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分担红眼病(1 / 1)

母子俩来一趟不容易,周小兰恨不得端上家里所有好吃的招待他们。

冯婉丽感受到干妈的热情,却不由得红了眼眶。

“婉丽啊,你咋哭了?是不是这道菜太辣吃不习惯?”周小兰关切地问,指使白小勇给冯婉丽倒水。

“没有,这些菜很好吃,我是看到你和干爸,就想起了我亲爸亲妈。”

冯婉丽连忙擦掉眼泪,懊恼自己眼眶子浅,大过年的情绪失控。

听到这话,周小兰更加心疼:

“别哭别哭,你叫我们一声干妈干爸,这里就是你的娘家。等新房子盖起来,给你单独留一间,就当是回自己的娘家。”

白棉心里也不是滋味,轻轻握住冯婉丽的手:

“我爸妈要盖小洋楼,到时候给你留一间采光好又通风的,以后你来了想住多久住多久。”

婉丽姐也是命苦,十六七岁的年纪离开爸妈离开老家,千里迢迢支援边省建设,结果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在那里。

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被调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方工作,开始陆陆续续给老家写了几年的信,却始终收不到家里的回信。

两地相隔太远,交通也不方便,加上头几年工作忙腾不出时间,再之后结婚有了家庭,想回老家看看更是不容易。

等原原大了,能带他一起回老家,结果家里的房子不在了,她爸妈也不知去向,还碰到了人贩子。

被解救后,婉丽姐想尽办法找父母,只是那些年户籍管理混乱,费了好一番力气才找到他们的音讯。

没想到二老在她离家后不到三年,哥哥被一场大洪水冲走了,两老受不住这个打击,也在短短三年里相继病逝。

家里的老房子也被亲戚们卖掉,哪怕知道婉丽姐写信回来,都没有一个人告诉她真相,就怕她跟他们要那笔卖房钱。

没能见到父母兄长最后一面,也没能保住家里的老房子,这两件事是婉丽姐一生的遗憾,恐怕终身要为此自责。

白惠和白小勇也不停地安抚冯婉丽的情绪,年纪最小的丫丫还掏出自己的小手绢帮她擦眼泪。

“谢谢干妈干爸,谢谢你们……”

在大家的安慰下,冯婉丽的心情好了不少,有些不好意思地冲白家人笑了笑,对他们把自己当家人看很感动。

饭后,白棉特意带冯婉丽到村子里转了一圈,跟她讲了不少有趣的八卦。

回来时,冯婉丽的脸上带着愉快的笑容。

周小兰留母子俩住一晚,明天下午再坐车回家。

只是原家那边有不少事,冯婉丽这个女主人不能不在,最后还是带着原原连夜赶了回去。

临走前,她还特意嘱咐白棉和贺骁,让他们俩去家里玩,要给他们介绍几个朋友。

夫妻俩自然答应,定下了去原家的时间。

白棉送母子俩去汽车站,这一次没再碰到白仙容和王金伟那对奇葩。

目送载着母子俩的班车走远,她踩着自行车回到家,趁天没有黑下来,把家里人叫到饭桌前,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一会儿,二层小洋楼的大致模型就画好了。

亲眼看着媳妇动笔,贺骁第一次发现她的绘画能力这么好。

再一想到媳妇写的一手好字,他有种拥有宝藏的感觉。

不等其他人发问,白棉简单介绍道:“这算是新中式风格,跟那些欧式风的小洋楼不一样,建筑成本应该差不多。”

白铁军仔细看了看,在脑子里反复构建,发现与自己见过的小洋楼很不一样,似乎更有特色。

白惠对建筑方面不了解,欧式中式在她眼里没区别,盖好了都一样住。

白小勇的意见就很多了,指着一个个巨大无比的窗户:

“大风一刮玻璃容易碎掉吧?厨房在家里就算了,厕所竟然也在,这不会很臭吗?还不容换成鸡窝呢。”

白棉白了他一眼:“以后你就知道了。”

这房子盖好了,一家人要住几十年。眼下不能实现的地方,过上十几年就能逐一完善,当然要预留出充足的改造的空间。

白小勇本来想怼,突然意识到自家二姐不是傻子,自己提出的问题她肯定能想到,便闭上嘴巴开始期待起来。

周小兰想象不出来,直接问道:“这新中式比那些欧式小洋楼更气派更漂亮?”

年前到首都游玩,她见过不少欧式小洋楼,喜不喜欢另说,外观气派漂亮是肯定的,一看就是有钱人住的房子。

“漂不漂亮单看个人喜好,只能说中式风格属于内敛型,放在村子里不会显得太张扬。”白棉支棱着下巴,提了下欧式风格没有的优点。

白铁军和周小兰对视一眼,明显看到了彼此眼里的心动。

这两年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哪怕没有在外面刻意表现和炫耀,周围的人也知道家里赚了大钱。

本来就招人眼红,再盖村里第一座楼房,肯定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低调点不会错。

再说盖新房是为了住的宽敞点,不是盖给别人看的,要那么气派漂亮干啥?

老两口默契地做出决定,将模型图还给白棉:“中式就中式,这图你画的清楚点,就按照你画的盖。”

白棉笑眯眯地说道:“那可不行,盖楼房涉及到结构和承重方面的问题,咱们得找个老师傅好好指导一下。”

白铁军一拍脑门:“对,对,是得找老师傅掌眼!”

不然盖到一半发现盖不下去就糟了。

白棉想了想,又出了个主意:“三叔和壮子叔家的孩子也大了,那几间老房子估计也不够住,早晚要推倒盖新房,不如趁今年三家一起盖。”

三家同时起新房,自家不会显得太扎眼。

周小兰瞬间明白了闺女的意思,立马站起身说道:“我这就问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