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和儿童文学》(节选)[1](1 / 1)

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工作者同样担负着教育儿童的责任,同样是儿童的导师,是儿童的朋友,是儿童的亲人。因此,不少儿童教育工作者由于为儿童写作而成为儿童文学的作家;同样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家由于体验生活,钻入儿童的队伍里去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因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工作者,同样要熟悉和理解儿童的生活,同样要掌握和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如果说儿童文学是艺术创造,那么儿童教育工作也是艺术创造,正如人们惯常所说的都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家,他最崇拜两种人,一是劳动大众,一是儿童。他毕生的工作就是为了这两种人。他钻进大众之中和儿童之中,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在大众和儿童的队伍里接受他们的教育。他常说要教育大众,教育儿童,首先要接受大众和儿童的教育。如果脱离了大众和儿童,用“训人”的态度进行教育,那是得不到良好效果的。

陶先生是一直重视和关心儿童教育的。他在1926年写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说:“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里说:“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力量。一是助力。自然界的光线、空气、食物、饮料在常态之下都是扶助人类生长的东西。社会里的语言、文字、真知、灼见,以及别人的互相提携也都有扶助我们生长的作用。二是阻力。……一切不良的制度风俗是我们生长的挡路物。可是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动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该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陶先生对于儿童的认识和态度,在《儿童生活》杂志上清楚地写明:

“儿童是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新时代的儿童是小工人。”

陶先生对于写给儿童们看的、读的、用的书,包括儿童文学在内,有一种极为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体会的。

“儿童用书便是小工人生活之写实与指导。这里而所要包含的是一些小生产,小建设,小实验,小创造,小改革,小工人的人生观。”

“无论他是生产也好,建设也好,实验也好,创造也好,改革也好,他必须做工,他必须在劳力上劳心,他必须在用手时用脑。”

“这里所画的画,是小工人做工之画,所唱的歌,是小工人做工之歌。这里所问的问题,是小工人做工之问题。这里所答的解答,是小工人做工之解答。这里所用的数,是小工人做工之数。这里所写之文字,是小工人做工之文字。这里所介绍的工具,是小工人做工之工具。这里所说的故事,是小工人做工之故事。这里所讲的笑话,是小工人做工之笑话。这里所主张的人生观,是小工人认真做工之人生观”。

陶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做工”,是指在劳力上劳心的工作。只是劳力而不劳心,只是劳心而不劳力,都不能算作进步的工作。譬如种菜,在田里挖穴,下种,浇水,施肥是工作;为了种好菜,向菜农去学习和阅读种菜的书籍,也是工作;两方面结合起来,菜就长得愈多愈好了。单是种菜不吸收别人的经验,或单是读种菜的书而不动手,得到的只是不完整的智识不全面的技能罢了。

陶先生对于儿童文学的概念,没有作系统的叙述,可是在他为儿童所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勾画出几个要点来。即是儿童文学是以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图像来表达他们所做的、所想的、所求的,从感官深透到儿童的心灵。换句话说:儿童文学在于触发儿童的感情,丰富儿童的想象,扩展儿童的智能,陶冶儿童的品性,增长儿童的现代知识,培养儿童的进步思想。读了陶先生给儿童写的作品,可以感觉到儿童文学的确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创作儿童文学也像其他艺术的创作一样,必须富于时代性。陶先生在写《大众歌曲与大众唱歌团》一文中讲到:“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战斗的音乐,最伟大的文学是战斗的诗歌。中国是在发动一个空前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在这个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最伟大的战斗的音乐与战斗的诗歌。”“受着时代的伟大的感动,音乐的天才自然会创作大众高兴唱高兴听的音乐,文学的天才自然会写出大众高兴听高兴唱的歌词。”“制谱者、做歌者、唱者、听者都是遇着同一的大灾难,发生同一的大觉悟,参加同一大战斗,是必然的唱出同一的大和声”。

时代在变动,社会在变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动,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也必然的随着时代和社会而向前进。儿童文学工作者不仅把握着儿童的跳动的脉搏,而且要顺应着时代的潮流社会的趋向,引导儿童前进。

创作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加入到儿童队伍中去,和儿童一起创造。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文章里指出:“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这个乐园不是由成人创造出来交给小孩子,也不是要小孩子单枪匹马去创造。……所以应该成人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要做到不失其赤子之心。在儿童的队伍里,取得儿童的信任和敬仰,就能了解和摸透儿童的真实生活,就能理会和确悉儿童的心理状态。孩子的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也不一样,农村的和城市的儿童有所差异。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也不一样,富裕之家和贫困之家的儿童有所差异。孩子的年龄不同,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不一样,各时期的儿童有所差异。只有在儿童队伍中仔细观察,逐渐了解,积累事例,分析主次,才能真正得到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正为儿童所欣赏所赞美的作品,才能通过作品起教育儿童的作用。

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儿童教育工作者除掉认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外,更重要的必须理解儿童的力量。陶先生是最注意于这方面的,特别重视儿童的创造力,他常常举的两个例子:(一)从前当晓庄学校停办的时候,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小学任职;私塾先生又被小孩拒绝,农人不好勉强聘请;不得已,小孩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当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并自称自动学校。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创造。听见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去恭贺他们:

有个学校真奇怪:

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

先生不在学如在。

写好之后,交给几个大学生,请他们指教,都说尽善尽美,于是用快信寄去。第三天,得到一封回信,道谢之外,说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够自动,难道小孩不能自动吗?而且大孩教小孩有什么奇怪呀?这一连串炸弹把个大字炸得粉碎,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这样一改是更好了。陶先生风趣地说:黄泥腿的农村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二)陶先生到南通州去推广“小先生”,写了一分钟演讲词,内中有一段“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讲过后,有一个小孩子马上起来说: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为“木头人”,“木头人”比“不是人”更好了。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是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

举出了两个例证后,陶先生的结论说: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

由此,衡量儿童文学作品好坏的应该是儿童。他们会从作品中吸取养料,得到发展,接受教育;同时,也会对作品中不真切不全面的地方指点出来。陶先生为儿童所写的诗歌、童话、故事等等,发表前尽可能的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提意见,孩子们不了解的不体会的就加以改正。他留过一首“问老妈子”的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还写过一首《耳朵先生》,说明运用语言的准则:“根据大众语,来写大众文。文章和说话,不能随便分。一面动笔写,一面用嘴哼。好听不好听,耳朵做先生。”

我们既然承认小孩子是有创造能力的,那么儿童文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同样要促进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怎样促进?怎样发展?陶先生谈到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双手。因为儿童的创造力,常常会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等包围着,不能自由舒展。儿童想做一件事,想发一问题,常会受到有形的或无形的禁止或叱责。如果因为好奇而动一下手,还会受到痛打。陶先生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朋友的太太,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大怒之下,把小孩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后来她到我家来说“今天我做了一件极痛快的事,我的小孩子把金表拆坏了,我给了他一顿打”。我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我和她仔细一谈,她方恍然大悟,她的小孩子这种行动原是有出息的可能,就向我请教补救的办法。我说: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的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陶先生还谈到要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让儿童像飞翔在天空中和大海上的鸟儿一样,任意嬉游,无所拘束。儿童们应该有时间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陶先生所谈的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双手,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乃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针,也应该是儿童文学工作者写作的方向吧。

不少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儿童文学多半是课外的读物,殊不知儿童读的课本,特别是语文课本,应该也必须是儿童文学。陶先生指出:“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些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于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文字中心之过在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以文字做中心之教科书,实便于先生讲解,学生静听。于是讲书、听书、读书便等于正式教育而占领了几乎全部之时间”。

有人批评中国的小学教科书只是识字之书,让儿童识得几个字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务。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是有许多适合于儿童的兴趣、想象的好作品可作课本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儿童时期读过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的印象还存在脑海中么?陶先生对儿童用书,曾经提出三种标准来作衡量:(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这三种标准,我以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适用的。我们写雷锋的诗歌或故事,就是要引导儿童学习雷锋的思想品德,而且要见诸行动,就孩子们的条件和环境,做能够做的事情。从行动中更提高思想,更激发热情,产生更高的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一是写儿童,一是为儿童写。写儿童,应该理解和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成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同的。儿童的行动表现和心理变化,必须精心观察,才能把握住他们的特点,特别重要的是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显露自己的真实。这样写出的作品就是儿童的本来面貌,必然是儿童所喜欢的作品。为儿童写,应该深知儿童的遭遇和愿望,困苦和爱好,环境与心向而加以表达,使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中解决疑难,奋兴精神,坚持向上,得到教育。同时,必须认识儿童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能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及至图画,都要随着变异。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教界有过几次文言白话之战,也有过鸟言兽语之争。不少卫道之士,以为鸟言兽语是违背自然现象的,对儿童起坏影响的。殊不知儿童认为鸟能言、兽能语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待到一定时期,生物学知识就能使他明白鸟兽和人不同之处的。因此,儿童文学作者的“拟人化”的写法是无可非议的。从按照儿童的不同程度写作不同的作品这一点上来说,我以为儿童文学工作者比其他的作家来得复杂而艰苦些的。

陶行知先生为儿童教育而尽力,是他事业的重要部分,但是专为儿童写作文学作品,却在1931年之后。那时,他在上海,有几个学生凑了些钱,办一家“小朋友书店”,出版两种杂志,一是《师范生》,一是《儿童生活》。陶先生竭力支持,而且义务写稿。他被国民政府通缉之后,都是用笔名发表的。在《儿童生活》上写的三篇童话,受到孩子们高度欢迎。他还在《生活教育》上发表儿童剧《少爷门前》,这个剧本在城里和乡村都由儿童扮演过,效果很好。他在《斋夫自由谈》里写过几篇科学家小传,不仅大人们看了有启发,儿童也能看懂,也有深刻的体会。那时,陶先生正组织科学家们编写一百册《儿童科学丛书》,他亲自写了六册科学实验小品,用形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的语言来阐明科学原理。他为普及教育而编写了《老少通千字课本》,课本里写的小故事和谜语,都很有趣味。至于诗歌,有的写儿童,有的为儿童而写,数量很多,质量很好。因为他写了许多歌颂劳动人民和儿童的诗歌,写了许多鼓吹抗日,争取和平民主的诗歌,因此,被誉为杰出的大众诗人。

1946年5月24日,“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成立,请陶行知先生来讲话。会场是借“位育中小学”会议室。陶先生讲话的内容只能记得几个要点:(1)要为新时代的儿童而写作,给孩子们丰富的有益的养料。(2)要通过作品,让孩子们接受民主教育,增强民主观念。——抗战胜利后,最重要的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3)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力量,鼓舞儿童到大自然和大社会里去翻滚。(4)要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行动,儿童园里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还要学习儿童的语言文字,便于写作。最后,他希望儿童文学工作者,要学一点教育学,还要学一点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会帮助作者认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同时,了解如何教育儿童的方法与技巧。

陶行知儿童文学的特点何在?

陶先生常常谈到中国儿童在吃奶的时候,连同礼教、迷信、恐怖一起吞了下去,因此从小就不让有行动的自由;儿童在家庭里、学校里、社会上都没有地位的。

陶行知儿童文学第一个特点是争取儿童的社会地位。1933年《儿童节》诗里说“从前世界属大人,以后世界属儿童”。“世事须从小儿意,不从儿童不成功。谁再欺侮弱与小,总动员向他进攻”。1934年他在《小先生歌》里唱:“我是小学生,变做小先生。粉碎那私有知识,要把时代儿划分”。“我是小先生,要与众人谋生。上天无路造条路,入地无门开扇门”。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剧烈之时,他在《儿童节歌》里唱出:“站起来,抗日的小孩!长起来,抗日的小孩!联起来,抗日的小孩!我们要帮助大人,把东洋的妖怪赶开!赶出关外,赶出海外,叫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我们是抗日的小孩。”过去被轻视的儿童,在工作和抗战中也起着相当作用,从而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也有所转变了。

陶行知儿童文学第二个特点是歌颂劳动,赞美创造。他在《一双手》中告诉小朋友:“会用这双手,什么也不愁:……千万别忘记,求友不如求手。”“天给我手必有用,精神全在‘做’字上:攀上知识最高峰;掘取地下万宝藏;铲除人间的不平;创造个世界像天堂儿模样。”除了用手还要用脑,“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手脑相长歌》)他在《春天不是读书天》里,鼓动儿童去“放牛塘边,赤脚种田”。陶先生特别赞美儿童的创造能力,南京佘儿岗的儿童自动学校是孩子们自己办起来的;淮安新安小学儿童自动旅行团是七个孩子自己组织起来的。陶先生在诗歌里在文章中还在演讲时多次提到而加以赞美。

陶行知儿童文学第三个特点是鼓舞儿童斗志,激发儿童爱国热情。他告诉儿童:“没有做,莫说做不通!做得不够,莫说做不通!做了九十九次都失败了,第一百次会成功。”这是打胜仗的秘诀,应该坚持到底,不懈斗志。在《儿童工歌》中有一节《小孙文》是这样激励着孩子的:“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陶先生写的儿童剧《少爷门前》,讲一个“少爷”在门前踢球,他欺侮走过他家门前的卖菜女、拾香烟头的孩子、小乞丐、小丫头、卖报童子,先是大家忍气吞声,不敢对付他。后来,大家团结起来对付他,他吓得往回退到家里去了。这个小剧增强了儿童团结斗争取得胜利的信心。他在1940年《儿童节歌》里唱:“从七七到四四,今年第三次。小孩要做小战士,帮助大人拿枪上前刺,刺得日本强盗不敢再放肆”。他在一首《拼命》诗里要求孩子们“攀山要攀上山绝顶,游船要游到海中心。战要拼命,干要拼命,玩,如果有,也要挤命”。这真是战斗的号筒,胜利的强音。

陶行知儿童文学第四个特点是诉说和同情儿童的苦难。他在《儿童年献歌》里讲到大家在贺儿童年的时候,却有不少的孩子,没有福分过快乐的儿童年,如流浪的孩子,如奶妈的孩子,如被拐卖的孩子,如做童工的孩子等等。1945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民主的儿童节》一文,指出“儿童节是觉悟大人为全体儿童争取幸福的节日。我们不但是要为儿童争取一日之快乐,而且要为儿童争取长期之幸福”。“真正爱护小孩子的朋友,必须是民主的战士,让我们促成民主的政治经济,以实现民主的儿童节吧”。为了让乡下的小朋友也能过个快乐的儿童节,陶先生发出一封公开信,征求节礼,送一千位小朋友糖、书、簿、笔、衣帽、毛巾、肥皂、常用药以及看一次有意义的电影。陶先生是说到做到,把温暖送给了每个小朋友。陶先生是个教育家,对儿童的教育是如何看法的?他在《留级》一诗里说到“父母也羞,同学也羞,小小眼泪像雨流”,他希望“从今小孩儿,一级也不留”。他是不主张留级的,更反对学校只凭学业考试成绩,决定升留级标准,乃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的。更有深意的,先生要乡下的儿童下雨不上学,一方面因为“破袜破布鞋,弄坏没钱买。受了潮湿,还要把病害”。另一方面“留在家里教奶奶,没有奶奶教乖乖”。

陶行知儿童文学第五个特点是鼓励儿童具有科学的求真态度和实践能力。他写的童话《乌鸦歌》里说乌鸦因为人家骂它满身黑,惹人讨厌,就想到天河里去漂白,天河神告诉它“乌鸦生来黑,天水洗不白”。后经白发老公公刮阵西北风,乌鸦飞舞在雪花中,就变成了白鸦了;可是给太阳一照,雪融化了,依旧成了黑乌鸦。乌鸦正在懊恼,百鸟仙子提醒他说:“生来不变色,便是无价宝。”“你若爱你黑,自然无烦恼”。终于乌鸦明白过来了。先生写科学家传略和儿童科学实验以及卫生小常识等,用适合儿童心理的有趣味的文笔,鼓励及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儿童文学作品中,诗歌的数量最多。1924年有个小朋友问他怎样写诗歌,他复信说:“等到你觉得肚子里有块东西,不得不吐到笔里,笔里有点东西,不得不写在纸上的时候,那时,你的诗就自然而然的来了”。怎样才能写出好诗歌来呢?他回答说:“等到你是诗,诗是你,你和诗分不开了,才有好诗出来。世界上诗做得多,好的少,就是因为做诗的人,不能把生命放在诗里。不能把诗放在生命里,不能把诗和生命合而为一,换句话说:‘没有诗的生命,决做不出有生命的诗。’”(见《知行书信》)

音乐家安娥同志说:“陶先生的诗,是由他实际的伟大人民教育事业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不是抱着书本坐在写字台上写出来的;也不是沿着池边,顺着林荫散步而成的腹稿;不是单为发表在纸上给人看的,而是为他的事业的实际需要而创作的”。又说陶先生是“从心里尊重儿童的人格,从心里爱儿童,切实的认识儿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的重大关系,清楚的认识了儿童的优越点,儿童的特殊才能,而用现实手法去把它们发扬光大。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陶先生的儿童诗,我们使可以发现这种新童话是多么现实,多么新颖有力的指示给我们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力量啊!”我以为安娥同志的意见是非常公允而切合实际的。

陶先生的儿童诗,还有个特点,就是吸取民族歌谣的优点。或是改动一个句子,赋予新的内容,例如《风雨中开学》一诗,他运用北方的歌谣:“风来了,雨来了”,最后一句换上了“谢(韩)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写出了小学开学时的情景,并把这歌词作教材用,孩子们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富有情趣。他更运用民歌中的帮腔调,便于多数人合唱,而富于乡土气息。例如《锄头舞歌》中的“绮呀嗨、雅荷嗨”;《镰刀舞歌》中的“炖炖”、“荷荷”、“梅绮紫梭”;《凤阳花鼓调》中“绮呀嗨”、“得儿郎当飘一飘”;《朱大嫂送鸡蛋》中的“依呀嘿”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同时,他的诗歌有一部分是依照民歌曲调写的词,唱起来很自然。也有一部分诗歌由作曲家灌片流行,如《锄头舞歌》、《黄花黄》、《手脑相长歌》等。陶先生还写叙事体长诗如《平老静》,写对话体诗如《代一位壮丁写信》。短诗如《踏雪》只用十九个字,写出了无限情趣:“雪路深过膝,宽半尺,我认识脚迹,是乡下人开辟”。谁读过都会产生激**心灵的浪潮。陶先生诗里的新奇设想,也是出类拔萃的:“紫金山为笔,青天为纸,乌云为墨,动手来写字:‘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当然,最多的诗是非常平易,极适合于儿童朗读和欣赏的。

陶先生所写的童话,虽只有三篇,质量都是好的。他不避用公主和太子,不避用鸟言兽语,不避用梦幻境界,而童话的含义,孩子们是会领会出来的。被公主宠爱而处在金丝笼里的鸽子是“身在宫中,心在林里”的,鸽子被放飞到旷野,“今天才觉得是一只真的鸟咧”。公主和鸽子都死了,太子要把她们合葬时,作者就问小朋友:“这鸽子愿意与公主合葬在一起吗?”这样的作结,可以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呢。陶先生的童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童话诗的方式,《乌鸦歌》和《一只鸽子》里,夹杂着好多首诗歌,读起来更有趣味。

陶先生写的《少爷门前》的儿童剧,其特点是:(一)生活中常有的事是常见的现象。旧社会里,贫穷的孩子往往受富家孩子的欺凌。(二)儿童剧是儿童能够表演乐于表演的戏。(三)儿童剧既是写实,也富有教育意义。

陶先生写的科学家传略、科学实验、卫生故事等,概括起来是“科学小品”。科学小品首先是科学内容,必须真实;给儿童看,应该用文艺形式,必须生动。通过文艺手法介绍科学知能是孩子们最丰富的养料。

陶先生在《老少通千字课本》里写的谜语和小故事,各有它的特点。谜语决不是雕虫小技,决不仅是猜谜游戏。谜语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推理力、判断力。例如《影子》,谜面是“有个黑姑娘,一身黑到底,拳头打她她不痛;脚尖踢她她不理;绣花针也跳不起”。孩子们首先在“黑”字上着想,深一层在不痛不理上去推想,再深入去猜想这个黑姑娘连绣花针挑不起。综合三层意思就能作出正确的答案来。谜语还能丰富儿童的识见,如《水》的谜面里有“不可以生吃,只可以烧汤”。猜过谜后,儿童更能记住水是不可生吃的卫生常识。谜语还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例如《眼镜》,“挡着人眼睛,格外看得清”,儿童可能会猜想望远镜、显微镜,因为上面有“稀奇真稀奇,鼻头当马骑”。所以只能是眼镜了。

陶先生的四个小故事,《杨震不贪金》,有利于儿童的品德修养;《下雨天》,对儿童标点符号学习,有极大好处。据调查,读了这个小故事的人,几十年还能记得和一直注意着标点符号的使用。《倒美》、《和尚吃鸡蛋》两则故事,有讽刺和诙谐的趣味,很受儿童的欢迎。

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儿童教育工作者,都是教师——教育孩子们的先生。陶先生的两首诗是值得我们常常体味着的。

糊涂的先生

(一)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若信你的话,

哪儿来火轮?

哪儿来电灯?

哪儿来的微积分?

(二)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1931年春

教师歌

(一)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发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二)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了解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三)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解放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四)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信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五)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变成一个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1934年5月16日

[1] 选自李楚材主编:《陶行知和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