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的历史不过短短数十年,但是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追求始终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或幻想或尝试,各种形式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探索在人类历史中从未间断过。
最初人类先民对人工智能的渴望是体现在诸多预言和神话传说之中的。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塑造了锻造之神赫菲斯托斯的形象(图1-1),希腊神话中出现过的很多著名的武器和工艺品,如宙斯的闪电长矛、波塞冬的三叉戟、太阳神赫里阿斯的太阳马车等都是他制造的。传说他制作了一组金质的女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帮助他完成高难度的铸造工作,甚至能开口说话。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的《变形记》中描述了一位雕刻家皮格马利翁,他爱上了自己所刻的雕像伽拉忒亚,爱神维纳斯为之感动,把生命赋予了雕像(图1-2)。这种将意识赋予无生命物质的故事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屡见不鲜。很多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传说她用黄泥仿照自己的形象捏制,并赋予它们生命,创造了人类社会。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孙悟空也是东胜神洲花果山上的灵石所化。
图1-1
图1-2
19世纪的幻想小说,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卡雷尔·恰佩克的《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等,也描述过人造人和会思考的机器之类的题材。这样的幻想故事从古到今层出不穷,时至今日,这类题材依然是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实现人工智能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不满足人工智能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开始尝试制造具有一定行动能力的自动机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留下世人所熟知的《蒙娜丽莎》等画作,人们在他的手稿中,还发现了靠风能和水力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的设计草图,后人甚至根据草图,复原了这个能够做出一些简单动作的“机器武士”(图1-3)。
图1-3
16~18世纪,能工巧匠就已经能制造出形式各异的自动机械装置,其中有一些颇为精美有趣。1738年法国纺织技师雅克·沃康松在巴黎科学学会中展示他的几件作品,其中有一只“机械鸭”,不但可以行走、转向,甚至还能消化排泄。1773年瑞士钟表工匠皮埃尔·雅克-德罗和亨利-路易斯·雅克-德罗父子制造了一个人形装置,能够模仿人类写字、画画、弹风琴等行为。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机关人偶盛行,这可以看作是日本机器人技术的起点。当时的著名发明家细川半藏编著的《机巧图汇》中,详细记载了“奉茶童子”的设计说明,这是日本机关人偶的代表作品之一(图1-4)。主人将茶放置于人偶手上,人偶会自动移动到客人那里,客人喝完茶把杯子交还给人偶后,它又会返回原来的位置。江户时代还有一个天才的机械师叫作田中久重,他20多岁就制作出“拉弓童子”。这种人偶被视为江户时代人偶的巅峰之作,它能够准确地完成取箭、搭弓、拉弦和射箭一整套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著名的东芝株式会社的前身就是田中久重于1875年创立的田中制造所。
图1-4
在中国古代,早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出现过机械人和人造人的形象。据《列子·汤问》记载,西周技师偃师制造了能歌善舞的人偶。周穆王最初还以为这些人偶是偃师的随行人员,拆解后才发现是由皮革、木头和胶漆制成的(图1-5)。
图1-5
《三国志·魏书》记载,魏国工匠马钧制造了一种指南车,车上小人的手指方向始终保持南向。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是这样描述的:“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图1-6)
图1-6
当然,无论是在古代的西方世界还是在古代的中国,上面提到的这些文献记载的发明创造,虽然可以被纳入广义的人工智能范畴,但它们多数是以木材、金属等为原材料,以弹拨力或水力驱动的机械装置,程式非常简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行动能力,但与现代意义的人工智能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它们在心智上仍然与人类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