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接送车,砖少了几块(1 / 1)

去开运村的是李管家的儿子李哲鸿。他找了里正,说了报名表的事情。

里正将纸递给他,上面写着十个名字。

“都是男孩?”李哲鸿问他。

“当然是男孩,会有女孩子读书吗?”里正想当然地回答。

“你们村挺大的,只有十个孩子读书?”

“十个挺多了,以前村上都没什么人念书,这一下子突然多了十个呢。”里正还挺自豪的。

李哲鸿没说什么,又驾着马车去西边老远的桥上村。

桥上村都是流民安置的,有一百多户人家。上面写了整整三十个名字。

“这么多人想读书?”李哲鸿有点惊讶,两边差距有点大啊。

“我们都是流民,房子是借助的,田地还没分,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怎么样。眼下有免费读书的机会,就先跟着读。哪怕买不起笔墨纸砚,识几个字也是好的,将来可以做做伙计帐户先生,多个活路。”代里正姜承达说得很诚恳。

“里正有远见。”李哲鸿夸了一句。

“乡君说这辆马车归你们保管,作为孩子们上学散学的接送车。”

“接送车?”姜里正惊呆了。

“是的,这辆马车负责接送孩子,车夫从你们村上选。将孩子们送到书院后可让马儿在那里吃草料,乡君会安排他们干活,到时候再把孩子们接回来。”

“听起来是好,可是三十个孩子马车上也坐不下啊。”姜里正疑惑。

“人多会派两辆马车过来,回头我会向乡君汇报。马车留在里正家,有什么事情可以骑马向乡君府汇报。”

“那你今天怎么回去呢?”

“今天有人和我一起过来的。”青笈还未出门,和他一起过来的。

“顺便问一下,这三十人里有女孩子吗?”

“有五个女孩子。”

李哲鸿挑了挑眉,竟然真有女孩子来读书?

陈帆看着各处送来的名单,觉得很好笑。

“这十个孩子好像有五个是原先租田的几家。”章辞记性很好。

陈月在旁边笑了:“开运村的风气还真是一如既往啊,勤奋的勤劳的都是要在夹缝中生存的。”

“还真有女孩子来读书呢。”陈英很开心,“我可以做女先生了吗?”

“我们都姓陈,称呼上怎么区别呢?”陈月问陈帆。

“可以喊名字啊,月老师,英老师,秀老师。”陈英开心说道。

陈月摇头:“我觉得怪怪的。”

“这个晚一步说吧。”陈帆也没想好。

“青山村的女孩子报了七个呢,那边人也不多啊。吉祥村的没有女孩子报名。”陈秀对比着村上的人数。

“原住民好像都没有女孩子报名。报名的三个村子都是新住进来的。”陈雅发现了重点。

大家心知肚明,都叹了口气。

晚上,林浮玉和丈夫冯昤说起了昌平乡的事。

“母亲今天又欣慰又心酸,以后幺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她是不是还要一直这样,或者更心酸?”

冯昤摇头:“不会,母亲知道越远空间越大,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气。”

“母亲每次想到幺弟,都会对我们好一点,生怕我们不开心。她是顾着眼前人了,可我又觉得是多享了幺弟的福。他在外面受苦,我们在这里得补偿。”

冯昤搂住妻子:“那我们就想办法去看看他吧,也看看弟妹。她对幺弟是真好。”

“走得了吗?别前脚走后脚就被人知道了。”林浮玉有点担忧。

“这倒是真的,来回起码半个月呢,装病也不是好理由。”

“先送些钱过去吧,他们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这次修路可是花了血本了。”

“就是,一棵苗的收益都没有,先花钱做了件这么大的事。”林浮玉压低声音:“你说那位会怎么想?”

冯昤摇摇头:“不好说。”

中书令也在和冯夫人说昌平乡的事。

“那边有消息来说,砖少了几块。”

“几千几万块砖还数清楚?我觉得我够细心,也不会去把砖一块块记清楚。”冯夫人觉得不可思议。

中书令笑道:“烧出来多少块,各村各处用多少块,都有记录。”

“确实要记细一点。这种大工程千头万绪,不记细致一点就是一团乱麻。只是那砖去哪儿了?”冯夫人嘴上在问,手却往上指了指。

“许是带过来看看吧。”

皇帝正端详着那几块砖。

“乡村道路,居然也铺上了地砖。”皇帝轻哼一声,太监于成临也不说话。

“还用了几千块青石板?多少百姓家中都没能用上青石板呢。她还真是舍得。”

于成临开口了:“陈姑娘对盖房子修路好像特别感兴趣。当初在王家墩就是立个户种个田,她愣是盖了个荷园,造了个苏园。她竟然还能把复廊造得如此巧妙。奴婢每次在御花园那条复廊转着,都不舍得离开。”

皇帝沉了脸:“御花园造的复廊居然是跟着一个民女学的。”

于成临也不描补,只是尬笑。

“这种砖烧得还挺好。”皇帝敲着那块烧了三天的砖。于成临又不接话了。

“你说她接下来会不会造桥?昌河清溪河那里造一座桥。”

“奴婢觉得会,估计还会叫人挖几条水沟,这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