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背景看陶行知[1](1 / 1)

十多年来我积累并研究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资料,撰写关于他的传记文学《陶行知环行世界录》,并与另一作者合撰了《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我认为,不能孤立地写陶行知的思想与行为,必须把他的活动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才显出高度与厚度。下面谈谈这样进行研究所获得的几点认识。

第一,把陶行知摆在半个世纪前的历史中去认识他,即可见:是风云激**的历史孕育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而他又始终站在领导时代新潮流的行列去推动着时代的前进。

他出生于清末,经历并且亲身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活动,参加了五四运动、救亡运动、抗战救国活动及反蒋介石政权独裁统治、争取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影响了他,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教育了他:他是中国历史产生的众多的优秀人物之一。因此,学习陶行知,也是学习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也只有这样去认识陶行知,才不会把他描述成为天生的革命者。另一方面,只有把他摆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认识他,才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它不同的内涵。比如,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他热烈拥护孙中山的主张,他站在教育岗位上,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国民的共和意识,指出教育是共和国的长城。从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看,不能不承认他是革命的吧?拿他与中国当代一些也曾对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教育家相比,他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不停步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比如,孙中山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于在中国的反对封建的传统教育,建立新学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在建立大学教育等方面,有过卓越的贡献,但毕竟,他没有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范畴再向前跨进一步。平民教育,在中国的最早提倡者是蔡元培,最早在浙江搞试验的是晏阳初;但却是由陶行知推广到全国21个省的。因为他早在1926年就觉悟到平民的大多数是农民,而到乡村办学。在蒋介石叛变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行清除共产党,镇压工农大众之后的1927年,陶行知在乡村教育时期所作的锄头舞歌就号召:“锄头锄头要奋斗。”1933年,在上海这个工业大城市进行大众教育时又加上一段歌词说:“光杆锄头(农民)不中用,联合机器(工人)来革命。”他进行工农大众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们:觉悟、联合、解放。从救亡运动到抗日战争,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教育岗位上,在政治活动中,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他一生都为促进旧的死亡,为新的催生而奋斗,也正因为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综观中国革命每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在教育领域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即生活教育学说,并创办了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许多教育改革试验:如乡村教育改革的晓庄师范;普及工农大众教育的工学团运动;人才教育的试验育才学校等等。他是一个宏观的教育改革家,不要把他的每一个时期的主张,每一项教育活动,每—篇文章孤立起来看。如果这样看就容易产生肯定1935年以后10年的陶行知,而否定1917年到1935年的二十多年的陶行知。这也是以往一些教育史书把陶行知划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错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就可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称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第二,把陶行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善于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教育家。

有些人对于他是最善于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说这方面注意不够。其实,青少年时代,他就是一个好学多思的人。从在家乡求学到金陵大学阶段,他读了中国的许多经书,包括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读了孙中山、林肯的许多著作;他这位文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共和精义》,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喧嚣声中,这篇战斗性甚强的文章起到了捍卫了民主共和的作用。1914年,他赴美国留学,他接受代表西方资产阶级新教育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中,看到了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他的一生,更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涉猎的门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从他的著作中亦可以看到他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的学说精华,包括孔子、孟子、孙中山、杜威等等,当然,更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学说。对于他继承前人学说方面,研究不足,肯定不够,不足以说明陶行知学说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更需要看到,他对前人的学说,不是囫囵吞枣的全盘继承,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加以批判地吸收,刻意创新、发展。如果他是全盘接受美国的杜威学说,他只不过是杜威在中国的门徒,不成其为胡乔木代表中央政治局讲话中肯定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如果在哲学思想上,他全盘继承王阳明学说,中国只有陶知行(过去的名字)而没有陶行知。其实,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践中,他逐渐发现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他成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他的教育学说,在教育为谁服务、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上与资产阶级教育学说有本质的区别。他主张教育为工农大众,要培养追求真理的真人,教育方法是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如果看不到他既善于批判继承又善于发展创新,就可能在认识上产生这样的错误:即承认他人格的伟大,而不承认他的学说是属无产阶级教育学的范畴的,从而否定了胡乔木同志评价他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第三,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背景去看陶行知,就可以发现陶行知是属于全世界的。

陶行知的人格与学说的光辉,超越国界。印度甘地、母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大学都曾邀请他讲学。从学术范畴来说,他是属于世界的。但是,在史料的研室中,我更瞩目于他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从1936—1938年,陶行知受救国会之托,大部分费用自筹,访问了26个国家(地区),环球十万八千英里(自称是当代孙悟空翻了两个筋斗),历时两年多。这一段历史,主要活动是出席世界反侵略大会,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同时向世界各国各阶层人民特别是美、加、法及华侨作演讲,讲日本、意大利、德国的侵略政策,动员各国各阶层人士从经济上制裁日本,不要纵容侵略。这一段历史,实质上是他以世界作讲坛,对各国人民进行“世界一家”的教育,号召人们觉醒、联合、斗争,反法西斯侵略。这两年多的环球宣传,是政治活动,从大教育观看,也是教育活动。特别要指出的是:

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他抓住了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所以他努力推进对日本军国主义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切断给野兽的输血管。他组织华侨进行社会调查,掌握了美、英等国向日本输出战略物资的科学数据,美供日战略物资占日入口总数54%,日本侵略者每杀100个中国人,有54人是用美国提供的废钢铁做成的炸弹炸死的。他向美、英上下朝野人士呼吁,致使美国会议员在数十万人集会上援引这些数据,提出“不参予侵略”的口号;他说服了英联邦中的爱尔兰的公众领袖,使他们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与英格兰人民一起站在对日禁运斗争的行列,他还在世界和平大会组织的支持中国抗战,实施对日经济制裁的大会上提出一系列斗争的策略。这光辉的一页,实应载入史册。从中国外交史看,无论官方派遣的使节或民间人士的交往,谁能如他活动范围之广?历时之长?他交往、宣传的对象,上达总统、公众领袖、社会名流,下达普通的工人、农人、妇女、青年、儿童,谁又能如此之深入?中国外交史上,实在应该有陶行知的一页。

陶行知在26国行中,组织了欧洲首次华人盛会,是华侨抗日救国统一阵线的推进者与组织者之一,中国华侨史上也应有他光辉的一页!

陶行知具有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眼光与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幽默。这是他独特的风格。放眼历史,在伟大的政治家中,兼有这四种素质的,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当不乏人,但在中外教育家中,这四种素质兼而得之者,又能有几人?他的独特风格,也是构成陶行知伟大的形象的因素。中国出现了像陶行知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教育界应感到自豪,我们没有理由不认识他,不学习他。陶行知留下了560万字的著作,有40多种研究介绍他的著作出版。这些观点供大家阅读他的著作及研究文章时参考。

[1] 选自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编:《一代宗师——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