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 / 1)

又一个遭遇同性性骚扰的故事我今年32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我们老板是个40多岁的男人,个子不高,人很精明,也很有管理才能。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一个孩子十岁多的儿子。刚到这家公司的时候,老板给我突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他对男职员更是亲近,有时候拥抱在一起像好兄弟。来到公司之后,我们慢慢地熟悉了。我感到他对我也是一样地亲近,时常地拉拉手,拍拍肩,摸摸头。闲暇的时候就我们两个人了,还亲热地给我按摩。这时候,我对他一直是很有好感的,感到受到了特别的优待一样。

随着熟悉和交往的深入,他对我越来越亲密。在一些没人的场合,有时候他还常常对我说一些有关性的话题,做出一些亲近的举动。他说男人之间其实也很好,他说很喜欢我。听了他的话,我一半惬意一半尴尬,多少感到他有点不正常。随后的一个夏天,我们一起外出。晚上我们穿着短裤休息谈天,他居然亲近地抚摸我的大腿根部。这时我有了一点异样的感觉。就是这样,在他一步步地诱导下,我们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这时候我才明确意识到他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和我的最亲密接触差不多都是在出差的时候。一次,我们出差住在旅店里。晚上洗过澡,我们并排躺在一张**。随着我们谈话的内容进入到有关性的话题,他的双手开始在我的身上蠕动,抚摸了我的全身。在他的诱导下,我有了性冲动。还有一次也是出差在旅店里。晚上他爬上了我的床,和我亲近之后,握住我的阴茎,说要给我**,帮助我达到**。他说我**了不仅自己有快感,他也有快感。对此,我很反感,就控制自己。但是,我真的受不了他没完没了地折磨,心想干脆及早结束。于是我就借助性幻想,以便让自己早些**。

唉,如今想来,他对我两三年来的骚扰让我太痛苦了,我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有一种被强奸的感觉。总是这样怎么行?

这一天我和老板非常认真地谈话。我说,我非常佩服你,如果我是女人会作你的情人的,我也非常理解你的同性恋,我绝对没有偏见。但是,我自己绝对不可能,我们不能再这样。后来,我们再一次出差。他又安排两人住在一个房间,我拒绝了。他曾经对我表示,今后不会再那样了,让我相信他。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太明显的骚扰了。但是,还是有拍拍肩之类的情况。这让我很不舒服。我想彻底拒绝他,可让我难办在于他是我的老板,如果闹僵了,我怕……所以我很是为难。

这件事情对我的心灵影响很大,现在弄得我们夫妻关系都不正常了。原本我们的夫妻**是很好的,可是现在却不能正常地进行了。有时候几个月才有一次**,而且很勉强,不能很好地**。妻子对我意见很大。这件事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家庭生活,可是我至今不敢对妻子透露半个字。我肯定不是同性恋者,对男人没有性要求,但是,我感觉好像对女性也丧失了性功能一样,没有以前的性反应。我知道没有生理方面的问题,一定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是心理咨询中一位男子难言的心灵倾诉。面对他的困扰,我分析说:你的看法没错,由你谈到的情况看,肯定你没有生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同性恋者。你的夫妻**障碍,关键就是一个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哪里来?一般说,同性恋者的性行为往往在同性恋者之间相互进行,很少与非同性恋者发生性行为。老板为什么对你采取了性行为?是你的妥协迁就可能给他一种信息,让他认为你也是同性恋者,至少让他觉得你可以满足他的要求。其实,两三年的接触中,已经有很多信息提示你,老板是同性恋,他与你的亲热是一种同性恋行为。但是你不愿正视,采取了故作不觉的态度。直到最后才不得不拒绝,也并不彻底。所以如此的原因。你说的很明白:他是我的老板,我怕。就是说你为了某种利益,对老板的性骚扰采取了姑息迁就对策。准确地说,此事给你的感觉不是被人“强奸”,而是多少有点主动“卖身”。这,对男人来说,自然是不堪重负的压力了。可见,导致你现在性障碍的,不是性心理问题,而是社会心理压力。

就是这样,男人的性问题常常源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压力。背负如此压力,必然导致焦虑心态。在焦虑的心态下性能力难以得到正常的表现。于是,对自己的性能力开始担心。担心的结果是加重了焦虑,于是更难于正常地进行**。如此恶性循环,就是操作焦虑。妻子的抱怨使操作焦虑更为严重。

沟通至此,男子轻松了许多,领悟地说:那么,现在我该怎样挽救婚姻?

我的建议是:首先消除心理压力。

一个是通过认知调节减压。对自己前面的事情坦然接纳,无需过分自责,只是一个经历,过去就过去了。越是能够坦然接纳就越容易化解压力。再有,是彻底地断绝与老板的任何亲密接触。不用说一个老板,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能拿自己的人格做交易。作为男子汉挺直了腰来生活,是给自己减轻压力的重要办法。内心的压力化解了,夫妻**障碍的消除就有了心理前提。再有是对抗操作焦虑。采用性感集中训练,可使夫妻在**中很快消除操作焦虑。就此,我们做了具体的沟通。

不久后,我得到了男子的消息:不知究竟是因为换了新单位就职没有压力了,还是性感训练的作用,反正婚姻状况正在得到好转。

穿越成功迷途春种秋收,怎能心太急许多年轻人发来电子邮件,对我倾吐着他们心中的困惑。你看,这又是一个年轻朋友困惑的诉说:马老师,您好!我是一个迷茫的大一男生,对自己的未来特别的迷茫。刚入大学的时候,的确挺难适应的,不过还是适应过来了。曾经有过很多的烦恼,曾经彷徨过,也失望过。我不知道和谁说,好像没有一个知心人。也听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知道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有些人不想说出来,一直在心里,难于走过,有人喜欢交流,就容易得到化解。我现在依然感到迷茫,选择与您交流。希望您能帮我。

我现在担任班长。面对学业和工作,我有些不知所措。在做工作方面,我敢说认真负责的,问心无愧。但是,这个社会好像对我不太公平。我的付出如此的多,但得到的东西却很少。我感到自己太傻了,我为了工作,把我的学习都给落下了,特别是当评什么优秀学生之类的,都没有我的份,我实在是感到不公平。也许是我在做工作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但我问心无愧。我也想过,要坚持我的人生原则。但祸不单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好像老师和同学都不和我合作,我好是气愤。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是想不通,我的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收获?

一个大学生,还是一班之长,自然应该是一个有悟性的年轻人,我知道不需太多的啰唆,只需要关键处的点拨。思之再三,我以电子邮件这样回复:马老师很理解你的心态。耕耘必有收获,好人必有好报,千真万确,确信无疑。问题是,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是水到渠成的事。春种秋收,不能心太急。你想啊,早上播种,晚上就指望收获,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就是做买卖赚钱,也没有那么快,何况是做人?你说呢?再说,其实自己未必那么完美,别人也未必那么可气可恼。也许只是自己想收获太心急了,太心高了,而凭空生出了许多烦恼。不信,你换个眼光试试,看如何?

很快,这位年轻朋友再次发来电子邮件。他说:马老师,您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是的,我一个大学生连这么上个道理都不懂,真是惭愧呀!我会重新振作起来,我明白自己今后的生活方向,我明白了做人的根本。是您点醒了我。我万分的感谢您,我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自己。我已经走出了心灵的误区,不再迷茫,谢谢您了。

果然,这是一个悟性很好的大学生。为他的领悟和自救,而欣慰,而祝福。

人生,找到睡觉的地方再做梦敬爱的马老师:您好!我今天写这封信,不是为了心理咨询,是为了一方面表达我对贵刊的由衷喜爱与迷恋,一方面请马老师帮我一个忙。

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的英语专业。可是,我的兴趣不是英语,而是心理学。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找遍了材料上的招生学校,只看到北大有心理学专业。北大我肯定考不上,才来到现在的学校。学校为我们开设了不少辅修专业。谁不想为两年后的就业多加一份筹码呢!于是,我心中的梦让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学心理学。可我不知道从何学起。那次,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普通心理学》,一下子我投入了进去,真的,我已经很多年找不到那种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看书的感觉了。有时我想,如果能把这种感觉用到学习英语上,那可就太好了,毕竟那是我的专业呀!可是,我又真的不愿意放弃我的理想,我要做一个心理学家,一个精通英语与心理学的人。不管多么艰难,我都绝不会轻言放弃!

现在的我,就像一个站在岸边的女孩。她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方,对岸便是她的梦想,她的求知欲怂恿她想奔向那里,可是河水在流淌,她不会游泳,河里没有一只船,甚至没有一个木筏。多想马老师正好是那个好心的过路人,能指点指点那个小女孩,告诉她怎样才能达到彼岸,或者送给她一个救生圈,让他去圆自己的梦。我很想听听您的建议,给我推荐几本可读的书,以及有关心理学培训考试方面的信息。尽管我给有些报刊或专家写信求助,至今没有收到片言只语,我还是充满希望地给您写信求助了。盼望早日得到马老师的指点!

一个充满希望的女孩刘慧中慧中姑娘:你好!马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感情上说很高兴你对心理学的兴趣。马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凭努力自学,不是没有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可能;只要你去书店转转,就不难看到心理学方面的书;在有关心理学的报刊上,你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心理学培训的信息。但是,从理性上马老师想给你的建议不是这些。你虽然说不是为了心理咨询,但是马老师感到目前恰好你最需要的是自我的心理调适。因为,从来信看,你的问题正是一个面对生活如何抉择的心理策略问题呀!

面临抉择,在心理策略上你要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兴趣与谋职的关系。你现在想学习心理学,就动机说是很矛盾的,你一面是出于兴趣,一面又想为了谋职。出于兴趣的学习,是基本不用考虑什么功利性的学习目标的,可以凭兴趣所至而随心所欲,它满足的更多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为了谋职而进行的学习,首先是为了生存,是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的目标的,它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能够让兴趣和职业相一致,当然是最好不过的。社会生活中也确有兴趣与职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统一起来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兴趣和职业不是一回事。这是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所至,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我们先顾忌的应该是谋职而不是兴趣,你所以报考了英语专业正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说,难道不是应该首先学好更便于你以后谋职的英语,反而是出于兴趣的心理学吗?

二是业余与专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所学专业和业余爱好确有相互转化的现象,也不乏业余爱好取代了所学专业而有所成功的人。但是,就目前你的情况看,你学得英语专业,一学就是五年,五年啊,难道是可以随便放弃的吗?你不难理解,一本《普通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知识海洋中的一个水滴,绝非读了几本心理学的书就可以精通的。即使是以心理学为专业,在大学里的也要四五年的光景,如果业余学习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精力。至于你说的读起心理学的书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奇感的表现,新奇感的动力作用是很有限的。所谓“术业有专攻”,为什么轻率地弃长就短呢?马老师说精通心理学不容易,不是要把你吓回去,是要你一定守住自己的专业,学有余力,再顾忌业余,况且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发展的机会还很多。如果你丢了专业,也许就会丢失了自己。你说英语毕竟是你的专业,这是你在潜意识里也有丢了专业就会丢了自己的担忧。从这个角度说,不顾五年的专业英语而对业余的心理学“绝不轻言放弃”,不是一件很不合算的事情吗?

三是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生的春天,应该是个多梦的日子。年轻人,就该有自己的梦想。正因此,学会把握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选择好从梦想抵达现实的彼岸的道路,才更是年轻人不断求索的人生课题。梦,不是飘在空中而是躺在**做的。只有牢牢地扎根在现实的土地上的梦想,才有指望它化为你一生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如果梦想离开了现实,就会成为磨灭了你人生的空想。仔细想想,你即使找到了心理学培训的信息,大约要学完20门左右的课程才成,你难道可以不顾眼下与你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学业这个现实,而去花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只为了一个梦?做梦的时候,还是自己在心里先准备一个救生圈才好。不然,一旦你梦醒时分发现找不到了现实的自己,你又该向谁求助呢?不错,马老师开头说过,靠自学也有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可能。但重要的不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从这个角度说,更有利于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现实的土地的到底是英语,还是心理学?

你看,面对这些问题,是不是你需要进行很好的自我心理调适?以现实的眼光先学好专业以便谋到一个职业,而后再怀着梦想兴趣所至地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不是你应取的最佳心理策略?一句话,还是要先找到睡觉的地方再做梦。

慧中姑娘,面对你并非为了心理咨询的来信,马老师还是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你不认为讨厌吧?从来信看你是个内秀的姑娘,我想你已经多了几分理性,还是先成就一个现实的自己吧!马老师给你打个保票——等你毕业之后,有了现实的生活,到那时,如果你对心理学兴趣不减,马老师会帮你圆梦的。好吗?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考研”女孩,乱了心志一个女孩这样倾诉着自己心中的困惑:我是一个大三女孩,学医学专业。可现在整个的人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失去了支点。我总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许是父母对我的希望太大了,他们很希望我考上研究生。考研也是我努力的目标。可现实太残酷了,不知道是成绩影响了情绪,还是情绪影响了成绩,成绩总是不理想。父亲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觉得是很重的负担,真的,有时候,我觉得真的承担不起。医学专业的学费又特别高。每每看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就满心的愧疚,我也知道不应太看重成绩,可现实又逼得你不得不看重它。我真是矛盾极了,我已经真是尽力了,可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成绩,以至于自己头疼的厉害也不敢和父母说,真的不想让他们感到失望。

我被这紧张枯燥的学习给吓怕了,我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甚至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能换来成绩的些许提高。我感到乱了心志,怎么也走不出这个低谷。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恳求您帮助我走出低谷,求您了!

怎样帮助女孩走出心灵的低谷?我尝试着这样沟通:你好!大三女孩,未来的健康使者,马老师祝贺你!你也许说,这是礼节性的客套。不,马老师是真心的,真的是可喜可贺!你不信?就请往下看。

马老师仔细看了你的来信,终于看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那个无形的东西,就是你对自己太高的自我期望!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我们国度里,至今能走进大学校门的不过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你有幸走进大学,还不该祝贺吗?可你不去好好感受满意和成功,却非要拿考研究生来制造痛苦,这不是自我期望太高了吗?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至少是中游,是在许多人之上,面对超过许多人的成绩,没有满意和成功,只会愧疚,这不是自我期望太高了吗?如此下去,你怎样找到人生成功幸福?怎能走出自己编织的痛苦的深渊?痛苦的深渊中大脑还怎样为你好好工作?

所以,马老师最喜爱的一句话是,人应该学会有一颗平常心。拿出一颗平常心,接受现实的自我,你就会切身感到,生活原来给了你太多太多的恩赐:你有健康的身体,你有健全的头脑,你有幸福的生活,你有挂念你的亲人,你有属于你的大学。你肯定不难想象,你拥有的这些有多少人不能拥有?你知道身有残疾的人吗?你知道没钱上学的孩子吗?你知道没有一个亲人的孤儿吗?你知道大山里没有饭吃的人吗?你知道那些成绩不如你的现在的同学吗?你知道那些被关在大学校门外的曾经整天和你在一起过去的同学吗?你能说他们都没努力,没有奋斗吗?不,只能说你太幸运了!有如此的幸运和成功,难道不是可喜可贺吗?

先别感谢马老师,再听马老师自己的一个故事。

还是几年前,一家出版社约我写一部关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书。恰好赶上暑假,全书10万字,按计划暑假里完成初稿。那会儿马老师还没用电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写出10万字,这个总数目真是让人够犯憷的。可换个思路一算,每天不过两千字,每天以10小时计算,嘿,每小时才200字。如此层层分解之后,怪,虽然事实上工作量还是那么大,可心理压力却烟消云散了。这种把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小目标的方法,叫做目标分解法。它可以分散人对总目标的注意,而着眼于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提高活动的效率。由于只是心理上的分解,所以有心理学家把这称之为“心理除法”。

作为大学生,看重学习成绩没有错,想考研究生也没有错。问题在于,盲目关注这个总目标往往给人徒增压力,消磨信心。所以,采取心理除法策略,以一颗平常心,关注眼前的每一个具体目标,比如,上好一节课,做好一道习题,学好一个定理,这都是比较容易甚至是轻而易举的,如此看学习哪里还有什么可怕?每一点小小的成功都会给你一个支点。人生的成败,常常在于能否做好应该做的一件件小事。为什么为盲目考研而发愁犯憷乱了心志呢?

别怪父母的压力了,别和自己过不去了,以后是否考研,考研是否成功,管它呢,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只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做好眼前每一件应该做的平常事。如此,你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你的心灵就走出了低谷,就走向了阳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