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大元帅黑齿常之(1 / 1)

复唐 寻香帅 2199 字 5个月前

翌日清晨,鼓角过后。

四万左鹰扬卫将士罗列成阵,等候大元帅黑齿常之前来检阅。

辰时已过,赤日当顶。

此时已值五六月间,暑气悄长天气有点炎热起来。

空阔的军营里没有遮拦物,将士们的铠甲都晒得有些发烫了。

刘冕骑在马上,一缕缕汗水从鬓角流下,铠甲下的衣物也快要湿透了。

但他仍然如同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岿然骑在马上目视前方。

营寨东门边奔来一队骑兵,在辕门前落马。

张仁愿轻吐一口气:“来了。”

扬一扬手,示意刘冕等将和自己上前迎接。

众将跳下马来往辕门而去。

刘冕远远就看到,辕门那边有一人如鹤立鸡群般身裁极其高大,正快步如风的朝点将台这边行来。

张仁愿低声道:“那便是黑齿常之!”刘冕心中暗自惊叹,这恐怕是我来大唐后见过的最高的人了----我现在大约一米八,比张仁愿、马敬臣等这些将军都要高一点。

但那黑齿常之,居然比我还要高一个头!黑齿常之的身裁,恐怕有近两米了!除此之外,他的身体也如铁板一般的壮实。

早有传闻,黑齿常之早年就以骁勇擅战而闻名,想不到他还是这样的巨人。

众将迎上前去抱拳而拜:“拜见大帅!”“免礼!”黑齿常之声如洪钟,平常说话亦如大喝一般。

他道:“众将远来辛苦,本帅安排不周未能派人远迎,还请不要见怪。”

“大帅太客气了----请上点将台!”刘冕就近打量那黑齿常之一眼。

看来也是个年过五旬之人了。

虽是如此,他整个人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年轻人的那种冲劲和刚猛。

他那两条腿本来就长,加之步频极快,走起路来如一阵风般掠过。

面容长相倒没有非常特别之处,长年的边关戎马生活将让他的脸变作了标准地古铜色,颌下一撮并不浓密的灰白胡须,鼻子很大眼睛很小,眼神却非常的凌厉和灵活。

沉稳之中略显洞悉人心的机敏。

刘冕心中暗忖,以前曾听我老爷子多次说起黑齿常之。

具体说了什么现在已记不太清,但其中一句话让刘冕记忆非常之深刻:黑齿常之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胡将。

刘仁轨从来轻易夸奖人。

能对黑齿常之给出这样的评语。

足以见得黑齿常之绝非寻常俗将可比。

黑齿常之大步流云的走到点将台上。

双脚停住嚯然转身,居高临下地环视台下众将。

眼神一一的在张仁愿、刘冕等人身上掠过,然后又投向了列阵于前的左鹰扬卫将士地身上。

刘冕头一次有了一种熟悉地感觉。

上辈子年轻的他刚刚加入特警队时。

就曾有几个老兵给过他这种感觉。

压力。

居高临下的压力。

黑齿常之地眼神落在身上,就如同有重量一般,能让人感觉到压力。

他那双细小的眼睛里迸射出的眼神,就如同锐匕一般能直插入人的心中。

林雷刘冕知道,这样气势和眼神。

只有在战场上励练过千百回的人才能拥有。

这样地人,杀人如麻心硬如铁,身上奔流的血液便如同是刚出炉膛的钢水。

他们要么是战场上的王者,要么是杀人的机器。

“众将士辛苦了!”点将台上的黑齿常之重重一抱拳,大声道,“我乃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黑齿常之!”声如奔雷!哗哗的一片整齐地衣甲响,众将士一起拱手来拜:“拜见大元帅!”“左鹰扬卫大将军张仁愿!”“末将在!”张仁愿出列拜道。

黑齿常之打量了他一眼。

大声道:“本帅命你即刻点起本部兵马。

屯于燕然军西营。”

“得令!”黑齿常之又复道:“左鹰扬卫先锋将军何在?”刘冕心头一凛,大步出来拱手喝拜:“末将刘冕在此听令!”黑齿常之略一低头。

细下打量了刘冕几眼:“你就是刘冕?”刘冕心中微动,抱拳回道:“正是末将。”

黑齿常之直咄咄地看着刘冕,眼神之中颇有意味。

停顿片刻后他下令道:“本帅命你率本部先锋越骑,即刻前往燕然军北面巡哨,直至张仁愿安营扎寨完毕。

你须保证扎营期间大军不受突厥军队的袭扰!”“末将得令!”刘冕暂时也没想太多,即刻翻身上马。

黑齿常之也不多话,将手一扬:“大军开拔!”刘冕心中暗道,这个黑齿常之行事作风还真是果敢利落,没有丝毫地拖泥带水。

军中已然全盘在动,刘冕也就奉命率领本部五千越骑向北而去。

绕过了燕门县县城,就见到了城北外的军屯。

廷绵数十里的大营,一眼看不到头。

东营已经是营寨整齐防备有序,西营这边还仅仅是划了个营寨的雏形出来,有待张仁愿带人来打理完善。

刘冕率部绕着大营边缘向北,来到一片原野之上。

此处地形平坦并无遮拦之物,唯有正北方向有一处并不险峻的矮山树林。

放眼望去,那片山虽然不高,但面积非常之宽广。

刘冕对此处地理不熟,不敢乱闯进入树林。

要是在那里遭受埋伏可就不妙了。

突厥人袭破代州之后,占据州城凭险而守。

他们的军屯,离燕门县仅数十里之隔。

这一片矮山树林,倒成了突厥军和燕然军之间天然的汉界楚河。

刘冕略作寻思,令本部骑兵分作两部,就在矮山树林边缘分首调头,各向东、西方向巡防十五里。

到时又折返回来。

两队交叉而过。

就像是汽车玻璃的两把雨刷一样,开始执行巡哨任务。

若是遇到什么麻烦,以越骑的机动能力定能在第一时间彼此支援。

众将士得令,立刻着手施行。

五千越骑分道奔走。

刘冕带着一队人绕着这矮山树林走了一段,刻意留心了一下这里地地势和地貌。

何处可伏兵何处可设陷,哪里有险峻哪里有小道,心中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刘仁轨《正则兵法》中有云,为将者最先要了解天候地理洞察战场地貌。

否则打了败仗还不知道败在何处。

代州战事爆发后。

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都拖儿带女背景离乡的逃难去了。

此时刘冕见到了一些散落在此的民房和空无一人的村庄,四处一片死气沉沉。

有时还能见到一片狼籍和血污的地方,想必当初这里不是进行过屠杀就是爆发过战事。

从热闹繁华的东都洛阳一路来到这冷月狼烟地边关荒漠。

刘冕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在他体内。

那颗军人之魂也在悄然苏醒。

眼见目前这般景象,刘冕又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马敬臣地遭遇。

他地妻子身怀六甲时被突厥人开膛剖肚----代州这一带的百姓,又会有多少人家和马敬臣一样遭遇惨祸?刘冕胸中一股悲悯恨怒之气。

渐渐油然而升。

侵略者,该杀!他很希望现在能撞上一股残留在这里的突厥军队----拿他们开刀祭旗。

然后提着他们地头胪,先在那些死气沉沉的村庄前祭奠一番。

那里,曾是许多普通大唐百姓的安乐田园。

就因为突厥人的侵略和洗劫,如今却不知有多少冤魂在飘荡哭诉。

但是很遗憾。

刘冕在矮山树林这里逡巡了一整天。

别说是突厥军队,就连活蹦乱跳的野兽也没见到几只。

战场上地杀气,甚至连鸟儿都惊得远远飞走,没有在这树林附近安窝了。

临近傍晚时,张仁愿派人来请刘冕回营歇息,说大军营寨已经扎好。

刘冕只得收兵回营。

到了军寨前,几名俾将在寨外迎接。

指引刘冕带人到了西营前屯。

那里就是先锋越骑的营房。

刘冕有意观察了一下这个新扎起了营寨,心中暗自称赞。

他一直都明白一个道理:纸上谈兵离现实运用非常之遥远。

《正则兵法》中详细的叙说了如何选地如何扎营如何安寨。

但真要实践时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刘冕仔细回忆兵法中所说的唐军扎营标准,感觉张仁愿这个低调的年轻将领,并不是他自己口中所说的那么没经验。

这个营寨,扎得相当漂亮。

左门右寨前后贯通,寨内宫门罗列出入有序;旌旗整齐营帐林立,一切都井井有条。

寨门前四处箭塔岗哨,拒鹿角、团牌、绊马栏依次阵列。

四周的营寨挡栏搭建得异常结实----前后两排树桩外高内矮,然后中间平起接一层过道木板,这就形成了一道城厥式地走道。

当有敌人来袭时,不仅那过道上可以插排弓箭手,下面也是隐蔽性极佳地弩厢。

刘冕细心的四处走看,将诸多细节一一收入脑中。

他甚至还到了后方火头军那里,看了一下人家如何挖制行军灶、如何屯放粮草和安排马厩。

他一直都认为,欲成大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

扎扎实实地一步步学过来,这样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师座级的三品将军了,但对于大唐军中的一切了解并不太深。

因此,他时刻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刚入军的新嫩小卒,从最小的东西学起。

这是刘冕一向的习惯。

他很讨厌志大才疏的人,同时也非常忌讳自己变成志大才疏之辈。

营寨虽已扎好,军中却仍有些忙碌。

刘冕四方走访了一阵,来到中军帅帐见张仁愿,看他有没有什么指令下达。

张仁愿正和军中司马长史等人商议军饷粮草的事情,这时见到刘冕前来就招手唤道:“天官你来得正好,有事找你。”

“大将军何事?”张仁愿轻松的笑了一笑道:“你巡了一天的哨辛苦了,本该让你好生歇息。

但刚刚东营那边送来主帅口信,说让你回来之后去一趟东营,大元帅黑齿常之要见你。”

“见我?”刘冕眉头一皱疑惑道:“大将军是否也同去?”“不。

大帅只说要见你。”

张仁愿眼神炯炯的看着刘冕仿佛颇有深意,还补充强调了一句:“单独见你。”

刘冕心中略一寻思,仿佛也想到了一些门道,便安心的朝东营而去。

要说起来,这个黑齿常之跟老刘家可是颇有渊源。

刘冕猜想,黑齿常之现在请我过去,该是叙旧无疑。

当年高宗皇帝朝时,大唐平灭了高句丽和百济。

当时黑齿常之就是百济的将军。

大将苏定方本来是攻克了百济,可他束军不严,纵兵劫掠滥杀俘虏欺负百姓。

当时黑齿常之便和其他一些百济遗臣将军们出逃,在外召集逃散的兵勇百姓在任存山抵抗唐军。

苏定方大怒,亲率大军前去征讨。

不料黑齿常之已经召集起三万人马,拼死反抗。

可惜那苏定方也是一时之名将,居然被骁勇擅战的黑齿常之杀得大败。

不仅如此,黑齿常之趁胜追击一路连斩收复二百余城。

苏定方再调集军队前来征讨,却仍是战不过黑齿常之,无奈只得回军。

黑齿常之便在百济国境内招兵买马,日渐强盛,与大唐分庭抗礼起来。

再后来,便是刘仁轨出场了。

他率军连败黑齿常之,并在白江口挫败了百济与倭国联军,打出了中华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场海战,从而也再次平定百济国。

当时刘仁轨认为,黑齿常之是难得的将才,于是上表高宗皇帝建议谴使说降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知道大局难挽,便向刘仁轨投降。

当时,刘仁轨以非凡的胆魄力排众议再度重用黑齿常之,给予他兵马粮草,让他前去收复百济遗将迟受信所据守的最后孤城----任存城。

黑齿常之也不负刘仁轨的信任,亲手攻下了任存城。

至此,百济国才算完全平定。

再后来,黑齿常之就成了一名大唐的将军,挤身名将之列。

可以说,黑齿常之之所以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拜刘仁轨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