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用生活教育来概括。那么,生活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呢?
陶行知在为生活教育运动十二周年所写的《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中指出:在这十二年里他做了三件还没有做完的事,一是反洋化教育,二是反传统教育,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他认为,“反洋化教育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而是反对盲目的“仪型他国”;“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而是反对一味地“沿袭陈法”[2]。他站在民族、民主的立场上,所要创造的是符合民族和人民需要的独创的民族民主教育体系。而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方针就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方针”[3]。这个方针是同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党化教育针锋相对的。
生活教育思想贯穿着教育与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基本精神。他说:“在我们看来,现在的民族解放斗争是革命的行动,我们以一个民众学术团体,对于团结抗战建国,是用了全副精神参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4]要使生活教育运动紧密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为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大众的政治而斗争。他认为,“在本质方面看,文化工作是反映着人类经济政治的思想。”“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最初连语言文字都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5]因此,文化教育不能只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应该从少数人手里解放出来,归还于文化的创造者。但是,如何实现呢?他写道:“我承认大众文化的普及要等到整个政治变成大众的政治。”同时,他还反对“为文化而文化”的思想,强调文化教育要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脱离了政治经济便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6]
“爱满天下”是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它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最不幸的中华民族;因为它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它爱农人只从农人出发,从最多数不幸的人出发,它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十分清楚,“爱满天下”,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泛爱主义,而是有着爱儿童、爱青年、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的具体内容,晓庄学校的师生关系就是充满着爱的教育精神。
知识分子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向人民大众学习,这一颇有价值的主张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陶行知说:“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7]他要求知识分子“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美德”[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必须深入群众,跳到大众的队伍与大众共患难同休戚,“努力发现老百姓的问题、困苦,和他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9]这些思想是永远充满活力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烈反对传统的“老八股”教育,他在《糊涂先生》中写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0]他认为这种“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11],只能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同时,他也反对“洋八股”教育,认为“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12]。他在《拉车的教员》的诗歌中说:“分明是教员,爱做拉车夫。拉来一车洋八股,谁愿受骗谁呜呼。”[13]毛泽东同志指出,“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14]但“这个工作,五四运动时期还不过是一个开端,要使全国人民完全脱离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统治,还须费很大的气力,还是今后革命改造路上的一个大工程。”[15]陶行知反对“老八股”、“洋八股”,便算是继续积极地参加了这一革命改造的大工程。陶行知反对国民党的“汉奸教育、奴化教育、亡国教育”,指出在国民党统治下“说真话做真事的人是会打破饭碗,关进集中营,甚至于失掉生命”[16],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陶行知主张,不论性别、年龄、财产及民族都应一律受平等的教育。这种民主教育原则是有重大意义的。陶行知指出:“男女也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无论老少,也都应受教育”,“无论贫富,也应该有均等受教育的机会”。他批判“过去把少数民族取名为边民,不承认他们为民族”,“强迫他们学汉文”等大汉族主义现象,主张应使少数民族“学习他们自己的文字,让他们自己办学校训练各民族的人才来教育他们自己的人民。”[17]这些都是有见识的正确的主张。陶行知很注重科学教育,他在1931年发起的“科学下嫁”运动,就是要求把科学知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在他主办的育才学校里,帮助创造科学的新中国。“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存。”[18]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他还聘请著名学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实行科学教育。对于集体教育问题,陶行知提出了系统的观点。他认为:“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19]这种集体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唯有集体的前进才能帮助我们一世到老的前进。”[20]陶行知既重视集体,又要求发展儿童的个性,他说:“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21]在育才学校里就是这样,即除进行普通教育外,还进行分组教育,谋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可见,陶行知关于集体必须不断前进及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作用,在集体中发展个性的观点都是极其宝贵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关于纪律教育,陶行知首先肯定纪律的必要性。“民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但这种纪律“与专制纪律不同,专制纪律是盲从。”他认为:“民主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不但要服从纪律,还要人懂得为什么。”[22]这种自觉的纪律教育的思想,是很值得重视的。
陶行知对教师提出很多要求,非常重视师资训练。他要求教师要有高贵的品质,要做人民的朋友,富有创造精神。他特别强调到落后的边疆地区去,做边疆教育的先锋。
总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1] 原载《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2]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3]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70页。
[4]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282页。
[5]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210页。
[6]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7] 陶行知:《行知诗歌集》,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404页。
[8]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52页。
[9]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52页。
[10]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81—82页。
[11]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171页。
[12]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3页。
[13]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119页。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2页。
[1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4页。
[16]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55页。
[17]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61-162页。
[18] 陶行知:《育才学校》,第69页。
[19]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244页。
[20]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烟台,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244页。
[21] 陶行知:《平等与自由》,第164页。
[22]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