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视作品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原著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唐太宗还魂。原著中唐太宗(李世民)魂游地府,被吓得死去活来,还阳后赶紧大办水陆法会超度亡灵,并派唐僧远赴西天取经,想以此冲抵自己的杀孽。可能是觉得这一段太过无趣一至少比起西天路上的精彩斗法确实差太多,而且西天取经的主源毕竟是如来,唐太宗派出唐僧只是个不重要的由头,所以影视作品往往淡化处理。不过讲道理,这样做很容易让观众不自觉地忽略发起取经工程的真正源头一人世间的民众(世民)。
6.1传经还是取经?
原著没有正面描写前九次取经具体是怎么失败的,直接从第十次写起,但显然经过连续九次失败,佛祖也在调整策略,核心问题就是这一次他不能再主动传经,当然更不能明说是玉帝指使,而要以南赡部洲人民自己来取的名义。前九次失败,很可能就是因为姿态太主动,被道家名正言顺地给否决了。为此,佛教策划了一套很全面的方案。
观音到长安借了一个城隍庙住下,不久城里就出现了一个神棍袁天罡,他帮渔夫算哪里鱼虾多,让渔夫每天都打满鱼虾,并故意泄露给泾河龙王听。泾河龙王大怒,去找袁天罡算账,变作一个白衣秀士让他算明日的降雨量。袁天罡算了一个,结果第二天天庭宣诏龙王布雨,雨量与袁先生算的分毫不差。龙王还不服输,偷偷做了点细节修改,结果就犯了天条,天庭令人曹官魏征(在职的唐朝丞相)斩龙。
龙王先求唐太宗帮忙,唐太宗同意,缠住魏征,想让他错过斩龙时效。不料魏征假装在皇帝面前睡着,却在梦里偷偷元神出窍,溜去斩了老龙。龙王冤魂怪唐太宗言而无信,将其吓死。唐太宗魂游地府,根据临死前魏征的嘱咐找到了在地府当判官的朋友崔钰添了二十年阳寿,于是还阳。但崔判官故意带唐太宗游览地狱深处,还唤出很多被他生前所杀的亡灵来揪打恐吓。唐太宗被吓得死去活来,立即承诺还阳后大办水陆法会,超度亡灵。这时观音再告诉他中华的小乘佛教超度不得,须得西天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教三藏真经。于是唐太宗非常有诚意地派出了唐三藏法师远涉西天,求取真经。
很显然,袁天罡、渔夫、魏征、地府相关工作人员都是观音拉进项目组来演戏的,目的就是恫吓唐太宗,让他见识地狱的阴森恐怖,再吓唬他血债深重,只有大乘佛教可以帮他疏通关系,减轻他死后的罪孽。这样一来,这经就不是佛家要传给东土,而是东土人民自己要来取的,而且是不畏艰辛,历经磨难也非要来取!所以,道祖,您看,这真不是我们佛家存心要抢您道家香火。还原到官场上的语境,太监开皇店、皇庄,那也是老百姓主动来和咱家做生意,没逼没抢,儒家卫道士们,可别怪咱家的不是咯!
当然,观音这一系列巧妙的恫吓行动,最关键的一步是袁天罡算准了第二天的降雨量。千万别相信神棍真能未卜先知,分明是神棍随口说一个雨量,观音转告给玉帝,玉帝便真的按这个雨量发旨,说到底还是他在幕后操纵。
6.2佛教集团为何选唐太宗
小说需要选一位古代皇帝扮演这个主动发起取经工程的角色,理论上可以任选,那为何选择了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先生呢?首要原因是己经选了玄奘,而玄奘生在唐太宗时代;其次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暗含“世民”之意,非常适合用来代表世间生民(凡人);更重要的则是他确实有把柄。
世民兄当皇帝前是一位武功赫赫的战神,曾因军功被唐高祖(李渊)奖授了一个异常霸气的军衔一天策上将。史载李世民曾身先士卒,杀得“两刃皆缺,盈血满袖”,这是何等悍勇!他亲手杀的那千儿八百人还不算啥,重点是他指挥的战役,那才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李世民的战功正是李唐王朝能从隋末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双手沾满了鲜血。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各五个(也就是李世民自己的十个亲侄子),然后逼父皇禅位,更是非一般的血腥。他心里一定长期充满了愧疚,宗教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寻求安慰的心理,攻陷人的心灵。
佛教串通地府,安排唐太宗到地狱深处考察调研,先是利用泾河老龙吓死唐太宗,再由崔判官私自给他添二十年阳寿,使其先入地狱再还阳。但崔判官、朱太尉送太宗还阳时,太宗发现他们带的不是来时原路。崔判官解释:“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于是“太宗只得随他两个,引路前来。”结果被带到幽冥背阴山、一十八层地狱,还专门把李渊、建成、元吉、隋末乱世中遭他屠戮的群雄纷纷请出,一路上揪打惊吓,差点没把个天策上将死死地给吓活过去。一路上又接受了崔判官很多佛教理论灌输,太宗还阳后还不赶紧诚心拜佛,大开水陆法会?这时观音再跑来说一句:“你这中华的小乘佛法度不得亡魂,须得西天大雷音寺的大乘佛法三藏。”这真是直指内心深处,世民立即代表世间生民派出陈玄奘法师,诚心向西天取经。
然而阴司真如崔判官所言“有去路,无来路”么?为了验证您这个怀疑,作者刻意安排了一个刘全进瓜的情节。唐太宗在与阎王们亲切交谈,准备告别还阳时,承诺给阎王送点东西(《西游记》仿明代大理寺架构设定冥府主官是十殿阎罗,相当于十个审判庭各有一位阎王,其中包括第三殿的宋帝王,实为宋代名臣包拯包青天,唐代他还没投胎就见了——哦不当了阎王)。阎王们说:“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于是太宗回去后就募得一个刘全,因为不小心把妻子骂死了,所以自己也不想活了,便应征来自服毒药,头顶南瓜送到阴司。结果阴司查验刘全夫妻“都有登仙之寿,急差鬼使送回。”故此刘全也还阳了。唐太宗很关切地问他:“你在阴司见些甚么来?”显然就是想验证下“有去路,无来路”之说,但刘全的回答让他很失望:“臣不曾远行,没见甚的。”可见压根儿没这回事儿,完全是崔判等人故意引他去饱受一顿惊吓。而这么做的目的,恰如阎王所说“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是啊,佛教在东胜神洲、西牛贺洲颇有市场,唯独还缺你最富庶的南赡部洲哟!
尽管唐太宗己经知道是在故意恫吓,但阴司所见历历在目,自己也确实满手血债,不赶紧把仇人们超度了,以后去阴间可没好日子过,所以他也不再追究细节,依然诚心发起了西天取经的大工程。
6.3作者选择唐太宗的反讽意味
除了佛教集团选择了唐太宗,作者选他自身也有一些讲究。李春芳作为明末党争高手,有些反讽笔法异常辛辣顽皮。历史上唐太宗其实恰恰是佛教徒很不喜欢的一个人,李春芳就故意写他敬佛,我相信这是明末党争给他造成的人格阴影。
李唐皇室号称是老子后代,老子作《道德经》,被奉为道家思想的始祖,所以李唐皇室推崇道教,唐以前的传统中国社会也确是道家最强势。传说老子是道教三清之一的太清太上老君,周代化为李聃,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西游记》亦取此说。当然,历史上佛道两家关于老子与佛陀到底谁是师父谁是徒弟曾有过激烈争论。元代官方曾组织过一次正式辩论,结果在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驾前,佛教代表八思巴完败道教代表李志常、赵志敬、尹志平(均为丘处机之徒),被佛教视为历史荣耀。然而《西游记》一出,老子化胡为佛的典故却在民间生了根,这也是让佛家非常恼火的一件事。
历史上的唐太宗并不敬佛,这首先跟他家自吹是李聃后人有关。而且他叫李世民,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犯了皇帝名讳,从此改称观音。一个凡人逼菩萨改名,对此佛教界异常不满。作者偏偏让这位凡人来演此角色,还安排他们直接会面,这就尴尬了。
唐太宗还和佛教发生过激烈的正面冲突。唐朝之前的四百年魏晋南北朝堪称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一个大乱世,但乱世恰恰是佛教兴盛的时机,因为人民在现实的苦难深渊中看不到希望,才会寄望于神佛拯救。但隋唐盛世的到来预示着佛教这一波上升行情到顶。李世民当皇帝前率军平定隋末乱世,最重要的一战便是击败洛阳王世充势力。王世充以敬佛著称,洛阳当时佛法盛行,寺庙满城,僧尼遍地。李世民率重兵苦战多年攻破洛阳后,将佛寺尽皆毁去,僧尼强制还俗,这己经足够佛教界记恨。登基后,唐太宗更是强化崇道抑佛,诏令全国僧尼限定三千名内,多次严格检校佛法,清查僧尼数量,严惩私自出家,甚至动用极刑。唐太宗常论及梁武帝(萧衍)佞佛祸国亡身的教训,并通过著名的《贞观政要》昭诫天下。梁武帝后裔萧瑀本是高祖、太宗两朝宠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九,只因推崇佛法遭太宗贬斥,以至失宠。
唐太宗朝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低谷,也有很多和尚不服气,还想力争,最著名的便是法琳和尚。此人能言善辩,被佛教誉为“护法菩萨”,众僧推举他去向太宗进谏,意图改变不利局面。很显然,唐初佛教衰落的本质在于乱世终结,人民不再需要神佛拯救。法琳没看清历史大势,依然浅薄地判断原因在于皇帝认了李聃这个祖先,于是编造了很多李聃的负面新闻,四处散布。贞观十三年(639),也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出发取经的一年,道士秦士英告发法琳。唐太宗亲自传讯法琳,法琳却趁机抛出他精心炮制的一套理论,准备当场折服世民。
法琳首先力证李唐皇室并非自称的陇西汉族门阀李氏,而是鲜卑拓跋氏的一个分支,所以不可能是李聃之后,这也是后世很多人谣传李唐皇室是鲜卑族裔的一个渊源。这种无稽之谈一来就极大地触怒了唐太宗,但法琳尚不自知,继续大放厥词,大谈李聃并没有什么好,皇上何必去认这种人当祖先?法琳编造了一大通“秘史”,说李聃的父亲叫韩虔(音同“寒黔”),字元卑(终极卑贱),这哪是正常人类的名字?又说他天生没耳朵,聋、哑、瘸,六十二岁都没娶到老婆,跟隔壁一个养猪的女仆精敷(编出这样的女子名,不解释了)私通,生下一个孩子,刚出世头发就是白的,所以人称“老君”。皇上舍弃高贵的鲜卑贵族,却认这种人当祖先,简直就是拿黄金换石头,拿绡丝换褴褛,舍弃贵族小姐和女奴私通......唐太宗终于按捺不住,跳起来踢翻了这个粗鄙下流的家伙,恶狠狠地说:“你不但诋毁朕的祖先,还当廷侮辱天子,罪不容诛!但你不是写过一本《辨证论》,号称连续七天口诵观世音佛号,就算用刀都砍不伤,现在我就给你七天时间,七天后试刀!”
七天后,唐太宗派人到狱中去看法琳。法琳扑通一声跪倒磕头大呼:“我这七天一直口诵‘陛下’,根本没念什么观音!”唐太宗是何等帝王胸怀,听罢哈哈大笑,赦免了法琳的死罪。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法琳还是被流放,最后孤苦地死于远疆。法琳事件不但是唐太宗和佛教一个著名的激烈冲突,还成为佛教的一个笑柄,更是初唐佛教衰落的一个注脚,所以“唐太宗”是后世佛教徒非常不愿提及的一个伤疤,李春芳就故意去揭,还写他崇佛抑道,这就是典型的明末党争笔法。
就算抛开历史恩怨,仅从佛教教义出发,唐太宗这么不尊重佛教的世俗皇帝,杀孽极重,结局却还好得不得了。佛教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郭荣)大力废除佛教的行为并称为“三武一宗法难”,因为这四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正该大展抱负之际却英年早逝,佛教便称这是神佛对他们的惩罚。作者要写他们中的某位先不敬佛,所以佛祖惩罚他的人民陷入战乱苦难,后来皇帝幡然悔悟,诚心向佛,佛祖再赐他恩典,度他超生顺便拯救人民不是更好吗?他偏偏要写不敬佛却得大福报的唐太宗。唉,这阴损人的功夫,没玩儿过明末党争还真练不出来!
其实除了这点阴损顽皮,作者还有更深层次的反讽意味,尤其是通过著名的“贞观之治”来讽刺自诩高明吸引中华信众的西方宗教。
小说中,如来宣称:“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所以他要传经,拯救华夏人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唐太宗时代的中国,正值“贞观之治”,无愧为世上最富强文明的国度。而彼时之西域,包括如来所在的天竺,正处于游牧部族肆虐横行的黑暗时代。让他们来拯救中国人民?这好笑程度比索马里宣布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救市,维持道琼斯指数稳定还要略高一点点。
作为一部完全虚构的神怪小说,作者可以任选时代背景。您选个南北朝、五代十国之类,让慧贤、达摩、鸠摩罗什这些高僧去西天取回真经,拯救下晋简文帝、陈后主、李后主之流昏君及其治下苦难深重的人民那多合适啊?你偏偏选唐太宗!这意图还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