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自己,活在当下,发现幸福(1 / 1)

别让欲望毁了你 陈廷 912 字 2个月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每个人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而且还取决于本身的生活环境。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可是在有的时代则万马齐喑,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是人们成长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土壤。

虽然,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条件,但是,任何人也不能够主观地去选择时代,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去认识时代为你提供的条件,进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就好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一个认识环境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一个改造环境的任务,要减少压力,是离不开这两项任务的。

那么,是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发展呢?曾经有人提出逆境出人才论,并且举出屈原、司马迁、孙膑的例子,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是,也有人反驳说:逆境不是窒息了众多的潜在人才的发展吗?于是,之后又有人提出了顺境出人才。

其实,生活的海洋并不是平静的,人生的道路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立志成才者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幸,比如政治上的打击,家庭中的不幸,身体上的病残,心灵上的创伤等。这种恶劣的环境是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沉重打击。但是身处逆境而能够奋发崛起,这其实就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立志成才的人,只有把握住现在,能够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向前,才能够最终战胜压力,并且到达成功的彼岸。有一位善于解决人生困境的老师,在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弟子。这些弟子有什么疑问都会来请教老师,老师总是说:“要活在当下呀!”

但是,“活在当下”这一简单的答案,是无法满足弟子们的要求的,他们总是恳求老师给一个更深奥或者说是更详尽的解答。

这时候,老师就会面有难色地说:“好吧!既然如此,等我查一查古代的圣贤是怎么说的,明天再告诉你们,对于这么深奥的问题,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好的答案!”

原来,老师有一本大书,里面记载了古代圣贤最重要的智能,锁在书房最高的柜子里,由于这本书是如此的珍贵,他严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老师翻过那本大书,弟子就会得到一个充满智能的答案。可是,如果有了新的问题。老师又会说:“要活在当下呀!”

弟子不满意的时候,老师会再一次翻阅大书,说出一个充满智能的解答。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日子久了,弟子开始对老师起了质疑:“老师只懂得一句活在当下,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呀!不像古圣先贤,真的充满了智慧。”

一个弟子说:“老师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他只知道活在当下!”

另一个弟子说:“老师的智慧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是他有一册圣贤的书,如果拥有那本书,我们自己就可以当老师了。”

还有一个弟子说:“这个老师实在是太差劲了,我们是来自各地的精英,谁不知道活在当下呢?这句话也轮得到他来说吗?我们想学的是历代圣贤的言论和思想呀!”

在背后议论老师的时间长了,许多弟子都开始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等到老师死了,我只要抢到那本圣贤书,就可以做老师的继承人,收很多的弟子,为别人解决生命的困境!”

就这样,老师渐渐老了,终于要告别人间了,他并没有指定任何的继承人,也没有把圣贤书交给任何的弟子,他只说了一句遗言:“要活在当下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老师死去之后,弟子们不但没有哀伤,反而是一拥而上,冲进书房,争夺那锁在最高柜子里的圣贤之书,甚至是因为抢夺太激烈,把书柜都打碎了。他们把那本大书撕成好多残篇,才发现那本书根本就是空白的,一个字也没有。

只有书的封面有老师的笔迹。写了四个大字“活在当下”。众弟子们寻求一生的答案,便是老师的那句“活在当下”,但是当他们领悟的时候,老师却已经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每一个人都有所追求,都在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付出、奋斗的过程当中就已经是“活在当下”了,只是潜意识里还没有更深的体会。快乐或痛苦就像山中的涧水一样:快乐的时候,如果用物理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势能大一些,水流快一点,发出的响声也更清脆轻快,时间过得也就会如此之快;痛苦的时候,排水的势能小而觉得难过极了,发出的响声也是闷闷之音,每一分钟都是钻心的痛楚。

对自己的生活要懂得珍惜,对自己的生命更应该仰视和敬畏,就好像登山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敬畏一样,不要用征服的字眼,而应该用感恩的心情来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