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李春芳确定为《西游记》作者最大“嫌疑人”后,我们不妨来详细了解一下李春芳其人,他是如何在《西游记》的创作中巧妙融入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官场社会的感悟。
15.1李春芳何许人也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鹿,扬州兴化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享年74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是兴化人,吴承恩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后世大多认为《西游记》的前传《封神演义》
作者是应天府(南京)人士许仲琳,但也有观点认为是兴化人陆西星,均属南直隶,江南果真是人文荟萃。
唐宋以来官制实施职、差分离,一个官员的级别待遇和实际差遣并不挂钩,一般同时有职衔、本官、差遣三类职务。职衔表征级别,本官代表占用的编制,差遣才是实际岗位。这套官制将虚衔级别和实际差遣分离,不相互限制,比较灵活。比如孙悟空,虚衔是齐天大圣,但并无实掌,而差遣可以是御马监正堂管事,也可以是主管蟠桃园。明朝宰相惯例以尚书或都御史为本官,加从一品或正二品虚衔,差遣则是某某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李春芳最终的成就是“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我们不妨就以他为例来说明。
1)光禄大夫:从一品阶官。阶官是根据年限自然晋升的品阶,作为官员俸禄、待遇的主要依据,又称“寄禄官”。唐宋官制最重阶官,让士人有一个自然晋升的机制,避免他们为了升官去阿附权贵或相互倾乳。明代阶官最高是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李春芳差一点到顶。
2)柱国:从一品勋官。勋官用于记录一个人累积的功勋,相当于勋章,只是标上品级更直接明了。明代勋官最高是正一品左柱国,李春芳又差一点到顶。
3)少师兼太子太师:从一品加衔。明朝的荣誉加衔有十二: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或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称太子三师;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太子三孤。《明史》称整个明朝文官只有开国丞相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分别授太师、太傅、太保(但事实上这三位是开国元勋,并非文官),实施内阁制后只有张居正授太傅并晋升太师,其余再无得授三公之例,李春芳当到少师也算是正常人的官居极品了。
4)吏部尚书:本官,不是差遣,表示占用了吏部尚书这个编制,但如果不加“管吏部事”,就无权真正执掌吏部。明代宰相普遍以尚书或都御史为本官,但正常情况下不兼管部事,这是明制非常容易误导人的一个小bug。
5)中极殿大学士:首相实职。明朝宰相正式说法是“入直文渊阁”即在文渊阁处理奏章诏旨,阁员加挂内阁大学士头衔,并有四殿二阁的次序:华盖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其中,华盖殿大学士即为首相,谨身殿大学士即为次相。若此二衔空缺,则排名相对最靠前者即为事实上的首相。嘉靖三十六年(1557)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烧毁,重建后更名为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对应学士衔也因之更名。大奸臣严嵩是更名前最后一位华盖殿大学士,李春芳则是更名后第一位中极殿大学士。当然,这两个衔名并无实质区别。
根据明制,进士登科后到各部委观政,实习期满外放任职。一甲进士(成绩最高的三人,亦称“三鼎甲”待遇特殊,状元直接授从六品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翰林编修。另外,二、三甲进士半年实习期满后若发表了足够论文,也有资格再参加一个“馆选考试”,考选十余名优秀者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以学士、尚书为导师,带薪学习三年后“散馆考试”合格者亦可留为翰林编修或翰林检讨(从七品),是现代博士后制度的萌芽。明朝形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规矩,所以翰林官被称作“储相”,进了翰林院就是坐上宰相直通车。明朝163名内阁大学士中,41名是一甲进士,87名是庶吉士,加起来占了近八成。再加上李春芳擅长青词,“大被帝眷”,所以尽管起步略晚,37岁(唐僧踏上取经路的年龄)才中进士,但走得快,用了14年(唐僧取经的年数)位列公卿,再5年登阁拜相,再4年首相。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春芳算不上突出。他前几任首相是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后面是高拱、张居正,都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他夹在中间算名气最小的一个。文学上,李春芳更独特。隋唐以来是文官政治,文人和文官没有明确界线,极少有专职作家,一般都是文官的业余爱好。但王家屏为李春芳所写传记却称:“公生平慎默不泄,草亦随焚。居常闭阁而思,仰屋而叹,深沉蕴藉,即诸子有不得与知者。先生生平谨慎沉默不泄露思想,打完草稿也随即烧掉。在家常闭门思考,对着屋顶感叹,内涵深沉,即便儿子们也不知道在干啥。)这其实有可能是在用功撰写《西游记》。李春芳生前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著作,这在唐宋明高官中恐怕是独一份。他的诗集《贻安堂集》其实是他死后,儿子李茂材整理他的遗物出版,严格说并未取得他本人同意,《西游记》更是在他死后八年才出版。作为一位状元宰相,这一点的确很另类。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有不少叫李春芳的人,仅进士就有五位,三位与小说界有密切关系。尤其明末有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俗称“海公案”讲大清官海瑞的故事。其实本书接下来会讲到,海瑞也是孙悟空的一个重要原型,可惜海公案的作者李春芳是一位山西人,并非我们所说这位。还有一部《岳武穆精忠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卷首明确署名“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撰”但现己考证系伪托。可以确信,李春芳生前确实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学著作。
不过从现代观点来看,李春芳某方面的政绩可能被忽略了,他长期担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分管礼部的内阁大学士等职,在文化建设方面可谓成效卓著,甚至彪炳史册。现代很多研究就算不认可他是《西游记》作者,也认为他在明代小说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当时江南密集出现了施耐庵、李春芳、许仲琳、陆西星(或许还可以算上吴承恩)等多位小说界巨头,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李相一直重视江南文化建设取得的硕果。这些小说家大多得到过李春芳的项目资助,16世纪的李春芳就在运用一些现代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当然,他的项目也有一些不太成功,比如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就曾进入李春芳的“一人计划”并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但最终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成果,倒是混成了奸臣胡宗宪的笔杆子。
尽管李春芳在历史上的名声远不如前后几任宰相,更不如同时代的海瑞、戚继光这些明星,但他或许是一位人生赢家。因为这些人大多深陷明末政治斗争的漩涡,下场普遍不好。李春芳呢?一路混到首相,位极人臣,却又急流勇退。朝廷否决了他六次退休请示,第七次没办法,准了,61岁退休,回家安享13年退休生活。最大的奇迹是他退休时,父母居然双双健在!须知当时人类寿命远不如现代,60岁己经是高寿,61岁父母均健在完全是奇迹。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人生一大悲剧,一旦货与帝王家,多半就只能献身于宫廷,哪里还有机会再抽身奉养父母?李春芳退休回家,奉养父母十余年,数年后自己也过世,“乡里艳之。”普通百姓都艳羡,严嵩、高拱、张居正泉下有知,更是会嫉妒得死去活来。连奎木狼都要嫉妒。
15.2状元宰相、青词宰相、阉党宰相
李春芳有两个别号。一是状元宰相,有明276年88位状元郎,其中17位官至内阁大学士,约1/5的比例,李春芳也是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但另一个就是贬义了:青词宰相。嘉靖帝崇信道术,尤好青词。青词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体裁为骈偭体,需带有强烈而华丽的道教色彩,还要巧妙地拍皇帝马屁,比如最著名的就是袁炜这首: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有些文官投其所好,也写青词邀宠,但此等行径为文人所不齿,至少有张璁、夏言、顾鼎臣、严嵩、徐阶、李春芳、郭朴、严讷、袁炜等9人被蔑称为“青词宰相”。进了这个行列
还要和明代最大的奸臣严嵩为伍,耻辱啊!宋明以来,文官都是儒家士子出身,讲究以才华和正直取得大家(主要指文官)的认可而晋身,趋炎附势就会被人所蔑视。这几位公然阿附皇帝,当然就会受到大多数文官鄙视,所以给了这么讽刺的一个名号。
不过还有一种更令人不齿的称号一阉党宰相。意即投靠阉人,这比投靠皇帝更令人不齿。请注意,阉党是指一群投靠太监的文官,而不是阉人太监本身。明朝的阉党行情有两波**,一是正德朝的刘瑾阉党,二是天启朝的魏忠贤阉党,分别在嘉靖朝前后不久。阉贼臭不可闻,只要跟他们稍微沾一点边,甚至只要在大家一起表达对阉贼极度厌恶时,你表达得不那么起劲儿,就会被其他文官蔑称为阉党。有些宰相做了一些协调文官和阉党关系的工作,或者在跟阉党的斗争中相对温和,就会被激进派蔑称为阉党。这个称号指向并不特别明确,但越不明确越可怕,你有点倾向我就可以这么指你啊!像李春芳这种对待太监非常友好的宰相,其实是符合这个特征的,所幸嘉靖朝是阉贼势力的低谷,若早五十年或者晚五十年,妥妥是阉党宰相。
综合李春芳的几个别称来看,他在官场上可谓左右逢源,其实这也是孙悟空的特点。
15.3官场上左右逢源的孙悟空
李春芳能在如此险恶的权力大斗争时代善始善终,可见其油滑于官场的能力,这种感悟可不是长兴县丞能具有的。孙悟空,其实正是这样一种体现。
1)状元郎融入文官主流
孙悟空自己修炼成仙,本领高强,这可以为众多道家神仙接受。《西游记》第五回写他初授齐天大圣虚衔,尚未领受蟠桃园实职时,“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孙悟空在太上老君面前很随便,跟很多道家大佬没大没小,这当然不是他们怕他,确实是关系融洽。《明史》称“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又称高拱、张居正“倨见九卿”(傲慢地接见尚书等九卿),而徐阶、李春芳“折节礼士”,形成鲜明对比。李春芳自登科到出为太常少卿,在翰林院呆了十年。翰林院相当于中央政策研究室,层次很高,但工作相对务虚,并不繁忙,很利于结交。
2)深得皇帝青睐
玉帝很不喜欢主动提出某个动议,总是仙卿提出动议(票拟),他“依卿所奏”(批红),唯独让孙悟空主管蟠桃园是他主动提出并直接任命(特简)。李春芳深受嘉靖帝宠信,“大被帝眷”。《明史》称“凡迁除皆出特旨。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意即春芳从翰林学士到入阁为相,六次升迁都用的特旨,无一次由廷推。明代文官晋升的正当程序是相关文官开会推举,人选报给皇帝象征性批准,称会推、廷推,偶尔也有皇帝直接任命的,称特简、特旨。但特旨很容易被文官封还,既没用又丢脸,所以很罕见。而嘉靖帝对李春芳这样大用特旨,这不是恩宠,完全是玉帝和悟空那样的铁哥们儿呐!
3)与私臣关系密切
孙悟空最终投靠了佛家,由此路成佛,好比李春芳最终投向了嘉靖帝的私臣集团。当然,这层关系不太好意思大肆宣扬,正史亦无详载。朝廷那边文官是强势主流,但挤进西苑的那几个文官在私臣集团中却是非主流人。然而,你既然选择了进这个圈子,“聪明”的文官就必须放下儒家士子的尊严,倾心巴结太监、宫妃、锦衣卫才行。不过恰如须菩提严禁孙悟空透露师承,太监们也不会公开和李春芳的关系,您更无可能从正史上查到太监们幕后帮助李春芳上位的证据。
4)能协调武将、番邦的关系
取经路上,孙悟空多次借助天庭神将来降妖。诸如让二十八宿召回奎木狼(黄袍怪)、请昴日星官降伏蝎子精、请哪吒用皂雕旗“装天”。被黄眉老祖的金铙装了,亢金龙甚至舍得让他在角上钻个洞救他出来。独角兕大王的金刚镯见宝贝就收,可神仙们就能为了帮他,前仆后继地送宝,可见他和武将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明朝文武分途,武官亦属浊流,一般攀不上清流,但李状元就能和他们也打成一片。
李春芳最大的政绩恐怕就属羁縻俺答汗一事。嘉靖年间,察哈尔部衰落,土默特部开始称霸蒙古右翼,一度兵临北京城下耀示武力,摩擦不断数十年,严嵩、徐阶为首辅时始终不能解决。李春芳为首辅后提出羁縻,终于在隆庆四年(1570)谈成。朝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承认其为蒙古右翼领袖,土默特部则向朝廷进贡并开放贸易。千万不要认为这个羁縻多容易,这其中利益关系很复杂。蒙古人不断袭扰边境,可以劫掠物资。武将们与之作战,就有机会不断立功,而且使朝廷愈发依赖武将。所以边将既不愿和谈,更不愿一战灭之。严嵩、徐阶并非不知利害,只是不敢或不愿和武将这个利益集团撕破脸。李春芳凭与武将的良好关系,私下做了不知多少工作,才促使他们同意羁縻。
说到此,不禁联想到明末,以李成梁、袁崇焕等等为首的辽东将门集团与建州女真部的天命汗(清太祖努尔哈赤)、天聪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形成了类似局势。但世间再无李春芳,只能任由边将肆意出卖国家利益,养虎为患,最终亡国亡天下。
5)深谙为妖之道
花果山当那么多年山大王可不是白锻炼的,使孙悟空深谙为妖之道。孙悟空经常变成飞虫甚至小妖潜入妖怪洞府,轻车熟路。关键时刻,孙悟空还能急妖怪之所急,想妖怪之所想。白骨精第一次变作俊俏女孩儿来骗唐僧,孙悟空便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真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呀!
《韩非子.显学篇》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高官须有基层工作经验。但韩非子毕竟是古老的经验,唐宋以来这种观念有所转变,认为宰相应综合学者和基层两方面素质。明朝的内阁制似乎走到了另一极端,宰相八成是三鼎甲、庶吉士出身,登科后直接入翰林,翰林院供职几年直接出为部、院长官,而后为侍郎、尚书,直至入阁,普遍缺乏基层经历[51]。李春芳本也是这种情况,但他以37岁近不惑之年才中进士,早己熟悉了基层的人情世故,所以经常体现出明朝高官普遍不具备的灵活性。
6)和龙族关系融洽
《西游记》中有一个隐藏的社会阶层一龙族,暗喻明代商人。商人(也叫资本家)在古代地位微妙,他们掌握着实际上最强大的一项资源一钱,但政治地位始终被压制。正史没有详述李春芳和这个阶层的关系,但有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我相信不是巧合一隆庆开海。
大明自永乐、宣德朝郑和下西洋以来,建立了牢固的全球海上霸主地位。但嘉靖以来海盗猖獗,朝廷一度实施海禁,使旺盛的生产力突然失去海外倾销地,异常不满。隆庆元年(1567),朝廷下诏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海”。一时间中国人的货轮遍布四海,很快占据了全球2/3的国际贸易份额。当时正值美洲、日本两个大银矿开发之际,白银潮水般涌入,使中国从一个贵金属匮乏国突然变成最大的金主。德国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不禁惊呼中国是一台巨大的“银泵”!
隆庆、万历年间是中国商人最幸福的一个时代,关键是海商赚了大钱,李春芳内阁却并未大幅提高关税!十年后张居正内阁使国库收入陡然翻了一倍,这钱从哪儿来?还不是商人腰包里掏出来的。这一对比,商人们就更加怀念李相了啊!所以,无需史书详载,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商人阶层对李相的由衷热爱。所以,孙悟空对龙王表面上很不尊重,但龙族却始终倾力相助,甚至到了随叫随到的地步。真的不要认为是怕了他,这个阶层不是靠吓,而是靠利益驱动,这么简单的原理,学了初中政治都能懂,千万不要认为李春芳不懂。
7)心怀人民的好宰相
李春芳在历史上美誉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不太符合儒家的审美观,缺了点硬气和骨气,有乡愿之嫌。《明史李春芳传》评价“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徐阶为首相时他为次相,合作非常愉快。但徐阶退休后他补为首相,他手下的少壮派宰相张居正、赵贞吉、高拱每天给他蹬鼻子上脸。尤其是张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首相大人也只能“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徐阶大人尚且压不住张居正,我在这个位置上还能长久?容我过两天就退休吧!)谁知张居正竟然答道:“如此,庶保令名。”(你这样自觉,还能保个好名声)“春芳愕然。高拱入阁后更是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李春芳“度拱辈终不容己”,连上五道奏疏坚决请辞,隆庆帝无奈批准。
这确实与历史上的忠臣直士形象相去甚远,连李春芳自己都忍不住要问:“我好歹是一介首辅,难道在历史上就这样一个糯米老头儿形象?”张廷玉(《明史》总编)果断回答:“是,首相!”但客观地说,李春芳在心怀人民方面其实还算不错。隆庆元年(1567)春,隆庆帝下诏建翔凤楼,刚刚入阁的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立即上奏劝阻:“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他也因此受到群臣称赞,被廷推为建极殿大学士(次相)。而他革除皇店、皇庄,甚至巧派海瑞铲除前任首相徐阶在民间霸占的田产,深得人民称颂。《西游记》中的凡人暗喻了普通人民这个阶层,孙悟空一路上也遇到很多凡人求助,他还是很热心地予以帮助,比如凤仙郡求雨、金平府免灯油、扇灭火焰山等。做这些事其实会触犯某些神仙在凡间的利益,他既注重策略,也不畏权贵。总之,李春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乡愿,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软骨头,尽管没有岳飞、于谦这样惊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但他的心里还是有人民,有正义的。
总之,李春芳在嘉靖朝这个皇帝和文官严重对抗的撕裂时代,是一个奇葩,是那个斗争漩涡中的一根定海神针。皇帝、文官、太监甚至人民都对李相能协调好各方关系寄以厚望,生怕哪天他不在了,几大派别就会撕破脸斗起来。难怪他要辞职时,连急着接首相位置的高拱(其实还有张居正)都有点舍不得。
历数李春芳前后历任首相:
杨廷和:跟年轻的嘉靖帝斗“大礼议”,下台,儿子杨慎被流放。
张璁:被骂成明代最大的奸臣。
夏言:被严嵩搞死,绝后。
严嵩:被徐阶搞垮,被骂成明代第一贪,儿子被杀,绝后。
徐阶:被弹劾免官,财产被收缴,儿子充军。
李春芳:平安着陆,回家奉养父母十余年,驾鹤西去,乡里艳之。
高拱:被张居正斗倒,若非王大臣翻案,差点也被弄死。
张居正:最惨!死后还差点被开棺戮尸,儿子自杀的自杀,充军的充军。
唯独李春芳,善始善终。这在弘治朝或许只能算平庸,但在大撕裂、大斗争的嘉隆万三朝就堪称大赢家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