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安徽人,没有在省内任过职,但热心桑梓教育,对安徽教育事业影响很大。这里略举数事:
一、平民教育
一九二三年八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陶先生被推为安徽董事之一。会后亲赴南京,推动旅宁同乡会“决定把南京歙县试馆每月收入拨作提倡歙县平民教育之用,又去上海约集旅沪同乡会商榷平民教育进行方法”。“公决赠送旅沪不识字同乡平民千字课本,使一年内无人不识字,并划一部分收入为推广徽宁两属平民教育之用”。“现在从县而府而省,均已稍有头绪,以后可以为全国效力了”。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陶先生给歙县知事汪镜人信,为数十万歙民请命。劝勉这位县知事“做一天官就得干一天事”,推行平民教育。二月八日给新上任的教育厅长卢绍刘信,为全省三千万人民请命,希望他“做一位平民教育厅长”,并提供十条具体建议。
陶先生不限于动员上层人士开展平民教育工作,他最注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自己动手做试验,如对江裕轮船茶房、菱湖公园园丁、省署及教育厅夫役、监狱犯人以及工人、学徒,亲自教他们,并运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吸取、推广经验,改进方法。他总结经验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平民教育,有一分力量做一分事,就有一分效果;社会对于平民教育只要他们了解,没有不万众一心的;门不敲不开,最后胜利,都是奋斗得来的。”
他常和徽州四女师的校长、教师、学生通信,鼓励他们在学校附近推行平民教育,改造社会,为人民服务。
推行平民教育工作,会碰到各种困难。当吴立邦小朋友教老太太们识字遇到困难时,陶先生立即写了充满热情的信,鼓励这位小朋友要用钢头碰铁钉,并现身说法:“我在这几个月中,也碰了四五个钉子”。解决的办法:“硬起钢做的头皮来碰铁钉,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烧化钉子”。当陶先生赴安庆时,个别“小人”放出谣言,说陶某此来有政治目的,说他是“过激党”,暗示要停止平民教育活动。小人,即当时兵权在手的督军马联甲(少甫)。陶先生当仁不让,硬着头皮去干,做文章,指名道姓,批评这位督军不懂什么是平民教育,终于把省会平民教育运动发动起来了。
二、安徽公学
在南京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同时,并和旅宁安徽同乡会、同学会筹办安徽公学,成立校董会,公推陶行知为校长,姚文采为副校长,修缮会馆为校舍,以会馆在宁房地产收入充经费。选聘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毕业的皖籍高材生为教师,招收安徽失学青年入学,试行“三三制”新学制。一九二三年秋季开学,陶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除报告筹备经过外,着重讲明办学方针,指出三点:(一)勤俭办学,用钱必当。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反对敷衍塞责;当用的钱必用,图书、仪器、标本、模型、操场等设备,必须具备的尽力添置。(二)共事共学,民主建校。师生同生活,共甘苦,养成纯朴校风。注重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做到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三)后生可畏,师道可敬。好的学生在学习和修养上,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在此。我们愿意学生能跑在我们前头,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不能懈怠,不可放松,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可敬在此。最后勉励师生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研究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改造社会;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处世应变。
这所公学办了二十多年,多次遇到经费极端困难,陶先生都设法开源,支持渡过难关,为安徽培养了大批人材。名为安徽公学,办在南京,但是对安徽、对全中国中等教育都有影响。
三、师范教育
一九二六年,陶先生提倡乡村教育,筹办晓庄师范,即以安徽公学为基地,从事筹备。姚文采先生协助陶先生做了许多事务工作,如为建筑校舍等出力。晓庄建校后,姚先生又担任生物学课程。晓庄第一届学生十三人中,安徽籍学生就有三名:操震球是最早报名投考晓庄师范的,他放弃清华学堂二年级学籍,自愿“回到人间”,下乡与农民为伍,并教育农民的子弟。程本海是陶先生的朋友,自愿放弃中华书局编辑工作优厚的待遇,要做陶先生的学生。桐城李光炯保送李相维报考。以后历届安徽籍同学,如方与严以父、子、女三人同学,一时传为美谈。方曾在安徽的小学、中学、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过近二十年,是陶先生的朋友,又来做学生。随后马侣贤、汪达之、曹建培、张劲夫等进晓庄,安徽籍学生就更多了。
安徽教育厅捐助一笔款,盖了一座安徽馆(又名黄山村),还设了五名助学金额,由学校考核,奖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安徽籍学生。
后来,操震球、程今吾在池州师范工作多年,李光炯主持桐城孟侠乡师及黄麓乡师,广德县师等校也都有晓庄的安徽籍同学工作,他们还引荐外省的同学一起工作。陶先生办学的影响,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涡阳县教育局长(国民党县党部主任常委)武际昌于一九三○年七月赴安庆参加全省教育局长会议,专程到晓庄请安徽人去筹办县师。他找到晓庄一位安徽籍同学,彼此素不相识,他也不认识陶先生,当说明来意后,这位同学说:“晓庄已被封,陶先生被通缉,外面风吹草动……”不等说完,这位局长就接着说:“这,我知道,晓庄被封,要多办晓庄式的学校,陶先生被通缉,他的思想和办学精神是封不了的。”局长就请了这位同学一同回去筹备成立县师。开学后又派这位同学去上海采办图书、风琴,再请几位教员充实小学。到了寒假又请去数人筹办县中,总计有十人之多,其中有徐明清、李友梅(二人是地下党员)和戴自俺、孙铭勋、马侣贤、台和中、郑先文、朱泽甫等。其时有一位师范同事是太和县人,回太和工作,邀晓庄来的戴、朱两位同学去太和。好不容易说服了这位局长兼校长才同意二人前去,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比局长还难说服。
四、普及教育
一九三四年底,陶先生应教育局长杨廉的约请,去安庆讲演小先生普及教育问题,题为《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演讲厅借吴越街大戏院。因听讲的人太多,像放映电影一样,一场接一场。天下雨,排在外面的人不肯散去。演讲的人眉飞色舞,越讲越有劲,听讲的人喜笑颜开,跃跃欲试。小先生普及教育运动动员起来了。一九三五年初,教育厅又请陶先生介绍人员任担辅导。当时以师范学区为单位,每一学区设一辅导员并配备留声机(唱片多为进步、救亡歌曲)、图书(多为进步图书刊物)、挂图(《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图》)等各一套,流动供师生阅览。另有一架电影放映机及发电机,先在省会及桐城、怀宁两县放映后,轮流至各学区放映,影片有《一·二八战地写真》、《民族痛史》、《抵抗》等。辅导员及技师约八、九人。从上海出发前,陶先生特为他们办了辅导学习班,进行专门训练。
五、新安小学与新安旅行团
一九二九年春,旅淮同乡会××以同乡会代表名义到晓庄请陶先生派人去办学校。陶先生看出他动机不纯(该人妄图凭藉陶先生的影响暗中把持会产收入),便因势利导,阐明办学是好事。征求三位同学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组成一支远征队,开赴苏北淮安。后来弄假成真,××把持不到会产,便又从旁破坏,还向伪法院“告状”。陶先生指示办学方针:要依靠群众,依靠同学,依靠同乡会大多数,并去信县政府、法院,说明事实真相,揭露××的破坏行为。当时,会产收入不够学校开支,经费万分困难,常有断炊之苦。一次,两个办学的人拿了两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典当不到两块钱,他们宁可饿肚子,也将这两块钱带回来办学。从晓庄来的李、吴、蓝三人,也都节衣缩食支持“新小”经费。在晓庄被封时,陶先生被通缉,汪达之同志临危受命,接受陶先生委派,勇于去“新小”打开艰难局面。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学校办得蒸蒸日上,生气勃勃。
在陶先生支持下,组织新安旅行团,汪达之同志担任顾问。长征五万里,跑遍了半个中国,远至内蒙古百灵庙,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回汉、蒙汉民族大团结。协助各地儿童广泛组织救国活动,做小先生教人。他们靠演戏、舞蹈、唱歌、卖进步书刊、放映电影(电影机、放映机、影片等是陶先生用陶母保寿险的一笔钱,在陶母逝世后购置捐给新安旅行团)开展宣传,维持生活。他们在汉口、长沙、广西做了许久难民与伤兵教育工作,以及为农民、儿童服务工作。
皖南事变后,“新旅”分批撤退到了苏北,在苏北党政领导下,恢复新安小学(当时淮安为日伪占领,在涟水县乡下复校)。老的“新旅”团员成长起来了,只留纪宇、李楠等几人在“新小”工作,多数团员都由党分配参加解放区党政军民学工作,从事解放区的建设。
新安小学办在江苏淮安,而新安旅行团却跑了五万里路,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中外闻名,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朵奇花。
[1] 选自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一生》,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