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同尚仲衣先生谈论到近百年来的中外教育家。我说,陶先生要算伟大的教育家中的一个,尚先生听了愕然说:“你们这个话不会过分吗?”我说:“你不相信,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看。”那时候,我便举出了很多事例来跟他讨论。时过数十年,如今,陶先生和尚仲衣先生都已与我们长辞了!“盖棺论定”,今天我更可肯定地说:“陶行知先生是近百年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这并非我个人说的感情话,这完全是根据陶先生本身的特点而得出来的结论。
陶先生是一个即知即行、能知能行的实践教育家。他很少空谈理论,总是老老实实地硬干,只要我们看看他办晓庄师范的精神,就可以知道他的个性喜实干,是其他教育家所不及的。晓庄师范经费少、条件差,陶先生除了独力支持之外,还要使她不断地发展起来,艰难困苦的情况,谁堪忍受!
陶先生具有特异的思想,“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所有这一切,没有一样不表现出他的伟大创造力与特异的思想。记得在晓庄时,因为水井太少,用的人太多,以致水供应不上。陶先生看到了这种情形,便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他的办法,就是召集一个民众大会来讨论水的问题。大会推选了一位12岁的女孩子(小学生)做主席,有一位老太婆开始发言,她说:“种田的人要有休息,做工的人要有休息,所以,水井也应该休息。”于是大会便通过了汲水的时间,不在规定的时间内,任何人不准到井里去汲水,水井也该有休息的机会。这样,水源就不再断绝了,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几十年前,陶先生就运用了民主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大众的困难问题,这不能不叫人佩服。
记得民国16年(1927),陶先生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末了有这样一行:“学费免,膳宿杂费详简章,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像这样的思想风格,的确只有他才能想得出来。陶先生思想力的特异,真有举不尽的例子。
我还记得,晓庄开学那一天的情形,几百个学生、上千个乡下男女老百姓在一个空旷的黄泥地上,举行开学典礼。陶先生指着蔚蓝的青天作为学校的天花板,踏着金黄色的泥土作为学校的地板,向着同学、老百姓报告筹备经过、办学宗旨、教学方式、将来计划,我听了几乎被感动得流下泪来。陶先生坚苦卓绝的精神、创造力的伟大、思想的前进,确是空前的。
陶先生自己独创风格的文章与雄辩动听的口才,他的通俗易懂的儿童诗歌和故事,都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跟作文章一样,他在讲演的时候,也喜欢背上几首诗,使他的演讲更加有声有色。
陶先生不仅有特异的思想和独创的文笔,而且,他的热情与纯爱,凡跟他接近过的人都感觉得到的。他热爱儿童,热爱大众,热爱一切弱者。这种伟大的爱人民的精神,使他成为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勇士。为了追求真理,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教育理论方面,陶先生虽然是接受过杜威的影响,但杜威所提倡的还只是“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而陶先生却更进一步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在表面上“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或“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只不过是先后次序不同而已,但实际上,陶先生的主张,正是现代最前进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学说有本质的不同。
在教育实践方面,陶先生的贡献非常宝贵。最初,他把欧美的教育介绍到中国来,但是重要的还是他后来的不断创造,在中国教育史上展开了三大教育运动:
第一,教育下乡运动,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第二,普及教育运动,提出小先生制与工学团制,创立山海工学团。
第三,人才教育实验,创办育才学校,成为全国多灾多难的保姆。
接着,陶先生还发动了社会大学与民主教育的运动,然而,陶先生还不及看到自己事业的全部成功,不及看到大众教育的自由解放,竟突然与世长辞了。这位近百年来的伟大教育家——陶先生的死,实是中国苦难人民不可补偿的损失,也是全世界善良人民的重大损失。行知先生的死,不仅全国教育工作者在哭,全国人民在哭,就是全世界的人民,也都为这巨星的殒落而挥泪!
如何完成陶行知先生的未竟的事业,正是我们哀悼陶先生的意义。
[1] 选自《陈鹤琴全集》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