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恒河沙数的读者眼里,也有对《西游记》大千无量种解读。其实我从未说过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对《西游记》的理解不对,我甚至一开始就说了,《西游记》作为一部少儿节目是非常优秀的,无愧于省级卫视暑期档四大名著之首。我只不过是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并不存在谁对谁错。
30.1回首《西游记》的九重境界
《西游记》首先是一部以励志为主题的神魔打斗小说,无论挖掘出多少官场潜规则的讽喻内涵,都并不抹煞这个前提。有人说《西游记》前后矛盾,套路重复,九九八十一难,次次都是妖怪把师父抓了,猴哥刚开始救不出,一搬来救兵立即又赢了。但现在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用“西天取经”映射“西苑取经”,明白玉帝让唐僧到如来处取经,实质上是嘉靖帝让一位司礼监小太监到西苑经厂去取经,以示对他的宠幸,各路妖魔其实是内宫外廷各路人马的依次亮相,甚至连后宫粗妇、舞姬、掏粪工都露了一下脸,并且都用绝不重复的方式达成平衡,从而通关。至于炼丹术这层意义,虽然本书没有详解,而且疑似封建糟桕,但确实为这部名著平添了不少神秘深邃的色彩。
其实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己经意识到,《西游记》最重要的是官场讽喻这层内涵,只是有时被一些美好的情愫牵绊,不愿深入了解而己。尤其是听到西天取经的实质是玉帝(明朝皇帝)扶植佛教(私臣),削弱道教(文官)时,很多人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事实上,在这个层面作者还挟带了不少私货,辛辣讽刺了几个他很厌恶的人,比如万贵妃、徐阶、徐瑛、冯保、李太后、张居正等等。尤其是“立帝货”“九头鸟”这些细节,可以说己经不是暗喻而是指着鼻子痛骂了。一有机会就要申明的是:这完全是李春芳的个人好恶,我只是把他这种笔法解释给您听而己,并不表示赞同他的立场。我本人对万姐姐——好吧,我知道您在等我说什么——我对明代第——一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先生没有任何偏见!
除了李某人的嬉笑怒骂,我们还不能忽略了更深的内涵层次,那就是作者对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演进至明的描述。官场政治是社会形态的顶层反映,一部鞭辟入里的官场小说,自然而然就可以描绘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长卷。但比较不幸的是,李春芳对此的预判似乎略偏悲观。
其实中国人对一个政权的价值判断很单纯:能不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某些统治者锻炼出一些高妙的欺骗套路,用一些障眼法骗得人民跌入他们的利益盘子,甚至将这些骗术形成一整套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体系,单纯的人民越来越难分辨。更可恶的是,有些统治者故意纵容甚至培植这样的势力来扰乱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自以为达到了玩弄权术的至高境界,其实是在高层甚至全社会制造撕裂对抗,将善良的百姓送向亡国亡天下的前路。《西游记》出版不久,魏忠贤就掀起第二波阉党**,而且和东林党展开“党争”激斗,很快亡国亡天下。明末“党争”的基础正是来源于嘉靖、万历等皇帝这种自认为高明的扶植一派、牵制一派权谋手腕,李春芳的很多忧虑都成事实。
30.2不能忽视明中后期时代特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很多官场、职场的基本原理是亘古不变且共通的,所以不少前辈在对创作背景时代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依然对《西游记》作出了精彩解读。但我坚持认为解读《西游记》不能抛开时代背景,李春芳笔下的一些官场政治行为仅仅符合明朝的时代特征,放在其它时代便无法解释。
比如在宋明科举制度成熟前,根本不存在进士文官这个阶层,所以明朝皇帝利用内宫私奴与外朝文官争权夺利,这在汉唐根本不需要。汉唐没有科举,皇帝如果有权,直接在正规的政府中安插自己人就行了,何需什么内朝?更无需耍什么“西苑取经”之流小把戏。汉唐更绝无“大礼议”这种皇帝和满朝文官为个礼仪激辩二十八年的文化氛围。再如红孩儿、大鹏,他们耍尽花招无非图个浊流荫官,这在汉唐也是毫无必要的,没有科举这个制度藩篱,他们早就在和二郎神竞争三清四帝的位置了。
当然,最具明朝特色的还得数九灵元圣讪君卖直骗廷杖的现象。通过无理谩骂皇帝或权臣来沽取政治美誉,换其它朝代,我只问您的九族有多少脑袋够削?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明代文官的晋升不靠皇帝恩赐而靠会推,所以用这种方式在同僚中搏出位,这在其它朝代包括宋朝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游记》对明中后期的一些历史事件还原度还是相当高,小说角色也基本能在当时找到原型。
所以,本书名为《西游明码》,既是将密码重重的《西游记》隐喻内涵还原为明码,更是借西游故事说说明朝那码子事儿,更将官场百态解码成一幅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演进至明的浩瀚社会长卷。这里还需再次负责任地强调:虽然中国社会、官场、职场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但具体到不同时代,玩儿法全然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传统价值观甚至生活常识套用在现实的官场、职场,像《西游记》这样极具明中后期时代特征的官场小说,仅供赏析,千万不能模仿套用!千万!千万!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通理,那就是不要去参与贪官奸臣的腐败团伙。传统中国社会提倡以人品才华得到认可,而这种私臣团伙正好相反,只论私人关系,人品才华有时反而是掣肘。所以金蝉子宁愿抛弃须菩提的广大神通,变作呆蠢懦弱的唐僧,反而成佛。如果学这路数,确实找到了可能更轻松的晋身之途,却丧失了立身之本,就像《西游记》中的小妖,不管老妖什么情况,每一关小妖都是必须死绝的。老妖没背景的他自身难保,有背景的演完戏又要杀你们灭口,所以小妖乍一看跟着老妖吃了几年人,风光一时,最终却难逃一死。秉持这个道理,好好做人便无愧于心。
30.3作者到底是崇佛还是崇道
这个问题无数人争得不亦乐乎,和尚说是崇佛,因为佛法无边,赢了道家;道士说是崇道,因为道家才是正统,只不过割让了一丁点儿蝇头小利赏给佛教而己;阳明心学门人更表示你们都是渣渣。其实大家都被李春芳耍了,他只不过是利用佛道神仙为棋子,演他心目中的官场棋局,而且显然李春芳对当时的宗教态度很不友好。我再强调一遍:我这是在揭露他,不是附和!
宗教是社会思想的深层次映射,外来宗教其实很能代表外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封建官僚李春芳显然不认同佛教背后的西方社会形态。就拿男二号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来说,他从西方取经归来,创立了汉传佛教唯识宗,其核心理论是“五乘种姓”学说,大意是一切众生分“声闻、缘觉、如来、不定、无”五种姓,根植于阿赖耶识(第八感)中,不可改变。每个种姓对应确定的果位,无论你自身怎么努力,最终一定会修得相应果位。比如如来种姓者就算一辈子游手好闲,某天也会“顿悟”成佛,而无种姓者就算再努力,修得人天胜妙果报,却永远不能成佛。这显然是对西方阶级社会的反映:贵族不学无术,某天突然就会封官袭爵,平民再努力地学得一身本领,就算被聘为宫廷教师,也只能永远给贵族打工。
玄奘从西方取回这样的经,并在唐代生根发芽也有其时代背景。唐中后期进入了“牛李党争”的大时代,世族门阀和科举进士的斗争达到**,世族迫切需要“五乘种姓”这样的学说为其阶级制度张目。但宋代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世族门阀的社会基础己经消融,唐朝那一套在李春芳这种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所以崇信“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的科举进士眼中就很落后了,所以《西游记》不光骂了一些明朝人。
直到今天,某些公然宣扬阶级固化的故事(魔法师的儿子注定是魔法师,泥巴种再努力也练不成)仍在西方大受欢迎,可见这种意识形态己经植根于西方人民脑中,无论包装成自由、民主、信仰或是什么更漂亮的东西都从来不改本质。明代是东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大时代,西方传教士的传播条件比当年的玄奘法师强得多,但西方宗教在中国流行不开,究其原因是西方在器物层面远远不如中华(佛教的法宝不如道教),毫无说服力。但及至李春芳的时代,随着美洲大开发和中国自身的很多问题,这种形势正在急剧逆转,试想某天西方拥有了比中华更强的器物(佛教有了比道教更强的法宝),他们那种高喊众生平等,实则阶级固化的贵族思想会不会强势入侵?这才是整部《西游记》处处留有的忧虑。
那李春芳就崇尚现实中的道教了吗?更不是。嘉靖帝的一大恶名就是宠幸道术,不要因为李春芳写了青词就认为他不深恶痛绝。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现实中的道教作为嘉靖帝宠幸私臣,在《西游记》中对应的角色是佛教集团,恰如现实中的人民对应唐太宗(世民)这样的君王,而儒家进士才对应道家神仙,这个逻辑稍微有点曲折,希望您不要混淆。其实现实中的佛、道宗教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只是常被统治阶级片面地利用,李春芳采取了一种充满封建文人局限性的偏见,恰如我反复强调的:我是在揭露他,不是附和!
那李春芳对那些靠努力攻读实现了鱼跃龙门的进士同僚们就大加赞赏吗?恐也未必,如他笔下的太上老君也不是什么完人。因为在他眼中,正是某些科举出身的高级文官背弃了儒家圣训,忘却初心,堕落成眼里只有钱权名利的贪官污吏,甚至不惜投身西苑为奴,才导致中华文明被西方追赶。就像太上老君,虽然全凭真才实学得居清流极品,大家也放心地将公权力委任于他,但御马监小太监撒个娇,他就给出一粒九转金丹,公然打破天地间最基本的法则。试想,更高级别的内臣甚至商贾以重金求贿他时,我们还指望他能秉公办理吗?所以,《西游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巨著,不是歌功颂德,更不是宗教赞美诗。李春芳赞美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皇帝,而是勤劳的人民和那些为他们打拼在路上的有志青年。
30.4读西游带给我们的感动
必须承认,《西游记》是伴随了我们多少人童年一路走来的美好回忆,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多少美好的情愫,如果从本书这样的角度如此深入剖析,难免会撕裂一些美好的东西。孙悟空是御马监小太监,唐僧是司礼监小太监,如来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观音是万贵妃,女儿国王是后宫对食的**妇……够了!
但我仍坚持认为,看穿了《西游记》的深邃内涵,更能带给我们触及心灵的感动。
人性像星辰一样闪耀光华,正因历史的星空背景是一片深邃的黑暗。
无论玉帝、如来、太上老君在私利争夺中展示了人性多丑陋的一面,我们都更应关注他们映衬出的闪亮。孙悟空虽是御马监的西厂特务,但也没必要过于妖魔化地看待这个职业,在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出版前真没那么邪乎。孙悟空的很多工作都是纠劾不法,比如收伏红孩儿、通天河灵感大王、小儿国丈白鹿精、金平府三只犀牛等。尤其在通天河陈家庄抓住观音,逼她在空中显形,让人民看清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菩萨的真面目。他做这些事会得罪很多大神,但为了免除一方生民的苦难,他依然勇敢地站了出来,这就叫担当!孙悟空很清楚,天庭己经腐败,他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如来、观音、太上老君中的某一个,而是整个体系。所以,我们从小就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天下无敌的超级英雄孙悟空孤身一人对抗整个天庭(政府),其实,真的没错。知道贪官的可怕,才更能理解这种担当需要比简单粗暴的武力对抗更高层次的勇毅胸怀!
很多人诟病唐僧懦弱无能,而且是个经常将猴哥置于险境的蠢领导,但最后如来向孙悟空索取犀牛角时,唐师父可有出卖猴哥?不但没有,他还拿出紫金钵盂帮猴哥打了一个圆场,对于一个官场人士来说,这堪称大智大勇。这位一路上受尽鄙夷的弱者,在最后关头仍然闪现了人性的光辉。
不少评论把猪八戒作为一个好吃懒做的典型,我觉得多少有点误会。他挑着沉重的行李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西天,懒在何处?很多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军人懒惰,这似乎正是猪八戒的问题,但问题的根源又哪里在军人,而在于整个国家对军人的奖惩机制出现了紊乱。猪八戒也多次表现出极大战斗热情,荆棘岭、稀柿衝都是孙悟空、沙和尚捏着鼻子躲的脏活,唯独猪八戒不怕脏、不怕累地打通关,勤紧得让人感动,唐僧也喜得承诺注他一场大功。只可惜这功屁用没有,如来嘴一张,就甩给他个净坛使者,比起别人成佛的成佛、当菩萨的当菩萨,怎能不让卖命的军人心寒?
您真的知道中国的军人有多伟大吗?我们的祖先从不用劫掠来激发将卒的贪欲,也不用宗教洗脑,甚至连现代民族观念都还没成型,就凭华夏儿女质朴的爱国情怀,甘洒热血写春秋,前赴后继地埋骨在碧血黄沙、惊涛骇浪之中。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可以永远不计回报地付出,在某些特定历史阶段,军人的社会角色会遭政客摆弄,充当他们争权夺利的马前卒,其实这恰恰不是武夫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报国之志遭到腐败的侵蚀。而今每每读到猪八戒的场景,我都忍不住透过泛黄的纸背,眺见一名孤独的海军将士,装作不经意地转过身,仰头喝下一壶浊酒,却将那支承载过中华民族多少光荣与梦想的伟大舰队抛在身后,任凭海风不住送来船体破裂处的朽木气息。我曾将华夏天威播撒在尼罗河畔、洛基山下,而今却不得不成一个私臣团队中卑微的挑夫,还要受尽调侃嘲弄,个中辛酸望有后人能判。
请不要看到“锦衣卫”三字就大呼小叫,沙师弟己经告诉大家,锦衣卫不是妖魔鬼怪——一路上的施主也都误会啦!沙僧虽然偶尔也暴露出凶恶的一面,但总体来说他的角色扮演得很好,忠实地履行了监军职责,多次劝阻散伙。最重要的是,他从不抢风头,甘为人梯,辅佐几位主角成功。现实中很多人手头有了一丁点儿权力便急于瓜分成果,吃拿卡要,往往成为坏事的关键。如果官场中人都能向沙师弟学习一下,我们的权力环境就会改善很多。其实这些人自身成就也会高很多,只是很多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善于从《西游记》中汲取智慧而己。
所谓妖怪,其实就是打拼在成仙路上的低段位修士,他们同样带来许多感动。车迟国三位大仙数十年如一日,用微末的法术努力地造福一方,在面对强权时那种勇敢与执着不是更令人感动吗?那残忍杀害他们的不是大坏蛋吗?其实也不必过多苛责猴哥,既然踏上这个官场,早就做好了遭遇这一天的准备。社会需要无数仁人志士负重前行,既然笃定了为国为民的志愿,就不必害怕身败名裂。所以,我相信如果他们泉下有知,原来自己是被玉帝的取经团碾压了,但我等既然是为保佑一方生民的福祉而牺牲,那正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想必也能潇洒地付之一笑吧!将士马革裹尸而还,文人又何尝没有在和平年代尽忠报国的追求?
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凡人。尽管李春芳是一个封建文人,但毕竟出身平民,他笔下的凡人淳朴、勤劳、善良,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在书中披上了外国人的表象)。在面临玉帝摆弄佛道相争这样的政治棋局面前,人民并没有通过政治手段参与斗争,而是依然信任天庭,信任这个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政权组织。我依稀记得不少人批判过这是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但我还是想说,这才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五千年来在这个丛林星球上屹立不倒最坚强的力量。有些国家热衷于鼓动平民参与高层政治,其实什么精神都不是,只是政客借用人民力量的政治手段而己。它们或许偶有闪光,甚至现在都在某些方面暂时领先,但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千年来笑傲蓝星从未出局的唯有吾族吾民。
所以,尽管《西游记》是一部官场小说,揭露了很多政治的阴暗面,甚至直指许多作者厌恶的现实人物,但李春芳绝不是充满戾气地一味谩骂,而是用如橡妙笔在嬉笑怒骂之间带给我们更多感动,甚至不惜以猪八戒自嘲。我想,这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卓识气度,才是《西游记》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