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惠亲王不乐意(1 / 1)

第136章惠亲王不乐意

方慕柳今日心情算不得好,喷起她们来更不客气。

发泄一通,心情总算略好了些,便扬长而去。

她一走,戚方茴眼泪便掉了下来,一边拭泪一边哽咽:“太欺负人了!岂有此理,太欺负人了.”

其他三人脸上也很不好看,莫名的恼羞和窘迫让她们又气又恨又无可奈何。

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去茶楼喝茶吃点心啊?四个人就此分别,各自回家。

戚方茴姐妹俩一回家便去戚老太太那里。

戚方茴扑在戚老太太怀里哭得委屈无比,一边哭一边告状,戚方莹也帮着添油加醋。

戚方莹说话可比戚方茴水平高多了,姐妹俩很有默契的都把矛头指向谢云姝,极尽所能的抹黑告状。方慕柳看不过眼骂她们,也被她们说成是谢云姝不敢得罪她们、所以撺掇方慕柳为她出头

戚老太太脸色难看极了。

“祖母,那个乡下野丫头和她娘不知如何恨死姑姑和倩儿表妹了呢,见了咱们那一回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可她也不想想,没有姑姑,平北侯府能有今日吗?若是任由她们这样作下去,姑姑和倩儿表妹还有什么脸面?指不定在侯府如何被她们算计呢!祖母不能不管这事儿、不能不好好教训她们啊!”

“对,那个谢云姝实在是可恶极了,也不知仗着哪里的势,就自以为上了天,张狂得人五人六的!”

然而事实上,有没有戚氏,根本影响不到平北侯府。便是戚氏这个县主,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平北侯的军功才册封了的。戚家爷们功劳虽也不小,但后来却犯了错被人捅了出来,将功折罪,多得赏赐并不多。

反而在皇上面前挂了不太好的名号。

这也是戚家在京城地位尴尬,真正的权贵之家对他们不屑一顾、他们也根本挤不进去的原因。

戚老太太冷笑道:“她那样毫无见识的粗鄙粗野之人,一朝富贵迷了眼迷了心,张狂起来倒也不奇怪。傻丫头们,咱不跟那样无知之人一般见识。等着吧,总有收拾她的时候.”

戚老太太眯了眯眼,眸底冷光乍现。

毁掉一个女子的一生,自然就是给她找一门糟糕至极的亲事。最好结下这门亲事的方式也糟糕至极,那么她一辈子也休想翻身。

说来也是气人,原本叫女儿大张旗鼓的高要求为谢云姝寻亲事,是要让她成为权贵圈子里的笑话,谁知孙家一场宴会下来,她名声大起,又结好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柳家以及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方家,这法子便大打折扣,显然行不通了。

这也好,那就另寻法子吧。

摆布了她,便等于拿捏了苏氏,她们娘俩,又算什么呢?

戚老太太好言安抚了两个孙女,寻思着改天打发个身边嬷嬷去一趟平北侯府找自己的女儿。

张玉玉的事,第二天就有了动静。

方夫人本就是个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性子,昨天听了女儿的话,恨不得立刻就上惠亲王府去质问,能等一晚上已经很难了。

方指挥使陪同一起,方慕柳、方慕廷也去了,丝毫没给对方回转的余地。

在惠亲老王爷眼里,区区一个张玉玉那就是个连自家三等奴才都比不上的小庶民,哪儿能跟自家宝贝嫡亲外孙女相比?

就算自家外孙女冤枉了她,那又怎么了?这本来就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

至于后续如何,那是他们张家的事儿,跟自家外孙女有什么关系?

他们张家被人说道,那是他们人缘不好、在当地没有权威没有势力,不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什么?

还有那个什么张玉玉,她性情大变也好、投河自尽也好,那是她自个想不开、扛不住事,是性格问题,跟自家外孙女就更加没有关系了!

他避而不谈吕明馨做没做错的问题,只肯赔偿,就算是肯赔偿,也是看在方家的面子上,若是张家人敢上门来讨要说法,根本见不着他就被人打走了。

他还要方家保证,绝对不能再提这件事半句,更不允许拉扯攀咬自家外孙女,不能让自家外孙女因为这件事被人说道,否则他是要上门质问的

总之,他说的比昨日孙戎所言更加过分。

方夫人一家四口气得七窍生烟。

若不是看惠亲老王爷年纪一大把,方夫人只怕当场就要拍桌子动手。

他们一家四口的武力值那可都是不俗的。

无论方夫人夫妻俩怎么说,惠亲老王爷就是不松口。

为了一个小小的庶民而让自家宝贝外孙女名声有污,这种事情他是绝对绝对不会做的。

哼,只要他不松口,就不信这方家两口子能如何!

他们又敢如何?

说他仗势欺人也好,倚老卖老也好,横竖这就是他的态度。

磨了老半天,方家一家四口是黑着脸离开惠亲王府的。

谢云姝通过吃瓜系统间接的吃了个现场瓜,心情也很是低沉闷闷。

虽然她如今是侯府大小姐,但心理上她更觉得自己就是惠亲老王爷眼中的庶民。

庶民真是太难了!

皇亲国戚仗势欺人也能做的这么明目张胆。

可即便如此,只怕许多人还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幸好,那枚作为铁证的簪花还握在方家手里,否则的话,只怕就冲今儿惠亲老王爷那态度,连谈都不会跟他们谈,直接装聋作哑一口否认。

就算如此,没了证据,道理就等于在了他那边,方家能如何?

虽然现场当时那么多人都在,但是谁敢站出来作证?

方家也不好拿这种事去强行要求别人。

谢云姝没想到,第二天,这事儿就升级了。

惠亲老王爷有恃无恐,态度很是恶劣,方夫人也是个暴脾气,哪儿忍得住?于是,告了御状!

一头是皇室宗亲、是堂叔,另一头是自己倚重的心腹重臣,元熙帝那叫个头疼

可头疼归头疼,这事儿他能不管吗?显然不能。

不但要管,并且还要不偏不倚秉公处置——即便有所偏颇,也得偏向方家、而不是自己的堂叔。

否则的话,朝臣们心里怎么想?士子们怎么想?天下百姓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