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经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贪婪就好像是心中的魔鬼,破除心魔这才是成功的前提。人,必须战胜贪婪,因为人生当中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能够自胜,才可能无往不胜。
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而最大的错误就是贪婪。
这就好像是一位智者所说的:“钱对人像水一样。滴水皆无是绝对不行的,只能够存活几天。但是太多了就更糟糕,浸泡其中,淹了口鼻,顷刻之间就会溺死了。”
人,只要有了钱和权就会去追求享受,不过,无论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的享受,人人都希望得到它,这其实就是人生最开始的动机。但是,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人才会有享受的感觉。
世间的万事万物,本来都是用来培养和孕育生命的,但是,偏偏有一些人因为过分地贪求,过多地享受万物,反而使物质损耗了他们的生命。比如,因为贪求享受车辇,出门坐马车,进门乘轿子,脚不着地,务求舒适,这些车和辇反而使他们腿脚生病;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美酒佳肴,暴饮暴食,通宵达旦,而这些酒和肉就成为腐烂他们肠胃的毒药;因为贪求过多地享受感官刺激,沉醉于女色和**乐之中,这些美女和**乐便成为砍伐他们生命的利斧。
保持自我真性,不要陷入贪欲和相争,这或许是不合时宜,但是却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因为,见利而忘真性,往往就是祸患的开始。
在《庄子·山木》有这样的寓言:庄周到雕陵的栗园进行游玩,却被一只翅膀七尺宽的鹊鸟碰到了额头,他就抓起弹弓去撵。
在栗园当中,他看见正得意鸣叫的蝉被螳螂所缚,而螳螂因有所得忘了自己,又被鹊鸟乘机攫取,鹊鸟只顾贪利也不再注意身后。
庄周看到这样就警惕而叹,扔下弹弓回去了。管园子的跟在身后责骂他偷了栗子。
庄周为此三天闷闷不乐。弟子问他说:“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呢?”
庄周回答说:“我为了守形体忘了祸患,观照浊水反而被清渊迷惑,忘了真性,所以管园子的人才会辱骂我,因为这样我才闷闷不乐。”庄周告诉我们,欲是祸患的根源。在求得利益自以为有福降临的时候,往往就会埋下祸患的根由。一味追求利,不论开始怎么得意,最终必自取其辱。
在《淮南子》当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户人家住在离边塞不远的地方,主人是一个喜欢骑马而技术不算高明的人。
有一次,他的马跑到塞外去了。邻居们都替他惋惜,他父亲却说:“怎么就知道这一定是一件坏事呢?也许是一件好事。”
结果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了回来,而且还带了一匹匈奴骏马。邻居们过来表示庆贺的时候,他父亲说:“怎么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良马,主人又喜欢骑,结果祸就来了:坠马摔伤了腿。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父亲又说:“怎么知道这不会又成为一件好事呢?”
结果就在之后几个月,匈奴大兵入侵,附近青壮年大都战死荒郊,主人却因跛脚未能出征,得以保全了性命。应该说这个故事的确是讲出了事物的相互转化之理。这种观点,不仅仅能够让人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烦恼,而且也破除了人生好运坏运、祸与福的执迷。
处于祸的时候不惊恐,处于福的时候不自得,这种因自然物理转化而得出的处世之道,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借鉴的。
不陷入物欲追求而时刻保持一种清静的心态,那么世事的无常及虚幻就会少得多,也不致轻易就动摇心志。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对事情期望过高,不对未来做悲观猜想,这样便可以求得心理和谐。与此同理,在得到快乐的时候不自得,在失运的时候不悲观绝望,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之为得到了驾驭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