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中山风云(八)(1 / 1)

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说法众多,有人说是曹老板故意为之,目的是清除队伍的沙子纯洁队伍。不然为什么既不阻止关羽北上,又不给关羽通关令信,还让张辽随后送通关令信,这个有一定道理。

还有人说曹老板对关羽青睐有加,不想关羽归刘备,又不忍亲手斩杀,故想关羽折于路途关卡的守将之手。关羽单骑独马,还带着嫂子,就算堆死累死都行吧!

然而谁也没想到关二爷就凭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终过五关斩六将,让人千古传唱。

曹老板事后该后悔了,不过老曹一向是死鸭子嘴硬,知错而不认错。还是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让张辽送通关令信也只是表面文章,好事后封天下悠悠众口。这个也有一定道理。

历史向来披着一层薄纱,除了久远的时光带来的迷离,更有人为的扭曲,甚至是颠倒黑白是非,总让人看不清分不明,无法对历史下定论。

我们不是曹老板,也不是关二爷,更无法如刘备一样穿越时光。所以对关羽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具体情形不甚了了,多有推测和揣想,更多的是人们的脑洞。

唯一可以肯定的几点,其一是曹老板确实十分欣赏关二爷,恨不能把臂言欢为己所用。其二是刘关张三兄弟情比金坚,非利可间,非人可间。其三是关二爷神勇无比,忠义无双。

这几点似乎无可争议,千年来忠义的化身就是关二爷,能过五关斩六将的也就武圣关二爷。古往今来,更多的还是饮恨关前,折戟沉沙的将领。

而重点是,这些守关的家伙为何不据关而守,还偏偏引兵出关撩拨关二爷,或引关二爷入关再算计什么,其结果自然是被关二爷一刀斩之。

若据关而守,利箭伺候,关二爷单刀匹马,带着兄长眷属,就是哭都哭不过这五关,最终结果必定是被射成刺猬,没有其他可能。

嗯,这也是个人脑洞,纯属题外话,事实上关二爷就过五关斩六将,还毫发无损,成就千古英名。

“黄将军,郭军师请进城。”徐和一样很正式地接过黄忠递过的令信,仔细而认真地核对了一下,再次施礼请黄忠和郭嘉率部入城。

“徐将军,我想问个问题行吗?”郭嘉和黄忠于城门前翻身下马,与徐和一道步行入城,郭嘉状若随意随口问道。

“郭军师请问!”徐和对这个年纪小,也比自己资历浅的郭嘉一点也不敢轻视怠慢,还十分恭敬地说:“我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将军不必拘束,更不必这么严肃认真。”郭嘉笑了笑说:“我只是有点好奇,我想问的是,如果黄将军和我没有侯爷和二将军的令信,你会让我们引兵入城吗?”

郭嘉说得很轻巧,而问题却十分尖锐,这关系到人治和法治,人情和律法,原则和底线,世情和规则等的种种关系及矛盾。别说回答,就是要理清也不是易事,或者说无论徐和如何回答都难以圆满和让所有人如意。

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多难以两全的事。而郭嘉所提的这个问题更是难以两全中的中难以两全。真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徐和一愣,本以为郭嘉会问博野城的情况或中山郡的情形,万万没想到郭嘉会问这么一个尖锐得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连一边的黄忠也是有点目瞪口呆。

徐和一愣之余,连迈动的步子也停顿了下来,苦笑着对郭嘉说:“郭军师呀,你想我该如何回答才好?”

徐和情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徐和在愣神间想了很多,知道自己无论如何回答,都难尽人意,索性将问题抛回给郭嘉。

“这个没解!”郭嘉挥了挥手说:“这也是侯爷为什么常常给领兵在外,或镇守一方的人以临机独断之权。就是让他们随机应变,酌情处置,遇事三思而行即可!”

“郭军师!”徐和挠了挠头,一点也不见外地说:“你这说的,与没说有什么区别?关键是该如何随机应变,酌情处置才好?遇事三思而行,呵呵,都知道,只怕遇事就做不到。”

“是啊,奉孝,你倒是说说。”黄忠皱着眉头说:“你刚才这么一问,我在想,如果我遇上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结果是思来想去,觉得怎么做都不妥。”

“好,那我就说说。”郭嘉收起笑容,一正神色说:“选择,从来是人生中肯定会遇上的,又是难以处理的。不同的选择,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小到福祸相依,大到改天换地。”

“将军,膳食已准备好!”徐和的亲卫小跑而来,打断了郭嘉三人的交谈,徐和点了点头,挥手让亲卫退去,看了看郭嘉和黄忠。

“就到了午膳时分么?不知徐将军准备充足么?”郭嘉抬眼看了下悬挂中空的太阳,在秋未冬初时分,太阳并不刺眼,还让人平添了三分暖意。

“黄将军和郭军师的吃食没问题,三军将士就要另起炉灶。”徐和实话实说道:“实在是来的时间不凑巧。博野城粮食都充足,弄起来没这么快。”

“说笑,说笑!”郭嘉抿嘴一笑,一点也不含糊地说:“这样吧,先令三军安营扎寨,赶紧埋锅造饭,休整两个时辰,然后就继续行军。”

“来人!”黄忠招过副将,按郭嘉的建议安排了一番,黄忠便和郭嘉随徐和一起而去。

刘备接管冀州四郡后,原四郡的官吏基本没动,除了砍了批跳得欢实的,民怨极大的官吏。这博野城的原官吏并没有换,只是徐和接过了城防。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合,彼此之间相处的挺好。最少在没外因的情况下,博野城里没发生暴乱或谋反。加上开年大丰收,人们衣食无忧,更没人吃饱干傻事。

“徐将军的府邸不错呀!”郭嘉看见徐和带着自己和黄忠两人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宅院前,不由笑道:“徐将军可有家眷在内?”

“这是原博野城守将的府邸,因不遵号令被将军砍了,我就暂时住在这里。”徐和不以为意地说:“刚开始还真不习惯,偌大的府邸空荡荡的,我又单身一个。后来让几十个兄弟都住进来,热热闹闹才算完。”

徐和本就是孤儿,被大良贤师张角收养,至今也没婚娶。之前是跟着张角,后来保护张宁,现在与麾下将士们混在一起,就压根不提婚娶之事。

“徐将军也不小了吧?该成家了!”黄忠感叹地说:“立业成家都一样重要,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不都是为福荫子孙后代么!”

“谢黄将军关心,我今年二十有六了。”徐和对黄忠施了一礼道:“随缘吧,强求不得。”

“什么叫强求不得,你肯定没上心呗!”郭嘉扯着嘴角说:“别再拖着,看上那家闺女就上门提亲,只要眼睛不瞎的,都会答应。”

徐和脸色为一红,声音有点小地说:“等小姐与赵将军成其好事之后,我会考虑的!”

“这是那门子的道理?下次遇上子龙,我会让他差他那口子催促你!”郭嘉唯恐天下不乱地说:“还有公明将军,我也要说他不关心部下。”

“郭军师!”徐和脸色更红,对郭嘉拱手告饶道:“还是饶了我吧!我自己会尽解决,千万别惊动小姐他们。请,请进!”

三人说说笑笑,走进府内,府里是够大,里面院落错落有致,还有花园亭台水榭楼阁,挺有讲究的。无奈都被徐和破坏了,到处是刀痕剑印,可见徐和及其亲卫没少在里面练习武艺。

“牛嚼牡丹!”郭嘉扫了一眼院子,嘀咕着:“怪不得徐和这家伙没心思讨媳妇儿!所有精力都舞刀弄枪去喽!”

“坐,坐!”徐和没听到郭嘉嘀咕什么,很是热情地招呼郭嘉两人入座:“除了没有美酒,饭菜管饱管够。”

似乎刘备麾下这一票子人都是饭桶,动不动就是食物管饱管够,从来不追究食物精美,这点让一直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刘备很无奈。

一桌子的肉食菜汤,一大盆小米饭和几十个微黄带黑的窝窝头,就是徐和招待郭嘉和黄忠的午餐。可以说是简单,量足,实在!

“挺好,挺好!”黄忠一边说,一边毫不客气地入座,右手抓起筷子就捅了个窝窝头往口里塞,左手抓起勺子盛了碗肉汤。

郭嘉也没空观察院落,一样入座就双手齐动,大饱口腹之欲。一时间只有“唧巴唧巴!”的咀嚼声和“咕噜咕噜!”的喝汤声。至于说什么客套,斯文,谦让,讲究都统统见鬼去吧!吃饱喝足才是重点。

“徐将军,中山郡境内战况如何?”很利索地填饱了肚子,郭嘉擦了把嘴巴,端起刚奉上的热茶水,吹了吹开口道:“你将你所知的简单地对我们说说。”

“喏!”徐和很正式地为郭嘉和黄忠讲叙了他自己所知的中山郡的局势,只讲所知,不说个人的揣测。

虽然说徐和驻守博野城,与卢奴城相距也很远,就算派出无数探子,所知也有限。徐和只知道徐晃将中山郡与常山郡相邻的城池都清空了,现在袁军二十万包围了卢奴城,至于卢奴城内具体情形如何?是真的一无所知。

“公明将军良将也!”郭嘉听完徐和简单的介绍之后,赞赏地说:“坚壁清野,毕其功于一役。看来公明是以自己为中心,让我们合围袁军于卢奴城外,继而歼之。”

“奉孝,公明的意图是很好,可是,袁军二十余万,我军才六万,如何能将袁军围之歼之呢?”黄忠一针见血地说:“还有是卢奴城城小墙低,就算公明攻守兼备,问题是能否坚持到战略完成?”

“汉升大哥所虑甚是,再好的战略构想,也得能完成才算。”郭嘉品口茶水说:“兵力不是问题,我军比袁军精锐得多,将士们的战斗力和战斗意识比袁军高,正面对战,足以打溃袁军。现在的关键是时间,我们必须在卢奴城破之前抵达战场,二将军也必须在袁军撤退之前占领新乐城。”

“其实我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万一卢奴城破,公明将军死不突围就得不偿失。”郭嘉轻闭双目道:“此战袁军必败,任它千谋万划,实力相差太多,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郭嘉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乌鸦嘴,说什么灵验什么。徐晃徐公明就因心存死志,与中山郡,与卢奴城共存亡,差点就让一代名将殒落。

“不会吧!”黄忠一惊道:“主公可没少讲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尽失。公明可谓耳濡目染久矣,岂会不明此理?”

“明白并不等于做得到。”郭嘉无奈地说:“就如刚才我们没说完的话题,人生的选择,万一我和汉升大哥领兵而来,没有通关令信,徐将军到底该放行还是不放行是一个道理。”

“没通关令信,就不能过关,这是规定。而事实上呢?徐将军一定会放行!”郭嘉肯定地说:“律法也不外乎人情!”

“郭军师说的没错,我会打开关门。因为我想不到黄将军和郭军师有什么理由背叛主公。不过这与将军守卢奴城有什么关系?”徐和有点情急,实在跟不上郭嘉的节奏。

“当卢奴城破,公明将军心中一定知道突围撤退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公明将军不会退半步,因为侯爷将中山郡托付于他。”郭嘉掷地有声地说:“就这么简单!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虽九死而不悔!”

郭嘉说完,徐和和黄忠都没有答话,只是点着头,同意郭嘉所说。黄忠甚至想到若自己镇守中山郡,应该也会寸步不让,不惜血溅五步。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即刻行军,早一步到总能缓解公明的压力。”黄忠沉默了片刻道:“军情如火,刻不容缓!”

“欲速则不达,三军将士合理的休整是必要和必须的。”郭嘉从容不迫地说:“何况在至卢奴城之前,我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袁军阻击我军的必定是精锐之师。如我所料不差,应该是麴义领兵,兵力不会下于三万。”

“麴义!当年他率先登死士与子健所率的西凉铁骑打得有来有往,统兵作战着实不凡,是个劲敌。”黄忠点头道:“奉孝可有应对之策?”

“无有!”郭嘉摇着头说:“麴义乃知兵之人,必会驻兵于险要之处,还会广洒斥候,一般计谋难以凑效,唯有正面击溃一途。”

“也好,兵来将挡,杀个痛快!”黄忠意气风发地说:“这次入冀州以来,就还没有酣畅淋漓地大打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