真性情。
金庸武侠,大气磅礴,当看到憨厚朴实的郭靖在华山论剑中大放异彩之时,我的胸臆中热血翻滚,“原来只要努力奋斗,小人物也可以成就绝顶武功”;古龙武侠,挥洒恣意,当看到李寻欢纤细修长的手指微微震动,寒光一闪之时,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一度成为我崇拜的偶像;当看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语句时,内心深处被深深刺中,恨不得跳入书中大呼一声“于我心有戚戚焉”。
江湖人讲的是江湖,恩怨情仇,“人心即是江湖”;社会人讲的是社会,利益博弈,“资产决定一切”。
江湖人的争斗挑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名声。羚羊有角,麋鹿有茸,人有盛名,所以才会被“猎手”追杀。再观社会,绝大多数的冲突莫不是缘于“利益”二字。
武侠,在适时的时候给我点燃了一盏灯,深深映出了现实世界的倒影。
我想,我的信仰,便是江湖中的英雄们。他们超脱名利之外,力保苍生太平。我燃烧起了从未有过的英雄情怀!
金庸在《神雕侠侣》里面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大侠,成为了我的信仰。
曾有记者问金庸:说到武侠,您认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当今世界,在您的心中有没有人配得上“侠之大者”这四个字?为什么?
金庸这样回答:邓xiao平先生就是“侠之大者”其中之一,他主张改革开放,使亿万人富裕起来;他为整个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很大的“侠客”。
于是,我也在武侠里看到了一点符合现实意义的东西。大侠这样的名词,也可以放大到民族与国家的概念。
看武侠,想古今。
三皇五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氏尝百草……无一不是英雄之举,大侠之行;精忠报国,“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武穆精忠报国的刺字,历历在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孔明《后出师表》之话语,言犹在耳。
死去的英雄之身,掩埋在历史的浪涛中,溅起的不过是朵朵浪花;爱国爱民的英雄情怀,是他们流芳后世的不朽丰碑。
高中时的我,略带青涩,英雄的壮举如潮汐般在脑中涨落不息,我告诉自己,“侠之大者”,就是我的信仰。
可是我的信仰仍不能助我逃离将要面对的高考。我不能免俗,勤勤恳恳奔向高考的跳台。或是鲤鱼跃龙门,或是一落千丈,在此一举。尽管怀揣着英雄梦,我仍只能
寄重望于大学路。
我所求的,或许只是比初中升学更大规模的认同,要向周遭证明,要获得他人认同。对英雄的憧憬,或许只是南柯一梦,回到现实,真正支持我的信仰,还是那样庸俗的认同感。我以为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是莲花,不是我。我想今后在万丈红尘内的摸爬滚打之中,自身难免也会被同化为追逐利益的个体。
比起初中,高中的我至少更加认清了一点——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有人说,当一个人认识到世界并不是为自己一个人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人便真正成长了。
我成功的进入了大学,名校。
如今我已经在大学里度过了人生的第十八个春秋,也已度过了一年多的大学生活。
或许,最初的我,并不是带着信仰来到大学而有所追求的,我只是简单地被命运安排了这样一段旅途。
作为刚入校的新生时,我慌乱惊恐,手忙脚乱。
每个人都有一段适应环境的时间,于我,这段时间显得尤其久一些。
我难以找到归属感,我站在别人的欢乐之外。我将原因归咎于背井离乡,水土难服。
但是,这样的原因,很快被时间击破。
坐上火车踏上归程,回到久违的家乡之后,我发现,我仍然难以找到往日的归属感,感觉像是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又一次离开家乡,踏归校园。
没有归属感,时时刻刻都感到有一只手,将要掏空我体内的一切。我丢失了什么,我想,时间会让我明白。
光阴如水,更如酒。姜桂之性,老而弥辣;如酒时光,久而弥醇。深深的时光,足容我从容思考。长久的痴愚执念终于造成了某一日的顿悟,我忽然明白,我丢掉的,是信仰。
不知何时开始,我不再相信,远离信仰,远离人群,“想起了人类,你眼含孤独的泪水”。年少时无知,浑浑噩噩,不知信仰为何物;中学时困顿,迷迷茫茫,无暇去深深倾听信仰的声音。进入大学,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安排,忙碌之余闲暇之时,总会不自觉想要找一点事情来做。
丢失了信仰,只能想方设法使自己忙碌如兢兢业业的蚂蚁。但我明白,那样的忙碌缺少意义。
我想要找回丢失的信仰,我开始选择相信。
我不是将知识作为信仰的那一类人,也不想将自己的信仰定义为简简单单的认同,更不会妄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信仰般的英雄。
我相信知识只是人类手中的武器,认同与被认同只是活着他人目光里的一种方式,英雄之名只是一个永远的憧憬。
在重拾信仰之前,我必须要得到自我的认同。
或许某一天,我会对着无人处的枯井,喊出自己的信仰——尽力去相信,并改变那难以信服的一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