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体式”连续报道的要点
新闻事件往往都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倘若等待事件变动终结后再进行报道,显然无法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随事件发展的客观进程而同步进行的连续报道,因此成为媒体报道突发重大新闻事件采用的主要方式:从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对事件的每一个新动向、新变化进行追踪,不间断地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变动过程的追踪,将事件的发展过程不间断地展示给受众,完成对事件全貌的描述和解释。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使文字新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但就新闻本质而言,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问题在于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以文字报道论,整体配合是相当重要的——不但要求现场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将情况及时写成稿件发出,还要求事件发生地以外地区的记者围绕事件及其影响发出稿件;不仅要及时发出消息,还要配以新闻分析、综述、评论以及背景资料等多种新闻题材,对有关事件形成“立体式”的连续报道。“立体式”连续报道,考验着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报道水平,反映了媒体的整体经营思路与运作能力。形成“立体式”连续报道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媒体拥有庞大的新闻采写和播发网络。通讯社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滚动发稿的特点
(一)把到手的动态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去
不难发现,连续报道的第一步,就是把到手的动态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去。以通讯社为例,前线记者的发稿是首要的,通常采取口述和文字两种形式。有可能事先写好预发稿的,根据预测的不同情况拟好几种不同的稿件,当事件发生时确定发哪一条。通过电话进行的口述发稿,通常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由编辑部迅速签发。
无论前线记者用哪种形式发稿,编辑部的作用最是关键。通讯社的编辑部为了争取时效,在播发快讯时采取特殊的发稿格式。特殊的时候会把电头从一条消息的最前面移到最后面,如“某地遭到了猛烈轰炸——某通讯社”。而“某月某日”和发稿的具体时间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争抢时间,哪怕只是几秒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大通讯社都已实现了分时区发稿,在不同的时区设立具有终审发稿权的编辑部,实行24小时不间断发稿。新华社也是如此,在中国香港、内罗毕、开罗、布鲁塞尔、莫斯科、墨西哥城和纽约设有7个总分社。这种全球多点的发稿系统为快速发稿创造了物质条件,是新闻传递越来越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报道伤亡情况、估计损失
突发重大灾难造成的伤亡和损失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不断更新。因此,面对各种估测,记者一开始应该取比较小和保守的数字,然后在后续报道中不断进行修正,这样不但能避免夸大事态严重程度,也能更让人信服。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新华社驻安卡拉分社是这样不断报道伤亡情况的。
【新华社安卡拉8月17日电】土耳其西部地区17日凌晨3点左右发生里氏6.8级的强烈地震,目前造成至少37人死亡、500人受伤。
土耳其地震监测机构说,震中位于伊斯坦布尔以西110公里处的伊兹米特市。据伊斯坦布尔地方官员证实,该市至少有21栋建筑倒塌,造成3人死亡,90多人受伤。
【新华社安卡拉8月17日电】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17日报道,土当天凌晨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2000多人,受伤人数增加到一万多人,估计伤亡人数还会继续增加。
报道援引土耳其政府在地震发生后成立的危机处理中心的报告说,截至当地时间夜里10时30分,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011人,受伤人数为10764人。
【新华社安卡拉8月22日电】土耳其总理府危机处理中心22日发布最新统计数字,土耳其17日发生的里氏7.4级地震迄今已造成12040人死亡,33495人受伤,目前救援人员仍在继续挖掘被埋在废墟里的人。
(三)关注事发地国民和侨胞情况
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突发重大事件,只要涉及本地、本国民众和侨胞安全,总是会立即引起受众的更多关注。抢发并不断更新有关事发地本地本国民众和侨胞状况的动态新闻,成为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
下面是南亚海啸发生后第二天,《北京娱乐信报》对受灾地中国公民状况的报道,阅读时请留意记者通过哪些渠道获知讯息。
多个中国旅行团被困东南亚地震海啸灾区
陈峰
昨晚7时许,外交部发布消息称,印度尼西亚昨晨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部分在灾区的公民受困。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李肇星外长已请我驻有关国家大使向所在国家外长表示慰问。据了解,外交部已经成立了由亚洲司、领事司和应急办组成的临时小组。外交部已要求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与驻在国密切合作,全力以赴救助我受灾公民。
泰国:一名台湾同胞遇难
据《都市快报》报道,总部设在杭州的中国联合工程公司26名员工在泰国普吉岛附近的披披岛上被海水围困,因地震引发的海啸让海水仍在不停地上涨,其处境困难,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向外交部紧急求援,希望能救助这批员工。据悉,这些员工是上周五随旅行社出去旅游的。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广学26日下午通过电话对新华社记者说,有两名来自杭州的中国游客在泰国普吉披披岛因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失踪。随后,潘广学证实,两名在泰南披披岛失踪的中国杭州游客已被找到,他们安然无恙。
另据泰国外交部官员透露,有一名台湾同胞在海啸中遇难身亡。
印度:无中国公民伤亡通报
中国驻印度使馆新闻发言人杨女士向记者证实,截至昨晚9时,尚没有接到印度政府部门关于有中国公民伤亡的通报。
印尼:重灾区华人非常少
昨晚9时,中国驻印尼使馆三等秘书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重灾区亚齐华人非常少,而且该地并非旅游区,游客不多。再加上这一地区动**不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此前都曾向本国公民发出了旅游警告,提醒不要前往该地旅游,因此伤亡者基本上是当地居民。目前仍没有关于华人的伤亡消息。
……
三、详讯与综合消息
发布通报灾难的详讯或综合报道,是媒体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所做的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精准、全面是对这种常规报道提出的首要要求;其次是尽量在报道中加入记者或目击者的观察或感受(第一手或转述其他媒体报道均可),以使报道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同类新闻的特殊性。
请看新华网2009年3月11日对德国校园枪击案的综述。
【新华网柏林3月11日电(记者时翔)】题:德国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16人死亡
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一所中学当地时间11日早上9时30分(北京时间16时30分)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枪手在内16人死亡。这是德国历史上伤亡人数较多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据报道,一名身着黑色野战装备服的枪手当天早上进入斯图加特市附近小镇温嫩登的艾伯特维尔中学,向正在上课的学生随意射击,打死了9名中学生、3名教师。9名遇难学生年龄为14岁至15岁,3名教师均为女性。一些目击者看到,枪击案发生时,有的学生因惊恐跳窗逃命。
在警方的追捕中,枪手逃到距离枪击案现场约40公里的一家超市附近的停车场负隅顽抗,与警方进行激烈枪战。交火中,枪手又打死3名路人,两名警察受重伤。枪手被击毙。
来自德国警方的消息说,枪案嫌犯是一名17岁青年,可能在2007年从艾伯特维尔中学毕业。其父母合法持有枪械。枪手的作案动机仍不清楚。
事件发生后,焦急的家长聚集到学校附近,等待自己孩子的消息。警方目前封锁了学校周边地区,还在附近公路上设置检查站盘查车辆,并要求过路司机不得搭载路人。艾伯特维尔中学的师生已被疏散。温嫩登镇的幼儿园、小学、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也已被关闭。
正在枪击案现场的目击者通过电话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艾伯特维尔中学已被完全封锁。学校周边云集了许多闻讯赶来的各路记者。一些穿着白色衣服的法医进出学校建筑,估计在清理受害者尸体。校园内和周围有很多警察和救援人员。该校学生在事发后已被集中转移到附近的一家诊所,部分学生已被家长领走。
德国政府发言人威廉当天在柏林说,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联邦政府对这一事件表示震惊,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德国总统克勒当天也对这起恶性校园枪击事件表示“震惊和悲痛”。
2002年4月26日,德国爱尔富特市古特恩堡中学曾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枪击案。一名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在数分钟内开枪打死至少16人,枪手随后饮弹自尽。
温嫩登是一个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斯市东北部的小镇,人口约2.76万人。艾伯特维尔中学处在温嫩登的城市边缘,与另一所中学共用一个教学中心,有近1000名学生在这里上学。
分析上述消息的内容结构,可以发现:报道灾难或危机本身的详讯和综合消息,通常是多名记者和编辑部通力合作的结果,综合了各种已发讯息、现场采访、背景、评论、专家分析等。它们像一般事件性新闻那样,首先需交代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后果如何、影响多大、什么原因造成,即什么样的灾难、何时何地发生及多少人丧生和受伤、哪些及多少人幸免、灾难程度、紧急状态、受灾地区的天气和交通状况、疏散情况等(若灾难或事故原因一时难明,应确证后再在后续报道中指出);导语应当描述灾难或危机的破坏或紧急程度,有人员伤亡时应重点报道人。突发灾难或危机中要掌握准确的伤亡和损失数字会非常困难,尤其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即使是官方提供的数字往往也只是估计,但把这些猜测告诉读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后续报道中媒体要时刻留意最新进展,不断修正这些数字。然后,重点报道反应,尤其是政府的反应,如权力部门的行动、避难所提供、医疗救援、抗灾措施等,关注受害者与事件相关人的状况,评估事态发展方向。
四、成因与事态发展预测
由于灾难均牵涉 “成因”问题,因此在“立体式”连续报道中少不了对“成因”进行分析的报道;而受众则更关注灾难的发展态势。因此突发重大事件的连续报道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预测性新闻。
需特别强调的是,重大危机、灾难的原因往往不能马上确定。对成因进行分析与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的报道因此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好由权威部门或专家出面说明。直到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前,媒体报道的应该只是事实,不能随意自行公布“成因”及进行预测,以免造成公众恐慌、社会混乱,这一点中外皆同。
要写好评估事态发展方向的预测性报道,要求记者、编辑或评论员对事件发生的历史、事件涉及的问题、影响事件变化的关键因素等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才能比较全面、完整地报道采访的内容。写作时将专家学者艰涩的词汇转换成读者容易理解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其他背景与解释性报道
除成因与事态发展预测报道,涉及重大灾难或危机的背景、解释性报道还应考虑有用性、历史性等重要因素。
(一)重视对预防灾难的教育
涉及有用性因素的报道体裁、种类都非常广泛。例如,大地震之后常常伴有多次余震,媒体刊载的可供选择的疏散路线图,哪些地方有医疗救护和临时避难所的列表,如何领取政府援助的消息以及教授如何用矿泉水瓶自制简易地震报警仪之类的介绍,对灾区的幸存者来说就极其实用。
遗忘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美国红十字会200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刚刚经历了“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仍有93%的美国人没有为应对重大灾难做好准备,这些灾难包括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或恐怖袭击事件等。[1]这凸显了具有警示作用的灾难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防灾比抗灾更重要”的应急理论和机制,逐渐为各国接受、采用。新闻成为普及灾难教育的重要日常手段(在灾害多发地带尤其如此)和灾难发生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难教育不仅要让普通人知晓灾难发生的原理,还要培养人们基于具体情景迅速判断灾难的类别与轻重,选择最科学最实用避险策略的能力。重大灾难和事故抓紧了每个受众的注意力,此时强调对预防灾难的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时刻不忘预防灾难教育的任务。
下面这篇对埃及1992年10月12日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在采访中就特别关注了救援知识。
埃及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地震,建筑设计不考虑抗震因素,发生地震后有缺少救灾经验,这一切,也加重了地震的损失。新开罗那座14层居民楼倒塌之后,政府出动4台掘土机清理废墟,尘土飞扬,不时有消防车洒水。这种做法,被24小时后赶到的德、法救援人员制止。
他们指出,往废墟上浇水,等于和泥堵塞缝隙,里面的幸存者即使不被砸死,也会憋死。掘土机的怒吼震耳欲聋,幸存者的呼救声,外面听不见,致使抢救不及时。在此之后,抢救者改变了做法:由寻人犬嗅10分钟,随后掘土机开机挖掘。在寻人犬工作期间,现场尽可能保持安静。掘土机工作10分钟后,寻人犬再恢复工作。这种方法果然见效。震后82小时,一名抢救人员听到废墟中传出微弱的呼救声,于是打洞送水、空气和口服葡萄糖液。三小时后,此人终于获救。
(二)强调历史眼光
诚如太白所言:“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新闻作为“写作明天的历史”,倘若缺乏历史意识,如何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呢?因此任何新闻都不可缺乏历史思维。
重大灾难与危机,由于影响深远,历史元素更为重要。新闻媒介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追踪,帮助人们全面、准确地知晓震撼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认清形势发展的严峻。同时,媒介也需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事件的意义,尽力消减社会恐慌,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而历史眼光,是完成上述任务的一种重要策略。《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稿件这样写道。
有多少海啸可以重来
于达维
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还要难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圣诞的快乐骤然被印度洋的巨浪淹没。南亚清晨煦暖的阳光,照见了人类的生命和人类所自豪的文明在自然界面前的无比脆弱。
许多人一生,可能也就见过这么一次海啸;见过一次,还没来得及认识,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见第二次了。
最严重的海啸由小行星撞击造成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海啸发生有多种原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海底滑坡都会引发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海底地震。
不过,并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徐锡伟副所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能引发海啸的地震,首先是发生在海里的大地震,而且必须是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构造型地震。其特点是断层面上部地壳向上移动,下部下降,以垂直运动为主。上部在抬升过程中把海水向上抬,同时又在逆冲方向推动海水做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海啸。
这次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边界地震带东南段的印尼苏门答腊岛西侧,是印度洋板块向下插入南亚板块,并把南亚板块抬起的结果。其实这个运动是一直持续不断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苏门答腊岛就是类似的无数次地震位移累积、叠加的结果。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是不间断的运动中一次忽然的爆发,东侧向上抬升,把水体往西方向冲。
美国地质勘探专家肯·哈德纳特表示,根据震波模型推测,苏门答腊岛西南的一些岛屿可能向西南方向位移了20米左右的距离,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可能向西南方向位移了36米。
“可能造成最严重海啸的,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入海洋,其能量可能达到印尼这次海啸的几万倍,波高几百米。这样的海啸将把所过之处的沿海城市完全摧毁。”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于福江说。
更大的危险存在于太平洋
“在太平洋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其实要比印度洋大得多,每10年就有1次到2次。太平洋板块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日本,直到阿拉斯加,然后到智利,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是海啸的多发区域。”于福江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1960年智利沿海的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仅在智利沿海肆虐,22小时后,海啸到达日本,波高仍然有六七米;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
根据1700多年来的统计,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约发生260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海啸约占80%,发生在地中海区的约占8%,而在日本列岛及其邻近海域发生的地震约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和受危害最重的国家。
海啸速度快过飞机
“这次海啸之所以损失那么大,主要还是周边国家没有建立起地震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从而利用从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到成灾地段需要的时间让人们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徐锡伟说。
“这样的海啸,近几百年都没在印度洋出现过。”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杨华庭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世界海啸警报系统中,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东北部靠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区,根本不包括印度洋,我参加的几次国际会议上,也没有来自印度洋地区的学者。”
“海啸的传播速度比飞机还快。”于福江说,海啸的传播速度只跟水深有关,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积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0米的话,传播速度超过300米/秒,接近音速,比飞机还快。
但是海啸的波高跟水深成反比,所以在深海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有到近海,速度减慢,能量才积累起来,形成一堵几十米高的水墙。一般船只如果要逃避海啸的话,不应该往港口里面跑,而是往深海里跑,跑得越远,危险就越小。
警报的关键在时间,杨华庭研究员介绍,俄罗斯科学院信息分院院长述金院士曾经根据太平洋地区的水下地形情况绘制了海啸传播时间图,只要在任何一个验潮站观测到海啸迹象,几秒钟内就能计算出来到达任何地点的时间,海啸从阿拉斯加传播到夏威夷的时间误差只有1分钟。如果有项目支持,得到足够的印度洋海域资料,述金院士不久就可以用同样的算法算出一份印度洋地区海啸传播时间图。
杨华庭研究员说,对印度和斯里兰卡来说,因为距离震中比较远,如果有预警系统的话,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疏散。
中国曾发生过29次大海啸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大陆架宽广而平缓,对海啸传播的摩擦力强,并且有从日本列岛到琉球群岛的岛弧保护,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日本近海的深度就有4000米,海啸对沿海的冲击就会很大。1960年日本海啸的时候,波高有六七米,而长江口的波高只有20厘米。
中国近期在1992年和1993年都发生过小的海啸,不过能量都很小,1992年在三亚发生的海啸波高只有70多厘米,损失也不大。从史书上看,从公元前47年到2000年5月,中国大的海啸发生过29次,多数都只是引起恐慌。
于福江研究员介绍,中国靠近太平洋板块,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还影响不到,并且中国加入了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和日本在深海布设了观测仪器,探测水底地震的发生和水位的变化。美国布设在西海岸深海里的探测点大概10个左右,足够完成海啸的预警。但是这种探测设备的军事用途也十分明显,不仅可以监测到海啸,更可以监测到地下核试验,放置在深海不同深度的水听器可以监听潜艇的活动和通信。
“不过,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还要难。因为海底的地形太复杂,海底的变形很难测得准。”于福江的话语中暗含担忧。
上面的报道将历史背景与对科学家的采访有机融合起来,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事实上,好的解释性报道,很少只采用单个信源的观点,往往列出多个权威人士的看法,对于争议大的议题常常列举多方意见。
[1] 温涛:《哀悼过后,我们该如何记住灾难》,载《齐鲁晚报》,200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