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谨献给全国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
晓庄学校以万物为导师,宇宙为教室,生活为课程。她的主张、设施及日常的活动,均与普通的学校有很显著的差别。她破除了生活与课程的界限!她消灭了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她铲平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她认定课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程。教育应当以生活为中心。她认定教师不是全知全能,就不必全是教人而不向人学;学生有一技之长,一得之知的,亦可以教同学并教当日教他的教师。她认定学校是社会的,学校的经费与设备就是社会的财产;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就是社会的男女。学校是社会所有,为社会而办,应该贡献全社会。她看见目前的学校有:(一)着重书本的知识之传授;(二)要使被教育者不劳而获;(三)要使被教育者做人上人。诸多恶劣的现象,深致不满!她看见目前的乡村学校教人离开乡村向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教人分利不生利,教农人的子弟变成书呆子;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教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尤其痛心!她认清楚这样的教育,不能普及;便普及了,亦非国家之幸,民众之福。目前的教育实在是中毒很深很重的。他们中了古代皇帝的毒!他们中了孔孟遗说的毒!他们中了宋明腐儒的毒!他们中了升官发财、光祖荣宗的卑陋思想的毒!他们是非根本推翻,根本改变不可的。晓庄学校就在这种时机,应着这样的需要产生的。她的口号是“打破死的教育,创造活的教育”;“打破假的教育,创造真的教育。”她的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她的志趣是要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的农人服务,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她的妊育至少已经是四年五年以前的事了。但她诞生之期是民国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她产生到现在,还不过是一岁零两个多月。她是在成长,是在革新,也可以说是在进步的。她在过去一年多的时光之中,遇见不少的波折,经过不少的失败,并受着许多的苦痛与艰难。但她并不灰心,消极。她是“即行即知”!她是“屡败屡战”!她的性质是试验的,过去她是试验,将来她还是继续永远要试验的。不过她对于目前的教育已经树起革命的旗帜,并下了挑战的决心。如果她的试验能成了功,中国的乡村教育应该换了一条新的途径吧!中国的普通教育也应该转了一个新的方向吧!
来晓庄参观的人,看不见教室,看不见上课,就以为这不是学校。“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原是她自己素有的态度。也有人以为这是理想的学校,或是模范的学校,其实她自己也不愿受这样的称誉。她只是个探求理想的学校。她觉得过去的教育已经是山穷水尽,我们务须及早回头,另找生路,但生路在哪里,她是不知道的。她觉得过去的教育充满了乌烟瘴气,我们务须转个方向,去觅光明;但她觅着光明没有,也是很难讲的,她现今还是在“摸黑路”。说她是模范学校她更不敢当,也不愿当。她觉得世界上没有“模范”这东西;所谓模范人物,模范学校,模范工厂,模范家庭,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障碍。世界是进化的,后人胜于前人,昔日之所谓模范的,已成今日进步的障碍。今日之所谓模范的,亦必成他日进步的障碍。她不愿以古人为模范,亦不愿后人以她为模范。她愿进步,并愿后来的人更是进步。她要创造,并要后来的人,更能创造。总之,她的现在是这样的;她是在试验,是在生长,是在革新,是在天天变化。她的将来会怎样呢?我们不能预先知道,也许是会继续试验,继续生长,继续革新,继续有变化。因为她有所信,她有所望,她并有所爱!
她很幼稚。她已经引起许多人士的注意。尤其是关心中国乡村教育的同志,都非常关心她。新近来到晓庄参观的极多。有团体的,有个人的,有匆匆走看一匝就去的,亦有来校住宿三五星期作长期参观的,大家来到晓庄,总有些问题问我们。那团体来的,往往要我们作系统的报告。曾经有好几次,一天之中来了三个或四个团体来参观,他们来又不同在一时,我就接连向他们作差不多同样的报告竟至三次之多。因为我谈话的对象都是行将毕业的师范生,即行将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我并不觉得疲倦;但以应对来宾时间过久的缘故,不免把其余事情耽误了。而且临时的谈话与报告,总不免缺而不全,散漫而无甚系统。这便是对不起教育界同志远道来校参观的雅意!《晓庄一岁》就是应着这种急切的需要而编的。如果有了这本小册子以后,大家对于晓庄学校得到更深一层的了解而惠以严整的批判与指导,那更是我们所盼望的。
作者编著这本小册,在思想上受陶知行、赵叔愚两位先生指导不少,深为庆幸。可惜这本小册编成以后,匆促付印,未能得两位先生的详细指正,很是歉然。书中取材或来自陶知行先生的教育论文(散见《乡教丛讯》或《中国教育改造》),或录自在校同学操震球、李楚材、葛尚德诸君的日记,谨在此致谢。书成以后得何伯宏先生、邵定安先生、一尘先生、曹佶君等细心校阅,指正错误不少,更是感激。书中谬误,遗漏之处,当然该由作者自己负责,而盼望读者与以教正的。
杨效春 十七年五月廿日
1.晓庄学校是什么?
晓庄学校是新近创设的一个学校,因为她办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地方,所以名为晓庄学校。
2.晓庄学校和试验乡村师范有什么关系?
晓庄学校原来名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因为这里面除了试验乡村师范的两院——小学师范院与幼稚师范院——外,尚有晓庄中心小学、晓庄中心幼稚园、晓庄民众夜校、晓庄医院、晓庄联村救火会等,将来也许添办晓庄中学、晓庄大学,所以觉着试验乡村师范的名称,并不足以概括全体,就将她改为晓庄学校了。
3.现在试验乡村师范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她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爱的导师,这里请注意几点:(一)本校现在所欲培养者是乡村学校、乡村社会的导师,并不是专门农业人才。(二)本校盼望此间同志出校以后,不仅能够教导儿童,创立良好的乡村学校,而且能够领导民众,建设幸福的、公道的、并进步的乡村社会。他们是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的,亦是乡村儿童和人民所爱的。敬故生信仰,爱故易于互相接近。
4.小学校师范院与幼稚师范院,有什么不同?
小学师范院目的在培养乡村小学教育的人才;幼稚师范院目的在培养乡村幼稚教育的人才。这两院的总目标,虽同为“培养乡村儿童和人民所敬爱的导师”,但他俩的分目标是有些不同的,分目标在小学师范为培养:(1)农人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在幼稚师范院为培养:(1)看护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儿童的伴侣;(5)乡村妇女运动的领袖。
5.中心小学是什么?
我们盼望我们的小学,一面能做改造附近乡村社会的中心,一面又做试验乡村师范实施各项教学做的中心,所以名为中心小学,而不名为附属小学。
6.中心小学和师范的关系怎样?
中心小学是师范的主脑,并不是师范的附属品。寻常办理师范教育的人往往以师范为主脑,而视小学为附庸,他们所以设立小学只不过为师范生的实习便利而已。我们觉得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应当根本改变。我们是为着培养小学的师资才办师范,并不是为着师范生实习便利的缘故,才办小学。所以我们在办学的程序上是先有中心小学而后有师范,并不是先有师范而后有中心小学。而且寻常师范可以离开小学而独立,没有小学而师范可以依然存在的。晓庄师范不能离开中心小学而独立;没有中心小学便没有晓庄师范。
7.晓庄学校现有中心小学几所?
共有八所。两所是特约的,就是尧化门小学和燕子矶小学。其他六所都是我们自己创办的。一是晓庄中心小学,去年二月间成立(她的成立就在晓庄师范开学之先,晓庄师范是去年三月十五日开学)。二是吉祥庵中心小学,三是万寿庵中心小学,四是三元庵中心小学,五是和平门中心小学,六是黑墨营中心小学。他们都是今年三月间创办的。这八所小学,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有在市集的乡镇,如燕子矶小学;有在集合的农村如尧化门小学;有在散漫的村落,如晓庄小学、吉祥庵小学等,他们内部的编制也是不同的。有复式的如尧化门小学、万寿庵小学;有单级的如晓庄、三元庵、和平门、黑墨营、吉祥庵诸小学。亦有渐趋单式的如燕子矶小学。
8.现有幼稚园几所?
四所。内有三所是自行创办的,就是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及万寿庵幼稚班,其他一所是特约的,即鼓楼幼稚园。
9.特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稚园是怎样的?
这请参看本校特约中心学校办法,就可知道。兹录本校特约中心学校办法如下: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特约中心学校办法
(一)本校为实行教学做合一起见,除自设中心学校外,得选择旨趣相同之优良学校,为本校特约中心学校。
(二)特约中心学校以地名名校,例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特约某某中心小学,或中心幼稚园。
(三)凡学校具有下列资格,经本校考察核准后,皆得为本校特约中心学校。
(甲)实行教学做合一。
(乙)教师有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丙)校址设在乡村或小镇。
(丁)经费节省,效力充实。
(四)本校对于中心学校履行下列之义务:
(甲)中心学校校长研究费每月补助四元至拾元。
(乙)中心学校教师研究费每月每人四元,以有指导能力者为限。
(丙)中心学校所需图书仪器及其他工具,得视各校需要由本校依据财力酌量购置借与各该校使用。
(丁)中心学校需要学术或其他方面之补助时,本校视能力酌量补助。
(五)特约中心学校对于本校履行下列之义务:
(甲)指导本校师范生或艺友在各该校实行教学做,每次人数视各该校容量而定。
(乙)联合研究乡村学校问题每月开会一次。
(丙)每学期之终向本校书面报告一次。
(六)本校与每一中心学校应立合同,双方各执一纸,共同遵守。
(七)订约每期一学年,续约与否于满期一月前商决。
10.中心学校为试验乡村师范实施各项教学的中心,此中办法是怎样的?
简单地说,就是中心学校的教学做怎样进行,试验乡村师范的教学做就怎样进行。比方,樱花开时,中心学校的教学做要以樱花做个中心。樱花的故事,樱花的歌曲,樱花的自然研究,樱桃的栽培方法,樱花仙子的表演游戏等等材料,小学教师可以向商务、中华、世界或其他书局所出版的种种儿童读物里去找;但有找不出来的,也有找得而不甚适用的,我们就得自己去编制。这编制的责任就得由留在师范部的指导员和学生负担了。我们比在小学实习的同志,为前线的战士;在师范部研究的同志为后方的防军。战士是冲锋陷阵,直接与敌人应战。后防的人则供给子弹运输粮食,接济前线的种种需要。前后联络,内外呼应,则前方应敌的战士,实力充足;后方做研究接济工作的人,也不致茫然无标的。小学的课程有语言文字、公民训练、算术、自然研究、农艺,及音乐、图画、游戏等目,师范部师友也就各就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接着小学所有的各种项目选取一种或两种,分任研究工作了。此外,我们要师范部的每个指导员指导一个同学,单身匹马,去办理一所单级小学。吉祥庵、万寿庵、三元巷、和平门、黑墨营这五所小学都是这样创办出来的。我们还要每星期开一次小学活动设计会。会期在星期日的下午,这时候,各小学放学了(我们的各中心小学都只星期日的下午放假半天)。开会的时候,师范部的全体师友与各中心小学的全体教师(特约中心学校除外)都是参加的。除讨论各中心小学所提出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外,还请有专家讲演;所讲演的材料常常与所讨论的问题互相联贯。这个会的意义很重大,前方实习的人,有困难问题得所解决;而后方研究的人,也从此可以明了各中心小学的实际情形。我们还想把这个会的范围扩大,请附近所有的乡村小学教师都来参加哩!
11.你们的教育方法怎样?
我们的教育方法,不是教授法,亦不是教学法。只是生活法。教育是生活。怎样生活,就怎样教育。
12.什么是生活法?
生活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13.“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施怎样?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寻常学校总以为教师是教的,学生是学的,而校工及事务员是做的。学生入校就是入学,就是来学的。学生总是不教亦总是不做,他们是要待将来才去教去做的,教师教的是书本,学生学的也是书本,他们以为书本之中自有真知识在。姑无论书中所记述所推论的,是否为真知识;即便是真知识,而学者无实际的经验仍不足以了解文字所代表的事实的意义。以书本为知识,以读书为教育,因此学校成为传递伪知识,制造书呆子的场所,而教育成为摧残儿童,贻害社会的事业。我们以为这样的教育,不能普及;便普及了,亦非国家之幸,民众之福。这就是教学做分离的教育所必至的恶劣的结果。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比方,种田是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是在水里游的,便须在水里教;烹饪是在厨房做的,便须在厨房教。总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亦不成为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教学做在文字上是有三个名称,实际上只是一个活动。同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方,我在扫地是做;我因扫地而得知如何扫法,才可使灰尘不致飞扬,才可使地板更为清洁;并得知扫地是一件劳苦的事,我每天扫一刻钟的地已觉劳苦,平常的校工要每天扫三点钟,四点钟的地必是更为劳苦。从此,我对于校工,不肯骄慢。因扫地而增进我整理清洁的能力,改变我处世待人的态度,这便是学。因为我扫地,我的同事同学也格外乐于扫地;我扫得干净,我的同事同学要和我比赛更求干净,这就是教了。扫地是做,因扫地而增长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态度是学;因扫地而使人发生影响,改变其行为,就是教:其实为做,为学,为教,只是一个活动而已。
而且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教师可以教学生,学生亦可以教教师。教师不必全知全能,即不必全是教人而不向人学。学生有一得之知一技之长的,在那所知所长的事物上,他就可以教人。我们知道,六十岁的老翁,可以向三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大学的教授也可以向乡间的农人学许多关于农事的知识与技能。会的教人,不会的向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为什么学校之中,教师只教学生,学生不可教教师呢?我们的学校,没有教员,亦没有职员,只有指导员。指导员可以指导学生,亦可以指导其他指导员。同时,学生也可指导指导员并指导其他同学。农艺指导员就指导我们全校师友的农事,拳术指导员就指导全校师友的拳术。其他若国语、医药、音乐、图画、生物等事,也无不如此。同学之中,有长于织袜的,就指导我们织袜;有长于养蜂的,就指导我们养蜂;有长于烹饪的,就指导我们烹饪。而且我们的同学,国文好的,就可以批阅其他同学的日记。
至于教学做实施的具体规划,请参看敝校所订教学做大纲草案。恕不在此细述……
[1] 选自李定开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