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1 / 1)

只要你去发现,就会看到阳光马老师:您好!自从在杂志上看到您的心理咨询文章后,就想给您写信了。

我今年20岁,已经参加工作,在一所中学教书。本来年轻人应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可我总觉得心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我知道我的心病是因为我经历了较多的挫折。爸爸去世,已经让我经受了挫折,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奶奶去世前后,有些事情实在让人心寒。我爸爸是小儿子,他去世后,我大伯他们弟兄几个都不愿养活我奶奶。我们几家就轮流照顾奶奶。不知多少次,我看着奶奶流泪,我觉得她好可怜。但是我妈妈实在精神不好,无法照顾她。到了天冷后,大伯他们也不给奶奶生火炉,每次给奶奶送来一碗饭就走了。这样还不到一年时间,奶奶就死了。最后的一个月是由在外地的一个叔叔照顾的,刚去的时候婶婶给奶奶洗了澡,也许这是奶奶老早就盼望的吧?不久奶奶就去世了。奶奶死后叔叔居然运回到我家。我大伯他们知道了就把我妈妈骂了一顿。我觉得他们不配做人。从那以后,我对亲情就淡漠了,几乎对任何人都没有了感情,对一切事情都没有了热情,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无所谓,没意思。我现在只想唤起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不知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请您指点迷津。

您的读者刘兰颖刘兰颖姑娘:你好!现在马老师总算懂得你的心病了。你们家族中的事情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阴影。这道阴影在你的心中不断地扩散,整个占据了你的心空,让你的心空没有了太阳——这便是你目前心理的抑郁状态。马老师感到你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但是,你的心理却不是很健康,或者说不是很成熟。

表面看来,病因在于你的境遇,或者用你的话说是你遇到的挫折。其实不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陷于极端的非理性思维。就是说病因是你对境遇的认知出了偏差。心理学上有个认知评估学说,大意是说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什么情绪,要看人对客观事物有怎样的认知和评价。同样的事物,由于不同的认知和评价就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由于你对你们家族的事情的认知陷入了非理性思维,影响了你对整个生活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你对生活的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心灵陷入极度的抑郁状态。

所以,你需要针对你的非理性思维,改变你的思维和认知。

一是消除情绪化推理。情绪化推理是指推理过于依赖于自己的情绪而拒绝理性。情绪往往是客观世界歪曲反映。你要反省你的情绪,要寻找其他可能性,找到支持和反对的证据。如果你理性地看待你们家族中的事情,也许会找到大伯等人可以理解的地方,比如他们仍然要你们也轮流照顾奶奶就没什么不对。而且你那么大的姑娘,已经有能力替妈妈照顾奶奶了。为什么凭着情绪来责怪别人?

二是改变否定性视角。否定性视角是指忽略或否定积极因素,喜欢关注一些消极和否定性的东西,沉溺于消极观念中,夸大对这些观念和事件的感觉。你应该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换个视角你就会在不利情境中发现有利因素。比如,你婶婶为奶奶洗澡不就是很积极的因素吗?再说一般老人去世在故土安葬也是许多地方的风俗。再比如,在那么多人面临下岗的今天你有份工作,简直让许多人羡慕的很呢!你为什么只是为没有上大学而消沉?

三是防止极端化思考。极端化思考是指思维跑两个极端,要么全好,要么没有一点好处,使思维陷于偏激和固执,也叫“全或无”思维或“非黑即白”思维。然而,生活中的人和物绝大多数是处于两端的中间状态的。你大伯等人也许的确有不孝之处,但他们也不一定就是恶人,他们只是身上有很多不是的俗人。其实,你不也是个俗人吗?你就是圣人?高标准地说,在奶奶的问题上你就没有不是?

四是避免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这是指仅仅根据非常片面的根本没有反应事物本质的信息就作出概括。一叶有时未必能知秋,一个麻雀并不代表整个夏天。你需要多视角看事物,看看事情别的方面,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即使你大伯他们真的一无是处,你总不能由此说天下就你一个好人吧?至少,马老师花费时间精力还有邮费义务为你服务,如果你也一点不为所动,一点不感受到人间真情,那可就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你是个铁石心肠的姑娘了。

可是你并非铁石心肠。所以,你的心病就在于你的非理性思维,在于对生活的认知偏差。只要你改变了你的思维和认知,你就会看见阳光依然灿烂。

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太阳没有陨落,只是有人不会发现阳光。马老师很高兴你渴望对生活热情和信心,也相信你已经有了很深的领悟。那么,请你扔掉非理性思维,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阳光,积极地去做好生活着中的每一件事吧。阳光一定会重新点燃你心中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多种“心病”缠身的大学生现在,我的手上是一封很有点特别的心理咨询来信,信上说:我是一名大学男生,从中学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有许多心理疾病。原因是大约在初二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开始**,那种感觉**着我,于是,我的“手瘾”越来越大,最终到高中的时候严重了,使我想入非非。因此脑子开始紊乱,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我不知如何是好。自从我的初恋失败后,更是越陷越深,使得本来独占鳌头的我高考一落千丈。我和家人痛苦万分,不得已只有读“高职”。

我相信我的实力,想在高职认真学习,弥补以前的损失。但我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过去埋在我心灵深处的毛病一起集中到了我的身上,使得我无法过一个安宁的日子,整天生活在恐惧与烦恼的阴影中。我查看了不少有关资料,我的心病具体有:①焦虑症,②恐怖症,③强迫症,④情感症,⑤性心理异常,⑥精神分裂症,⑦人格异常化,⑧多疑症……来信用了较多的篇幅摘录了资料上的种种介绍之后说:以上8种疾病缠绕在我这么一个20的青年身上,我怎么承受得了?怎样才能摆脱多种心病?我别无选择,急切地盼望得到您的帮助,您一定要救救我!

好些朋友都是在感觉出现了心理症状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心理咨询的。于是,喜欢给自己贴一个病症的标签。好家伙,现在这位年轻的朋友竟给自己一下子贴了8个疾病的标签!整个一个心理疾病“大拼盘”!作为心理咨询师该怎样为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呢?思之再三,我复信中这样写道:马老师反复读了你的来信,反复研究了你的所谓的多种心理疾病,可以确切的告诉你,你什么病也没有,你的心病全是自己吓唬自己想出来的。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几乎任何心理问题都源于生活的困扰。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不是简单给心理求询者贴一个病症的标签,而是针对心理求询者的实际问题提供具体帮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入手进行心灵自救。所以,我们不妨先放过你给自己帖的那些“标签”,先来看看生活给你的心灵带来的困扰。

从初中开始的性意识给你带来困扰,**及性幻想等性问题给你带来困扰,**有害论的压力加重了这种困扰,初恋失败更是少男少女生活的一大困扰,这些困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你高考一落千丈,是更大更重的困扰。就是如此重重困扰,搅乱了你的心灵,于是你有了许多许多心理的不适。

但是,遇到如上困扰的人很多,为什么并不都感觉自己身患多种心理疾病?这就是个人的心理素质问题了。如果说你有什么心病,那么,你给自己开列的多种疾病中只有一种还算贴切,就是最后的那种“多疑症”,就是说,你最大的心病就是很会给自己找病的,用术语说你具有较重的“疑病素质”。由于疑病素质,加上消极的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让你感到了很多症状,似乎多种疾病缠身了。

现在,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终救自己。最根本的心灵自救之路,是积极地善待生活,调整自己的认知。随后我在信中就调整对性意识,对**,对性幻想,对初恋,以及对自己学业的认知,进行了较多的沟通。而后针对他的疑病素质,介绍了森田疗法。我写道: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们存在疑病素质,常把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据此,森田提出了治疗原理和方法。

一是顺其自然。就是一面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要顺其自然必须做到:①要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焦虑等令人厌恶的情感。②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③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④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由于顺其自然,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再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一方面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二是为所当为。与人相关的事物分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前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后者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控制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以学习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就是指在顺其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积极行动,是对顺其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要点是:①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尽管症状痛苦也要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并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②面对现实,陶冶性情。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冲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

现在你已经看清,让自己摆脱多种心病的对策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相信你一定能够领悟上面的意思,积极地开始自救的行动!

伤在腰,脑子怎么出了毛病“请您快来!梅静从车上摔下来了,说是把腰摔了一下,却把脑子摔出了毛病,啥都不知道,谁也不认识了!”消息突然传来,是那样地让人担心而又困惑。

梅静在厂子装车时从车上摔了下来,摔得不重,回家来还能走动呢。可是不久,刚才还能够走动说话的梅静,忽然大叫一声“哎呦”坐到**起不来了。随后,梅静竟然不能正常回答家人的问话,而且,几乎是同时,她不认识面前的每一个她那么熟悉的人了:丈夫,她不认识,孩子,她不认识,家人亲友,她更不认识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梅静只知道闹腰疼,稍一疼痛就大声地哭叫。就这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平时说话很有分寸的人,此时已经没了遮拦,乱了思路,哭闹的时候对谁都敢痛快淋漓地大声斥责,说笑的时候又对谁都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你挺好的,你也挺好的……”梅静神经错乱了!大家意识到这一点时,立马都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好好的,怎么就摔成这样?这可怎么办?于是,有人用硬币占卜,有人大声地想把梅静唤醒,有人嘤嘤地哭,有人则想到了我。梅静见到我的时候,眼神定定地,表情笑笑地:“你也挺好的,你也挺好的!”这眼神,这表情让人难言的心痛。从那似乎混乱的话语中,我听出的不是强者对别人的赞赏,而是一种弱者对别人的羡慕。是摔伤让她感到自己如此不幸吗?我心中疑惑。

赶紧送医院。这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已经很晚了,大家都很急,又不敢让车开快了。因为梅静还是一面说些颠三倒四的话,对车里的每一个人重复那句“你挺好的”,一面闹腰疼的厉害。在路上,我断断续续知道了事情的一些由来。

梅静30多岁,在服装厂一个班组里当组长,是一个要强的女人。这天下午临下班,一辆汽车停在服装厂的院子里,一帮女工忙着装车。裁剪剩下的下脚料准备运走。装车到一半的时候,一阵雷声传来,不好,要下雨了。车上已经有了两个女孩子,梅静又爬到了车上:“来,大家快点!”忙碌的身影,紧张的场面,协作的氛围,也是一道好风景。也许是这道风景感动了上天,不忍心让暴雨来煞风景,雷声过后,雨却跑到了别的地方去了。眼看任务完成,车上的人准备下车。就在这一瞬间,梅静滑倒,溜下车来。大家忙扶起梅静,还好,梅静还能够自己走动。车已经装好,大家就把梅静送到了不远的家里。随后,梅静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照如上情况看,梅静似乎不是摔得很重。可她为什么如此意识丧失,记忆丧失?是脑子摔坏了吗?我心中还是疑惑。

在医院里,梅静根本不知道配合医生。听家人对医生解释说“您别生气,她好像脑子出了毛病。”梅静便大声嚷:“我没病!我脑子没病!”

梅静脑子到底有没有病?我不安的心急切地等待着医生的诊断结果。

医院的服务很是到位。虽然已经快深夜了,个个部门都很有效率。很快结果出来了:腰部脊椎一个横凸骨折,脑子正常!医生解释说,骨折不重,很快就会好的。至于脑子的混乱,可能是惊吓造成的一过性的意识丧失。

谢天谢地!脑子没病。医生的诊断与我不谋而合:一过性意识丧失。但,我推测不单是从车上滑下来造成的惊吓,因为我已经知道梅静不是胆小懦弱的女人。据心理咨询的经验,我可以断定,梅静表面刚强的背后,内心一定有很大的压力,或者说是生活的困境。

后来了解到的情况证实了我的推测。

梅静家里本来就丈夫一个人上班,婆母身体不好,长年不断药,两个孩子上学。家里本来没有多少积蓄。好强的梅静自己在家里做些手工活贴补家用。半年前,丈夫下岗后一蹶不振,一直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就闷在家里。很快家里几乎一贫如洗。好强的梅静自己闯出了家门,刚刚找到了这份服装厂的工作。几个月前,儿子又出了车祸,好容易才治好,虽没成落下残疾,孩子却跟不上课了,闹着要退学……梅静的病根找到了——压力,太重的心理压力!

也许梅静早就感到了这一点,她只是坚持着,坚持着。而此刻她自己又遇到了这件事。刚受伤那会儿惊魂未定,没有感到伤痛多重。稍事平静,骨折的疼痛袭来了。此刻,梅静不知道自己哪里摔坏了,她把自己的伤势过分想重了,把自己的不幸过分夸大了,她忽然感到自己要坏,大灾将临!我怎么这么不幸,谁都比自己幸运——这便是她下意识地对谁都说“你也挺好”的心理背景。灾难性的体验让梅静的心灵承受不住了!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逃避灾难?一时间在意识中是找不到出路了,只好让潜意识来处理了。潜意识很会帮助人,难道还有比什么都不知道都忘记了更好逃避灾难吗?于是,便让意识出现了一过性丧失。这都是一瞬间在潜意识里运用心理防卫机制的表现。

梅静的心理防卫至少涉及到两种机制。

一是“否定作用”。这是一种将已发生的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的心理防卫机制。它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中逃避出来,以获得心灵暂时的安宁。它和人自己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不同,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我们知道沙漠里的鸵鸟,据说当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时,它的对策就是把头埋进沙里。因为既然难以面对眼前危险,怎么办?把头埋进沙中岂不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暂时逃避了痛苦。因此,这种心理防卫机制也可以叫做“鸵鸟策略”。所谓“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心不烦”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心里“净”,为了心里“不烦”,最省事的办法是“眼不见”。可是,人能像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中吗?人能对眼前的现实视而不见吗?既然不能“眼不见”,只好“心不见”了——关闭意识之门,不是比“眼不见”更好吗?于是,梅静出现了症状——意识暂时丧失了。

二是“退行作用”。这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例如一个四五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控制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母亲很是困惑。原来家中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了。小哥哥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就退回到尿裤子等幼稚的行为上来了。本来,人长大后应付现实的方式会变得逐渐成熟。可有时在遇到挫折时,也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因此这种心理防卫机制也可以叫做“幼儿策略”。人难免出现想重回到幼稚时期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得满足的时候。例如,当妈妈的也会孩子似的失声大叫“哎呦,妈呀!”,当爸爸的也会孩子似的哭成“泪人”。但是,你能张口就孩子似的叫“妈呀”?你能随便就孩子似的就当“泪人”?又何况困境太大了,不是大叫一声大哭一场可以天下太平的。因此,彻底退回到童年,彻底变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才最好逃避困境。此刻,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机会吗?于是,梅静出现了症状——意识暂时丧失了。

心理防卫机制的运用给梅静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逃避了现实,忘记了痛苦;二是得到了呵护,满足了需要。当然,上述的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来完成的。

从梅静的经历中,我知道她是一个心理素质较强的女性,只是持续的压力让她高估了面临的危险和困境。我让梅静的家人放心,她很快就会清醒的。

果然,梅静的意识开始渐渐地觉醒了,她认出了围在她病床边的每一个人,也知道了我。

人的心灵很坚强,有时候也很脆弱。所以,人的心灵也需要休整。心理防卫机制的使用对梅静是无可非议的,是正常而必要的。但是,心理防卫机制只能暂时地维护心理平衡,不能替代对问题的现实的解决,所以只能偶尔为之。我们更需要的还是学会面对现实。

现在,继续给梅静一份安宁是最好的治疗。在梅静的意识彻底清醒后,再逐渐地减少关照和呵护。这样有利于她更快地恢复。我知道梅静的心灵经过休整,维护了心理平衡,很快就会恢复心理健康面对现实的。梅静的家人接受了我的建议。

在几天后的随访中,梅静的意识早已彻底恢复,腰部的伤也不再那么疼痛。在谈笑中,我把如上的意思直接说给她。她表示了深深地领悟。而后,我们就生活和人生做了很多交流。我说,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的一面,其实,不如意事常八九,谁都有自己生活的另一面。只要换个角度,就会看到生活的希望:比如,过了这段日子丈夫会去找一份事做,孩子就要长大,伤情会很快好转——就说这次摔伤吧,当时挺吓人的,居然几天就好了,说不定会有人羡慕你:你看,梅静挺幸运,梅静命运也挺好的……最后我有意模仿她的话说。她笑了……这笑让我心中释然。

我想,如果梅静能看到这篇文字,她会笑得更好。因为生活的强者,一旦学会笑对自己的过去,学会善待自己的生活,就会给自己的心创造更多的幸福。

扮演“病人”的女士“您是马老师吗?我有病,看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是强迫症,病的很厉害。请您帮帮我,太痛苦了。”

一个周六晚上,已经快10点了,我刚刚放下话筒,准备结束当天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一位女士又立刻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我只能继续振作精神。不少求询的朋友常常这样,一开口就给自己的心理问题定性,说自己得了什么什么病。可是心理咨询师不能就此作出诊断。所以我请她讲讲自己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麻烦。

我今年50来岁,在宾馆工作。我发病是从去年开始的。我家住浙江的一个县城,去年去杭州看望生病的母亲,精神上受了点刺激。回来的时候又和别人走散了,在车站的地下通道走错了方向,又回到了杭州。自己又下吓了一跳。后来回到家的第一天晚上,我和丈夫**的时候,不知怎么下身又出血了。本来不是来月经的时候呀!这下我可吓坏了!心里非常害怕,怕自己得了什么麻烦的病,怕有什么麻烦的事。唉呀,怕死了!因为怕,就不敢去医院检查。不敢去医院,可心里还想知道怎么回事。于是,就在外面的书摊上随便找到了一本很迷信的小书,上面迷信的说法更让我发愁害怕……就这样整整拖了40多天,提心吊胆,心神不宁的。最后,还是丈夫和我一起去医院检查。结果就是生了一块息肉,小小的手术就好了。可是,从此就成了我的心病,心里烦乱,心慌急躁,心情抑郁,吃不下,睡不着,失眠的滋味更痛苦……先是在本地医院看,医生开了一些安神镇静的药物,不管用。又去地区医院看了精神科,他们说是焦虑症。我说看书上像是强迫症,其实我不懂。他们就开了一些治疗强迫症的药。回来吃了药难受的不行,受不啊!

我丈夫在本地做行政领导工作,孩子们都上班了,工作也不错。他们都说在家里养病吧。就这样我不去上班了,在家里养病。直到现在我几乎总是跑医院了,本地,外地,还去过北京。药也吃了不少。可是病还是没有治好。特别是那次一个专家门诊的大夫说了一句“好可惜呀!这个年龄得了这个病……”为了这句话,我非常苦恼,脑子里总是想着他这句话,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病没有希望了……说到这儿,女士痛苦地问:“难道这病就没有办法了?”

时常有一些求询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去看了医生,医生不作任何交流就开药,结果越吃药越难受,还有些相关人员对求询者随便说这样那样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要求的话。求询者跟我诉苦说,从心理门诊或精神科回来心病不但没趣,还会添点心病。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参差不齐。这位女士的故事又一次看出这样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她的心病没有很好地解决的原因之一。

现在究竟怎样看这位女士的心病?可以肯定地说,她不是强迫症,也不是焦虑症,她根本就不是什么神经症,充其量就是有些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就是说她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如果说有病,真是名副其实的“心”病了——是自己心里想出来的病。女士50左右岁的年龄,正处于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表现比较明显,会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异常反应。这位女士主诉的心里烦乱,心慌急躁,心情抑郁,头晕失眠等便是这方面的反应。这原本不是什么特别的毛病。这些本来都是正常的,有些人较为平静地就度过了这一特殊的年龄段,有人则由此会陷入深深地心理低谷,总认为自己得了难以治愈的毛病。这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格特征有关。这位女士的母亲生病,自己走错路,特别是夫妻**的出血,都是精神因素,是诱因,使自己注意到了更年期的身心变化,并有了较深的体验。而她的疑病观念,使她把把自己推向扮演病人的角色。一旦把自己当成病人,往往好像心病真的缠身了。而她由此不再上班,跑医院,吃药,这样的行为模式又强化了自己的病人角色。恶性循环使“心病”好像越来越重了。

即使是神经症症状,也是自己给自己整出来的毛病。按森田的看法,神经症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产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质所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换句话说,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焦虑发作、各种恐怖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紧张恐惧。注意力越集中在这些“症状”上,感觉越敏锐,“症状”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响下,患者陷入内心冲突状态,形成神经衰弱和发作神经症。

当我们交流了这个意思后,女士有所领悟:“我这是自己给自己找病了?”

“很高兴您能有这样的领悟。”

“那我该怎么办呢?”

事情常常这样,弄清了缘由,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我给女士的建议是:第一,别再扮演病人的角色。接受自己的心理状态,把它看成是自然而正常的,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是病人,这些体验都很正常。第二,别再依赖药物。心理状态的调节以及一些神经症的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不是完全不能用药。但那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措施。心病还需心药医。事实一再证明,随便用药往往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心病。第三,赶快走出家门去真正地干一份工作。整天一个人在家中,这本身就是不利于调节心态的生活环境,即使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呆出病来。

“您说的太好了,我已经感到在家里很难受了,正准备要去做点事情。”

“好,行动起来,这样能更好更快地摆脱病人的角色,能让自己的心病不治自愈,能让自己的生活再次充满生机和美丽。成熟的女士,其实本来就该生活在美丽之中啊!”

话筒里传来女士的轻松开心的笑声:“谢谢马老师,我不再扮演病人,我要去重新寻找自己美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