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伊拉克战争谈起(1 / 1)

一、以10秒领先全球

新华社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是新闻业拼抢国际性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一个典型缩影。

当时,美国已经对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2003年3月20日上午9时是最后期限。新华社总编室估计,20日上午开战的可能性很大。

8时左右,新华社的一位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和另一位副总编辑即到国际新闻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摄影新闻编辑部和网络中心进行战争报道的准备工作检查。当时最担心的是,新华社记者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消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发出稿件。在战事报道中,第一条稿件是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特别是世界各大通讯社必争的,也是最难以争到的。

为了使这次战争报道能够取得成功,新华社从2002年9月就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调配好参与报道的人员。从以往的战争报道经验中,新华社的报道组织指挥人员预计,在战争开始之前,由于安全原因,中国记者会被要求撤离最危险的地区。因此,他们采取了保证最大限度接近新闻源的办法,即将前方指挥部设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开罗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然后授权在当地聘用的报道员进行现场报道,要他们及时发回稿件。同时,经美国国防部批准,新华社记者登上了游弋在地中海的美国航空母舰“小鹰号”。

因此20日上午,处于临战状态的新华总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摄影新闻编辑部等有关编辑部门和新华社设在开罗的中东总分社、驻华盛顿分社、驻联合国分社等驻外分社,全都做好了准备。

北京时间上午10时30分左右(巴格达时间20日凌晨5时30分左右),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响起了警报声。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立即用电话报告中东总分社:“巴格达响起警报声,”接着他又喊道:“爆炸声响了。”中东总分社的编辑迅速将两条英文稿件发出。第一条稿件发出的时间为10时33分50秒,发稿时效超过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世界大媒体,“以10秒领先全球”,在这场争夺战中赢得先机。

战争爆发的第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WARNING SIRENS SOUND IN BAGHDAD——XINHUA(巴格达响起警报声——新华社)

接着,新华社又以全球第一的速度向世界发出了《布什总统宣布对伊战争开始》的消息。

此后,世界各大媒体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消息铺天盖地。

美联社总部编辑室一角(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美联社华盛顿3月20日电】美国今天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白宫新闻发言人弗莱舍说:“解除伊拉克政权武装的帷幕已经拉开。”

美国官员说,这标志着美国正式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

布什详细查看了最后的作战计划,并已告知国会,他为何要发动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先发制人的战争。

【法新社巴格达3月20日电】今天凌晨格林尼治时间3时刚过,巴格达遭到第2次空袭,首都东南响起爆炸声。格林尼治时间3时35分(当地时间6时36分)巴格达遭到一个小时之内的第3次空袭。

这次由战机或巡航导弹进行的空袭再次袭击了伊拉克首都东南部的目标,滚滚烟云升入刚刚破晓的天空。

【路透社华盛顿3月20日电】一位美国政府人士说,今天对伊拉克发动袭击的目标是伊拉克的最高层领导人。

他说:“美国情报部门提供了情报,指明了非预定性目标位置。袭击可能涉及伊拉克领导人。”

2003年3月25日,在伊拉克的纳西里耶,一名美国战队士兵在被伊军击毁的美军用卡车前巡逻(新华社发)

路透社新闻编辑部一瞥(新华社记者徐佑珠摄)

【俄新社华盛顿3月20日电】据美国电视台报道,美国对伊拉克高层领导人可能开会的地区发动了第一次空袭。主要打击两个目标:伊拉克高层领导人的所在地和在巴格达的军队指挥部。

五角大楼的消息灵通人士还证实,已利用专用飞机压制住了巴格达周围的防空雷达系统。

上面摘录的一些消息,基本反映了战争爆发时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情况。

二、消息的现场感

一场准备已久的战争正式开始了。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著名通讯社在内,世界各大媒体对这场战争的新闻争夺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伊拉克战争这样重大的世界性事件,各国媒体在开战前做的预测性报道、开战之后的后续报道,铺天盖地、连续不断。由于这次战争与往常的战争不同,美国允许各大媒体派记者“嵌入式”随军采访,因此现场消息极为丰富。

【路透社伊拉克南部3月21日电】路透社记者卢克·贝克今天凌晨已经随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向伊拉克境内开进至少150英里,向北朝巴格达方向前进。

英国突击队在一次海上攻击中已经夺取位于伊拉克南端的法奥半岛并控制了重要石油设施。

【法新社科威特北部沙漠地区3月20电】美国军队和坦克今天开进伊拉克南部地区,打响了旨在推翻萨达姆总统的攻击战。

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说,大约晚上8时,第一海军陆战队远征队和陆军第三步兵师在一阵猛烈的炮火齐射之后,快速突破沙漠边界。在伊拉克境内可以听到炮火轰鸣,一道道亮光划破了夜晚的天空。

另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消息灵通人士说,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附近的战略目标和军事设施预计都将成为地面部队的第一轮打击目标。

这位人士说,大约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以及第一团战斗队和第五团战斗队的5000辆车辆将在陆军第三步兵师的支持下率先发起地面进攻。

……

也有一些消息现场感较强,从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硝烟的气息。

【路透社伊拉克南部3月21日电】路透社随军记者说,美国海军陆战队今天刚进入伊拉克境内200米就遭到了反坦克导弹和轻武器的火力阻击。

记者阿德里安·克罗夫特说:“双方正在发生激烈交火。我们已经弃车躲避起来。美军请求英军炮火支援,英军的炮火正猛烈轰击伊军阵地。”

他说,伊拉克发射的是苏制反坦克武器,不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否有伤亡,而且也无法准确说出海军陆战队进入伊拉克的位置。

【路透社巴格达3月21日电】当巴格达迎来又一个黎明时,被炸成一片废墟的萨达姆总统幼子,也是他的内定接班人库赛的一处官邸仍然余火未灭。一名伊拉克政府官员说,这是库赛曾经用过的一处官邸,尽管他不一定住在这里。

报道战争中平民状况的系列详讯。

【新华社巴格达3月23日电】今天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以来的第4天。清晨,经受了美英导弹连续3天轰炸的首都巴格达再次苏醒过来,一切都在有秩序地运转着。

巴格达的街头,人们熙来攘往,车流如潮。马路两边的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向市民出售生活必需品和蔬菜水果等食品。面包房里挤满了等待购买新鲜糕点的顾客。环卫工人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清扫着巴格达市区的街道。路上不时有政府运输石油天然气的车辆和公共汽车驶过。

巴格达地区的饮用水和电力供应基本正常,只有部分地区因为空袭出现断电。城里的照明设施仍运转正常,使得入夜的巴格达灯火通明。……

70岁的退休老人艾哈迈德·哈希姆说:“不会有人想要过我们的生活!你可以躲过烈日,但躲得过心里的恐惧吗?”

45岁的中学校长法蒂玛女士说:“我不只担心我的4个孩子,也同样担心我的学生们,不知道他们在这场战争中是否会面临死亡……”

【新华社巴格达4月14日电】目前,伊拉克绝大部分部委和所有的总统官邸都遭到了严重摧毁。伊拉克新闻部大楼在遭受了两枚导弹袭击后也仅剩下一副空壳。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偷盗和抢劫成风,人们生活在恐惧中。

伊拉克国家计划部及附近地区在战争中多次遭受空袭,爆炸引起了多起火灾。由总统萨达姆长子乌代掌管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大楼也遭到了抢劫和焚烧。国家物资储备库同样被洗劫一空。被抢的物资包括伊拉克进口的最新型汽车,其中也有一些汽车被美军飞机炸毁。贸易部和移民局也被抢劫、焚烧、破坏殆尽。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现在已经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的伊拉克石油部却在这次浩劫中安然无恙;德国、法国、中国和沙特等国家驻伊拉克使馆遭到了抢劫,而那些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的使馆却没有遭此厄运。

当战斗转移到巴格达后,市内许多地区的交通均被切断。由于美英联军和伊拉克军队之间发生激战,巴格达的桥梁被炮火封锁,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的一位雇员,从家到分社的时间由战前的半个小时增加到了两个小时。此后巴格达街头爆发的抢劫风潮,又迫使他根本不能前往分社上班。

战争和偷、抢风潮破坏了巴格达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美英的导弹已经炸毁了城市,被重创后的巴格达仅存的物资又被洗劫一空。今天的巴格达已经面目全非,到处是混乱的景象。马路上堆满了劫掠者遗弃的家具和政府的办公设备。偷盗抢劫者大多来自巴格达贫民区,这些人大多教育程度不高,有一些甚至是城市地痞。

为了保护自己,巴格达市民开始在通往居民区的路上设置障碍,随身携带枪支棍棒等武器。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所在区的警卫12日晚抓住4名企图抢劫的犯罪分子,打了一顿之后又不得不把他们放了,因为当地已经根本没有任何警察和政府机构。

巴格达大部分地区已经断电。一部分地区也已经停水,而其余的地区则供水紧张。一些供水部门的工人依然留守在工作岗位上,但供电的中断使他们无法正常工作。

巴格达人要求占领军承担起责任,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他们担心,如果伊拉克不尽快建立起人民接受的政府,国家将面临爆发内战的危险。45岁的巴格达市民哈桑说:“目前的状况让人不能接受,我认为萨达姆当政时比现在的灾难日子要好多了。”

……

【新华社巴格达4月14日电】浩劫之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已面目全非:它蓬头垢面,全身是伤;它从废墟中艰难地爬出来,踉踉跄跄往前走,却不知路在何方。

市中心的政府大楼和许多著名建筑物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被炸、被烧和被抢的过程。曾经因外国记者云集而闻名的新闻部大楼,虽然楼体还在,但却已成空壳,缓缓升起的一缕缕黑烟似乎还在讲述它的悲惨遭遇。

底格里斯河岸边的建设部大楼在美军第一轮空袭中就被导弹击中,在随后的轰炸中屡次成为目标。萨达姆长子乌代任主席的伊奥林匹克委员会办公楼也未能幸免,先是被抢,随后不知被什么人纵火焚烧。

贸易部、存放着大量进口轿车的国家仓库、移民局、护照局、中国大使馆、德国大使馆、法国大使馆和苏丹大使馆也先后被抢。但有些市民说,目前还没有人看到那些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国家的使馆被抢的场景。

这次战争前,伊拉克虽然遭受了十多年的经济制裁,巴格达市内到处呈现一副衰败的样子,但宽敞笔直的道路还是给初次到伊拉克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影响。他们说,萨达姆“还是做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这次战争将这些道路破坏殆尽。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一名伊拉克雇员说,从前他从巴格达东区开车到西区只需要半个小时,而如今,很多桥梁和路段被炸,再加上伺机作恶的持枪歹徒,他不得不绕道行驶,这一来,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花上两个小时也不一定到得了。

那些参与哄抢的伊拉克人,大多来自文化较低和极度贫困的家庭,特别是位于巴格达东区、居住着20多万人的“萨达姆城”。有些哄抢者辩解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本该很富有的国家,但“萨达姆政权欺压”他们,“剥夺”了他们的“权利”。“那些与政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在制裁下仍然过着安逸的生活,这是不公平的”。

12日,抢劫现象仍在继续。当天,巴格达警察局负责人同美军开会,商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问题。在美军和伊拉克警察联合巡逻14日成为现实前,巴格达民众就已自发组织起来,拿着棍棒和枪支上街维护治安。

巴格达分社所在街区的联防队13日抓住了4名入户偷盗的伊拉克人。他们被教训了一顿之后被释放,因为联防队也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抢劫犯。

除了糟糕的社会治安,巴格达的人道主义危机也越来越严重。巴格达大部分地区仍停水停电。由于缺少必要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许多医生面对无数等待急救的伤者只能发出无奈的感叹。由于医院也遭到抢掠,所以很多病人没有床位,只好躺在地上。同时,被送往医院的死者越来越多,但因缺少足够的冷藏柜,很多尸体被就地埋在了医院的花园里或是被扔在冷藏柜旁边,无人过问。

……

【新华社巴格达4月24日电】驻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美军一官员24日说,由福克斯上校率领的美国特种部队的一个军事小组近日在巴格达找回了大量被盗的文物,并将其归还了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美英联军占领巴格达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哄抢,约17万件珍贵文物被盗或被毁,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不久前,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要求巴格达市民把抢劫的文物归还博物馆,并承诺不会审讯和惩罚归还文物的人。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采取积极措施,收缴被哄抢且流失到伊拉克以外的伊珍贵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禁止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购买被盗的伊拉克文物。

据报道,巴黎、伦敦和华盛顿海关日前相继宣布截获了一些被盗的伊拉克文物。

三、特别的报道艺术与多样性的新闻题材

5月1日,美联社报道,美国布什总统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的讲话中称,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却没有宣布取得全面胜利也没有宣布战争结束。《人民日报》驻华盛顿的记者5月2日发回一篇通讯,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

精心策划的“结束”

美国东部时间5月1日晚上9时,布什总统在太平洋上驶往回国途中的“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在伊拉克的重大战事已经结束,声称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反恐战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但反恐战争并没有结束。这是美国历史上总统首次在行进中的航母上对全国发表讲话。

白宫为布什这次宣布重大战事结束进行了精心策划。布什当天上午乘坐“空军一号”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林肯号”仍在远海,“空军一号”派不上用场,而总统专用的“海军陆战队一号”直升机又无法飞行这么远的距离,于是决定搭乘海军的战斗机。由于布什年轻时当过得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飞行员,曾驾驶过F-102战斗机,但当年并没有获得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的资格。如果有此资格,说不定布什要亲自驾机在“林肯号”上降落。据报道,布什曾提议,要乘双座的F-18黄蜂式战斗机前往“林肯号”。因这种飞机速度太快,负责总统安全的白宫特勤处不同意。最后采取折中办法:改乘4人座的S-3B型“海盗”反潜侦察机。这架战机也荣升为“海军一号”。布什这位“美国三军总司令”只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除了正驾驶外,还有一名海军军官和一名白宫保镖陪同。

布什乘坐的战斗机以颇具风险的“尾钩式降落”方式登上了“林肯号”航空母舰的甲板。舰上官兵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布什身穿飞行服走下飞机,和舰上官兵握手并合影留念。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除发表演说外,还接见了参加对伊战争的军人,视察军舰上各类设施,并在舰上餐厅同150名“优秀官兵代表”共进晚餐。布什在军舰停留一个晚上,屈尊在舰长卧室内“小住”。2日上午,为了不影响海军官兵和亲人团聚,在“林肯号”即将进入圣迭戈港的时候,布什乘直升机离开。

关于布什的演讲稿,白宫笔杆子们也费尽心血,几易其稿。起初,他们想写成战争胜利宣言或宣布战争结束,但都遭到法律顾问的反对。由于美军在伊拉克仍然遇到军事抵抗,布什不能正式地从法律意义上宣布战争结束。因为按照《日内瓦公约》,如果宣布战争结束,就必须释放战俘,并停止追捕某些伊拉克领导人。而美军目前仍然在按照“扑克牌通缉令”搜捕萨达姆父子以及伊拉克前政府的很多高官。

《纽约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布什宣布对伊拉克重大战事结束,但在伊拉克的“艰巨”工作依然很多。在伊拉克实现持久的和平,远比打赢一场战争要困难得多。社论还指出,“林肯号”上的表演无疑是布什在为明年总统竞选大做广告。

这是一篇背景丰富、细节饱满的通讯:布什年轻时当过得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飞行员,曾驾驶过F-102战斗机;白宫特勤处与总统就乘什么飞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争执”,“尾钩式降落”,屈尊在舰长卧室内“小住”……生动地描述了布什乘战斗机登上“林肯号”,接见舰上官兵,发表演讲和离开的全过程,唯一的缺陷是时效慢了一天,可能是利用媒体的材料写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篇稿件的价值就要打些折扣。

时隔6天之后,路透社就此发了一条“揭秘”的消息。

【路透社华盛顿5月6日电】题:浮华表演

事实证明,美国总统布什一心要乘坐喷气式飞机降落在“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尽管这艘美国船完全处在直升飞机的飞行距离内。

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上周说,布什乘坐S-3B“海盗”喷气式飞机登上“林肯号”航空母舰是因为距离太远。他称这艘航母距离海岸数百英里。

电视观众通过现场直播看到,布什乘坐喷气式飞机戏剧性地降落在“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上,而这时这艘舰船离海岸恰好30海里,完全在直升飞机的飞行距离内。

弗莱舍并没有估算过这次降落的费用。一些民主党人不满地说,布什戏剧般的降落是一次政治表演。来自西弗吉尼亚州的参议员罗伯特·伯德在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对总统加以嘲讽。

伯德说,他对布什降落到这艘船上的“浮华表演”深感不安,这与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时的朴素庄重形式形成了对比。

法新社别出心裁,用独特的角度报道军事专家对美军战略战术的评论,写出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解释性报道。

【法新社北京3月27日电】题: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

据分析家们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旨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从小的方面来说,同时也激发了欺骗和部署的灵感。

前步兵军官、《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一书的作者马克·麦克尼利说:“这绝对不是巧合。”

他说:“《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法新社办公楼(新华社记者吕全成摄)

几代军官都从孙子的攻心战略和诡诈方式中汲取了养料,其中包括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总指挥汤米·弗兰克斯,他经常引述孙子的话。

弗兰克斯并不是个别现象。到目前为止的战争进程中,这位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设在弗吉尼亚州的斯托瓦尔·格兰杰咨询公司的汤姆·斯托瓦尔经常在空军所属的空军指挥和参谋学院讲解《孙子兵法》。他说:“盟军最初采取的一些战术直接源于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在他最为著名的《谋攻篇》中说,“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做法,杰出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麦克尼利说:“盟军指挥官使用的正是这种做法。”

他说:“重点不是放在广泛的战斗和破坏上,而是明智地放在有选择的目标上,如果消灭了这些目标,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他说,战争开始之初就试图消灭萨达姆本人,同时用精确制导武器袭击巴格达的基础设施目标和共和国卫队,这就反映了这种作战思想。

麦克尼利说,美国牵头的盟军向北挺进,间或有选择地争夺一些重镇,这也反映了孙子避开城镇、加倍赶路的思想。

他说:“在大部分时间里,盟军的将领们避免投入大规模部队进行争夺主要城镇的巷战。相反,他们的目标是控制主要机场、桥梁和道路,从而能让部队快速开赴最终目标。”

这场逐渐表现为针对萨达姆本人的战争,似乎也能在孙子的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中找到其影子。

孙子敦促将领们分裂一个团结的敌人,阻断他和他的盟友之间的联系,美国军队试图把萨达姆和他在伊拉克政权内的支持者们分离开来,就是采取这种策略。

斯托瓦尔说:“孙子说,夺取对手所珍视的东西,就能把他打败。对萨达姆来说,这可能就是权力地位。”

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古代战争问题专家戴维·格拉夫说,孙子的理论无可挑剔,但是,中国自己军事史上的一些血腥战斗表明他的理论在现实里并非总能行得通。

他说:“一个人可以提出一种不用真刀真枪就能打败敌人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要困难得多。我认为最近伊拉克局势的发展就证实了这一点。”

美英指挥官们在伊拉克沙漠中采取的许多行动,以及孙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军事思想,似乎都是合乎逻辑的处理办法。

格拉夫说:“在美国军方采取的行动中,仍然能看到孙子的影子。”

最明显的便是这种观念,即在敌人被迫拉长的战线中,应该集中兵力,有选择地打击敌人的弱点。

格拉夫说:“这与其说是哲学思想,还不如说是常识更为准确。”

不过,即便这种军事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类似之处可能具有欺骗性,西方的军事机构还是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东方的智慧。

麦克尼利说:“的确,西方的战争方法,尤其是美国的战争方法,常常是直截了当,建立在优势技术之上。不过,大家现在看到的情况正是西方的军事优势和东方的间接方法的结合。”

有意思的是,7个多月之后(2003年11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兼带解释、评论与预测的报道,讲解伊拉克游击队如何运用《孙子兵法》对付美军。

伊拉克抵抗运动学习阿富汗“自由战士”的策略

米尔特·比尔登

伊拉克严峻的现实表明,美英军队面对的是足智多谋的对手,他们的作战计划比原先想象的要先进得多。

我本人的作战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抵抗运动方面的经验。从1986年到1989年期间,我担任过支持阿富汗反对苏联占领的抵抗运动的中央情报局军需官和政治代表。

从我观察问题的角度看,伊拉克抵抗运动在对抗美国领导的联军方面,已经从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做法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抵抗运动的战略,是中国军事家孙子发明的。孙子在2500年前写的《谋攻篇》中说:上兵伐谋,就是破坏对方的战略。

因此,当美国军队攻占巴格达时,原以为会发生激烈的巷战,但结果发现伊拉克的大部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很可能绝非偶然。被迫改变战略的美军,被这种早期的混乱搞得苦不堪言。

根据孙子的《谋攻篇》,次之伐交,就是破坏对方的联盟。

……

然后,在10月中旬,正当人们讨论土耳其扩大在维和方面的作用时,一枚自杀炸弹在土耳其驻巴格达办事处外面爆炸,炸死一名过路者,炸伤十几个人。

……

此外,还有许多袭击是针对被认为投靠美国的伊拉克人的。

请看下面的事实:自从有针对性的袭击开始以来,阿盟大多数国家驻伊拉克使团已经同联军保持距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已经把他的人员撤出巴格达,红十字会也撤出人员,促使其他国际援助组织也撤出巴格达。土耳其政府也已经重新考虑派兵的问题。

甚至西班牙(开始时的联军组成部分),也决定从巴格达撤出大部分外交人员。很明显在破坏美国的战略之后,抵抗运动在瓦解其联盟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根据孙子的《谋攻篇》,再次伐兵,就是进攻其军队。

抵抗运动对美军的袭击,造成越来越多的伤亡。把这些袭击看成是垂死挣扎是危险的。在过去两周中,联军在巴格达的总部已经受到多次袭击,迫击炮和火箭弹落到了安全区内。肩扛式导弹已经击落“奇努克”直升机,造成16名士兵死亡。“黑鹰”直升机的坠毁(又造成6人死亡),正在调查之中。但据一些报道说,是被一枚火箭弹打下来的。

对美军的袭击有两个明显的目的:造成伤亡,并迫使美军作出引起当地人不满的反应。

抵抗运动就是要联军采取行动,激起民众更多的反抗。当年苏联人在阿富汗把圣战战士称做匪帮,这对苏联人的事业毫无帮助。如今美国人要对付的,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惜一切代价周旋到底的敌人。五角大楼似乎对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并不十分清楚。

2003年7月21日,美国女兵林奇在华盛顿接受紫心勋章(新华社发)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世纪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两大教训:凡是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国家都没有赢过。每一个对付外国占领的抵抗运动最终都获胜了。由此可见,伊拉克局势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美国军队虽然占领了伊拉克,但是近8个月之后那里的局势仍不平静。此时,世界上的一些媒体又开始不断追问战争该不该打,打这场战争的理由是否成立。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此时正好大显身手。

女兵在美军进攻伊拉克的战事中被封为英雄,事隔半年之后,真实的情况不断揭露出来,林奇本人也认为自己不是英雄。2003年11月9日,英国的《观察家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

【英国《观察家报》11月9日报道】今年4月,被伊拉克军队俘获的美国女兵杰茜卡·林奇在伊拉克一家医院获救,从此,一个金发碧眼的巾帼英雄的戏剧性故事就成了布什政府和美国大部分媒体所津津乐道的内容。

这个故事本周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林奇的自传出版,戏剧化的电视纪录片播出。她频频接受采访,并且上了《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文章。

林奇已成了美国媒体用来吸引读者的工具,同时还是布什政府的工具,用这个伊拉克冲突期间的“好消息”,转移人们对日益上升的伤亡数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她还成为一种象征,不过不是被魔鬼一般的敌国军队俘虏的漂亮的美国姑娘所展示的英雄主义的象征,而是标志着布什的“伊拉克自由行动”从一开始就陷入的那种混乱的象征。

林奇故事以讹传讹的特征上周达到了巅峰。她指责政府为了宣传而操纵她的故事,并称自己完全不是英雄;最早为她治疗的伊拉克医生,强烈反驳了她遭到强暴的说法。美国军方也受到麻木不仁和种族歧视的指责,原因是林奇得到了全额伤残补助,而她所在的那个当时遭到伏击的机修连中的其他人(包括被伊拉克人俘虏、受伤的黑人厨师肖莎娜·约翰逊)获得的补助只有林奇的1/3。

目前约翰逊的收入每月仅有500美元,而林奇的自传《我也是个兵》将为她挣得数百万美元。另外,一个电影协议还可以为她多挣几百万美元。

美国政府认定林奇是个英雄,尽管她从未发过一枪一弹,而是在她所在的连队遭敌军包围后跪在地上祈祷。她澄清外界所传,她被俘过程中曾开火抵抗,直到打完最后一发子弹才就擒的说法。她说,她那位牺牲了的同事、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洛丽·皮斯特瓦参加了战斗。她说,“我不能掠人之美,抢这份功劳”。

林奇说,五角大楼添油加醋地渲染了搭救她的情形。她并不是像国防部官员今年4月份所报告的那样经过“一阵枪战”才获救的,美军是从救了她一命、当时已归顺美军的伊拉克医生那里接走她的。

林奇也没有像国防部所说的那样遭到强暴。伊拉克人穆罕默德·乌达·拉哈耶夫写了一本书,讲述了自己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林奇逃出牢笼。拉哈耶夫也因为这一功劳获得了美国国籍。现在,他的妻子说他受到约翰·怀恩影片的过度影响。

媒体批评家迈克尔·沃尔夫说:“林奇基本上是在说整件事是编造出来的,是个谎言。与此同时,媒体跟着把它渲染成一个精美的故事,使她成为一个英雄。就好像事件本身受到注意的程度,使她成了英雄。”

但这个故事可能已由于太过火爆而无法更正了。沃尔夫说:“她不能不成为一个明星。她说一切都是编造出来的,这样一个事实并不能改变什么。人们就认定她是个明星,这是唯一无可争议的事实。”

五角大楼像好莱坞拍《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在伊拉克战争中实地导演一出《拯救女兵林奇》。报道战争,记者无从避免各式各样精心策划的白宣传、黑宣传。要揭露由国家机器炮制的这些假事件,新闻业必须坚持怀疑精神与穷追到底的勇气。

以上,仅是从伊拉克战争海潮般地报道中攫取的几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