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只有泥土的陌生花盆浇水,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种子。
同样地,期待一个空空如也的脑袋能蹦出灵感的小芽,也是一件极痛苦的事。
这一章我要做的,就是帮你解决痛苦。看完这一章,你应该会少一些对着空白文档发呆的痛苦时刻。
别再憋点子了。先让阿鱼来和你分享几个能捕获灵感的思考方法吧。如果你用我分享的方法写出了特别精彩的观点,请随时跟我分享,本鱼一定甚是欣慰。
我认为,一切规则都是创作的敌人。
如果你想有好的灵感,就请你从这行字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在文字的世界,你可以毫无顾忌。”
这片世界完全空白,它所有的样子都取决于你想让它成为的样子。在这片新世界里,任何人的声音都对你毫无意义,你是在这片新世界里赤身**地撒欢儿的“坏孩子”。
算了,这种文艺腔调不太适合我,还是直白一点儿跟你说吧,我就是让你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去创作。接下来我将介绍我总结的第一个捕获灵感的思考方法。
1. 放出你心中的“坏孩子”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质疑全世界吧。质疑风为什么要被称为风,质疑草凭什么不结果,质疑人为什么要走路,质疑动物怎么就不能做主。你要反对这个世界上一切有迹可循的事物。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连问自己3 个问题:为什么?凭什么?反过来会怎样?
提出质疑,就是捕获灵感最大的文字网。
当你不再顺从地看待这个世界,爱上跟这个世界唱反调的感觉,彻底放出你心中那个唱反调的“坏孩子”,灵感,它就来了。
比如针对拖延症这个问题,我发现大家都在说要克服拖延症,市面上也有好多书在教人如何克服拖延症。
于是我提出了3 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想甩掉拖延症?凭什么拖延症要被人这样厌恶?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拖延症又会怎样?
为什么大家都想甩掉拖延症?
因为拖延症会耽误人的工作和学习,会阻碍人变得优秀和获得成功。
凭什么拖延症要被人这样厌恶?
因为拖延过后我们的内心会难受,会对自己恨铁不成钢,严重时甚至会因此受到他人的责备和侮辱,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的罪魁祸首就是拖延,所以人们厌恶它。
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拖延症又会怎样?
如果拖延症从未存在的话,人们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谁会对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有感觉呢?人人都习以为常地认为,影响自己变优秀和成功的因素只有智商、努力程度等,而不会有拖延,因为人们从未感受过拖延带给自己的坏处,从未尝试着与它斗争,所以也不会获得跟拖延斗争成功之后的快乐……啊!是的,快乐!拖延其实也可以带给人快乐。
当我拖延着不改赖床习惯许多天之后,有一天早晨我居然成功战胜了它—早起了!那一刻我是多么开心啊!我获得了一种超强的自信,那种愉悦的感觉能支撑我度过美好而充实的一整天。如果第二天、第三天我仍然早起了,那么我就会持续获得快乐;如果第二天我又跟拖延战斗失败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我已经获得一份快乐了,而这份快乐正是来自拖延!这不正是拖延带来的好处吗?
思考到这里,在我和世界唱反调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克服拖延可以让人自信。即每当我战胜一次拖延,我就完成了一次自我挑战,杀死了一个“恶魔”;随着这种胜利感的增加,我的心底会逐渐溢出一种对自我完全认可的自信,这份自信不需要借助外物,更加牢固。
你看,观点出来了。
2. 溯源
这个思考方式就有些哲学家的意味了。
首先我们还是要达成一个共识: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事物的湮灭也有合理性。
那么,我们只要思考这个事物是为什么合理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它的产生必定有它的因果,当初是哪几个事物交汇才导致了这个事物的产生?对于曾经存在过,现在却已经消失的事物,同样按照刚才的思路,思考它为何而存在,为何而消失?是什么导致它消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你可以对你身边所有的事物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常识,从现在起你要看到常识背后的常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在我更小一些的时候,我对自己有一些容貌焦虑。我时常惊讶于我的皮相—五官单独看起来都是那么普通,但组合起来又是那么独特。既然每个人的皮相都不一样,那么美丑的判断标准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班上那个白白的、鼻子高高的女生总会被那么多人喜欢?为何我没有别人口中所说的气质?这样的疑问我有很多很多,于是我一闲下来就会思考容貌和身材的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合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它是从何处产生的?是什么导致现代社会对容貌和身材的差异产生好坏标准呢?
直到有一天,我去北方工作,第一次见识了东北的大澡堂子、大温泉。
看见眼前那些走来走去的**,我再低头看看自己,懂了。
原来人一丝不挂之后,无论多美或多丑,也无非是某个地方多一寸或少一寸的差距而已;脱光了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似乎都回归了原始的动物形态,非常平等,极其相似。
那么,这个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感谢大澡堂子完整的人体洗涤流水线,让我见识了众多普通肉体的“包装”过程。
差异是一点点产生的,大家在身上搽不同的身体乳,给自己吹不同的发型,给头发涂上不同香味的精油,化上不同的妆容,最后再穿上各自喜爱的衣服。
每个程序上的所有差异累积起来,才形成了最终如此明显的外貌差异。
程序中的每一步,人们都加入了各自的喜好和想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外貌是直接展现人类思想和态度的途径,它的最终形成来自一个人的性格、审美品位。
比如,有精致妆容的女孩一定花费精力钻研过化妆,穿搭方式又直接彰显了她的审美;好身材的人一定花时间和精力做过身材管理,一定程度上他是个自律的人。
这样思考之后,“以貌取人”竟成了一件极其公平的事情!
于是我提出了多个观点:
有趣的灵魂丑不了;
好看的灵魂不一定有趣,但一定努力;没有比看脸更好的识人术了。
3. 延长线思维
这个思维模式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我前一段时间用手机浏览信息时发现的一种方法。当时看到这样一篇介绍“延长线思维”的文章,让我恍然大悟。
“延长线思维”就是指我们在面临一个问题时,不应该陷入问题本身去思考具体情境,而是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情境和出发点。
以“你妈和你老婆掉进水里你救谁?”这个问题举例,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后,回答一定是在这些答案之中的:“我不会游泳,我只能找人救。”
“救我妈,我老婆会游泳/ 救我老婆,我妈会游泳。”
“一个都不用我救,她们都会游泳,自己会爬上来。”
“先救我妈,我老婆年轻,可以多撑一会儿。”
我们都知道,这些回答都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太俗套了。
不要陷进问题本身去思考具体情境,而是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情境和出发点。
所以,你有没有想反过来问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谁问的?
如果问题是老婆问的,那么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觉得你不够爱她了?她会因为什么觉得你不够爱她了呢?或者她只是想来试探一下她在你心中的分量?那么她为什么突然想做出这样的试探?
如果是妈妈问的,那么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是觉得你娶了媳妇忘了娘吗?
你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其实需要不同的回答。
你发现这种思维模式背后的本质了吗?就是悄无声息地更换或增加了问题的背景,为受众提供新的背景信息。在这个背景的基础上回答,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观点独特新颖,毕竟你设立了一个新的问题背景。
《奇葩说》第三季有个辩题,《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请告诉我,你看到这个辩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不是在思考:对哦,这算不算爱情呢?要弄懂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搞懂什么是爱情?
但辩手黄执中是这样说的: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因为这个题目有趣的部分不在爱情。
这不是一个脑洞题,它是我们之后都会面对的问题—当科技越来越进步,虚拟跟现实还有没有差别?当假的东西随着科技进步变得越来越真,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分辨真与假?
然后,他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自己的论述。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当科技越来越进步,虚拟跟现实还有没有差别?当假的东西随着科技进步变得越来越真,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分辨真与假?
你觉得这个话题新颖吗?
你我都心知肚明,这个话题,它并不新颖。
但是它出现在“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这个话题之下,提出这样一个新话题,它就是新颖的。
观点新颖不新颖是相对而言的,要看我们在什么样的背景、场景下提出。
穿比基尼在海边的你并不新颖,但走到闹市去,你就新颖了。
所以,想让你的观点是独特新颖的,用延长线思维换一个背景就好了。
黄执中在这段辩论里做的事情就是将讨论的话题重新安排了一个背景和前提,导致原本讨论的问题悄无声息地被转移。
我记得最后,黄执中在这场辩论中所讨论的早就不是原本有关爱情的话题了,但他说服了在场的很多人。
为什么黄执中可以想到这一层呢?
平时我们在面对一个话题的时候,具体需要怎么做,才能利用好延长线思维呢?我给你四个步骤:—列出关键词
—选定关键词
—深挖关键词
—用例子演绎
即我们将话题里面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先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联,选取一个你最擅长的关键词,产出观点,再去思考如何将你的观点与话题扯上关系,只要实现逻辑自洽就行。
好,以上三种方式就是我总结的产出精彩观点的方法,我尽可能地用简单直白的话让你理解。
不过我也知道,即使现在我说得头头是道,你也认同,但真正让你去产出一个独特的观点时,你还是没有办法按照我跟你说的方式思考。别急,这是可以练习的,平时养成以下这些习惯,你会逐渐形成一个产出好观点的脑回路。
习惯写评论。
不管是看书、看电影,甚至是点外卖,建议你都养成发表评论的习惯—习惯性地从多个维度对内容和质量阐述自己的看法。
评论的开头最好先明确自己的立场,比如说:“我平时很少看电影,今天专门去看的……”“我点这份外卖是想作为我的晚餐……”“我是抱着好好学习如何吸引异性注意的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的……”
涉及评价艺术作品时,应当带上其他的作品做类比,需要我们做好充足的信息查阅工作。
最后再对自己的评论进行升华,直接引用内容里的材料来嵌入自己的主张是最好的。
例如,曾经点到过特别糟糕的外卖,我是这样评价的:店家需要重新对自己的良心进行审视。我看着这饭里的头发丝甚至能想象到厨师的满头油腻,还时不时地用手摸一摸头的画面。这份与剩饭无异的饭菜,与店家的态度和良心一样,冷得没有一丝温度……
虽然这看起来确实很“奇葩”,但不管东西是好是坏,我们都要认真评价,该赞美的也多赞美。我们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抓住这个情绪激动的时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经常读书,并且学会提炼主题。
我始终觉得书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最有用的工具。
读书,让我能够在一个无知的年龄、无知的环境,做出一些并不无谓的挣扎。
那些书的作者在书里讲述他们的人生境遇、生活经验,教授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结晶。我在书里看到了大世界的有趣,升起了瑰丽的梦想,见识了人生的沉浮,避免了许多弯路。
没有人天生就盛产观点,所有的观点都产生于个人与世界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去看更广、更新的世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观点。
所以,一定要读书,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
既然知道我们必须读书,那么书怎么读才好呢?
和大家分享一个读书方法—六层导图阅读法。这个方法是我在读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 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受到了启发,并利用了一些更现代化的工具总结出的方法。
我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书籍的阅读,而是适合本来就抱着功利目的去看书的人,比如,我就想学营销、学文案,想学怎么提高口才、提高情商,那么这个方法就非常好用了。
【准备材料】
A. iPad(平板电脑)/ 电脑/ 智能手机;B. 一本书(这里我用的书是《非暴力沟通》);C. 思维导图软件:Xmind/ 幕布/ 百度脑图/Microsoft One Note。
【阅读步骤】
①阅读书的封面:我们先阅读书籍封面和封底上的每一个字,看完之后你会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卖点,接下来你把书名和作者名填在脑图的中心点位置,即导图的第一层。像下图这样:
②读前言:图书的作者一般会在前言里写下本书的核心观点,所以读完前言之后,你会对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你在这里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观点,并且把它精练成一两句话,填到导图的第二层。像下图这样:《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 …… ………… …… ……
…… …… ……
…… …… ……
…… …… ……
…… …… ……
③读目录:把目录里的标题全部列出来,列到导图的第三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需要把目录里的小标题全部列出来。
④标题转问题:当我们把所有的标题列出来之后,你只需要看着标题,然后根据标题内容结合你的现实生活提出疑问。
比如“感受的根源”这个标题,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感受的根源?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具体能帮到哪些方面?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总之,把你对每个标题的疑问全部列出来,作为导图的第四层。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 …… ……
…… …… ……
…… …… ……
…… …… ……
…… …… ……
…… …… ……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了…… …… ………… …… ……
…… …… ……
…… …… ……
…… …… ……
…… …… ……
⑤带着标题找答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不用按顺序去看书了,我相信经过上一步,你已经提出了许多疑问,可以优先看你最想知道答案的疑问所对应的章节。抱着强烈渴望答案的心情去看这本书,你会更加专注,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之后,你就可以把找到的答案用自己的话转述精简,作为导图的第五层。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鼓励他人和自己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 …… ……
…… …… ……
…… …… ……
…… …… ……
…… …… ……
…… …… ……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 …… ………… …… ……
…… …… ……
…… …… ……
…… …… ……
…… …… ……
沟通》
卢森堡)
取、尊重平等、
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他人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取得更积极的回应
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当我下次出于攻击对方让对那一步做得有…… …… ………… …… ……
…… …… ……
…… …… ……
…… …… ……
…… …… ……
》
堡)
尊重平等、
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他人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取得更积极的回应
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当我下次出于情攻击对方让对方那一步做得有问…… …… ………… …… ……
…… …… ……
…… …… ……
…… …… ……
…… …… ……
⑥萃取总结:把整本书看完后,你或许已经获得了答案,针对你觉得写得不好的内容,写出你的观点:为什么觉得它写得不好,如果你来写的话会如何写这部分内容?好的内容也要总结:这部分内容好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写得好?把这些总结简单写下来,作为导图的第六层。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尊重平等、感激欣赏的态度来主导生活。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 …… ………… …… ……
…… …… ……
…… …… ……
…… …… ……
…… …… ……
平等、
。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 …… ………… …… ……
…… …… ……
…… …… ……
…… …… ……
…… …… ……
、
1.让爱融入生活
2.是什么蒙蔽了爱
3.区分观察和评论
4.体会和表达感受
5.感受的根源
6.……
7.……
什么是感受的根源?
了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具体能帮到哪方面?
我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他人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取得极的回应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受的…… …… ………… …… ……
…… …… ……
…… …… ……
…… …… ……
…… …… ……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他人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取得更积极的回应
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当我下次出于情绪化的状态时,我一定不要攻击对方让对方难过,先想想这件事情我在那一步做得有问题。
么是感受的根源?
解这个根源对我有什么帮助?
体能帮到哪方面?
要如何利用感受的根源?
了解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不指责他人鼓励他人和自己说出愿望,就能取得更积极的回应
练习表达的方式,了解需要和感受的关系当我下次出于情绪化的状态时,我一定不要攻击对方让对方难过,先想想这件事情我在那一步做得有问题。
…… ……
…… ……
…… ……
…… ……
…… ……
…… ……
【这样读书会得到什么?】
① 你得到了一张层次分明的读书笔记。
② 你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③ 你学到了想学的东西,解答了自己的疑惑。
④ 你已经输出了多个观点(在做第六层导图时)。
【关于这个方法的一些解释】
诚然,这个方法很功利,可能在你眼里,用这种方法读书已经失去了读书原本的乐趣。可是朋友,书有那么多种,谁规定读书只能有一种读法呢?
你读《红楼梦》要细读,读《诗经》要慢品,读《菜根谭》要深嚼,而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你大可以囫囵吞枣。这些书,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读法。
你一定有这样的时候吧?你读有些书,就是抱着功利目的去读的,比如我读这本《非暴力沟通》,就是抱着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的,我的目的很明确,如果我搞懂了,这本书我就没有必要再读了。如果以后忘了,我大不了把我做的这张导图翻出来重新看看,这不是比读书更快吗?
4. 教你找到爆款选题
现在我们已经讲完了关于产出精彩观点的部分,接下来要谈一谈爆款选题。
选题和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围绕一个选题可以产生多个观点,所以这两者之间算是一个包含关系。在自媒体平台,选题比观点更重要,尤其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因为我有自己的抖音账号,所以感触良多),如果能够找到自带热度和争议性的选题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以下是几种找到爆款选题的方法,有些你可能听过,至于那些没听过的,就是我自己研究的。
(1)九宫格选题法
做过新媒体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方法。我还是有必要再简单介绍一下,因为我介绍的方法相比原本的方法有些小小的改进。
九宫格选题法,顾名思义,请你先画一个九宫格,然后在最中间那个格子里填上话题。比如马上就要到圣诞节了,我需要写一篇关于圣诞节的文章,所以我的话题就是“圣诞”。而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教育公司,专门教人拍摄、剪辑的。我到底要发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不知道。我需要用九宫格“走”
一遍。
第一步
先画两个空白的九宫格,然后填充第一个九宫格,在最中间的位置填上“圣诞”,这是我们的话题。想8 个有关圣诞的、可能会受欢迎的关键词,填满这个九宫格的外围。
第二步
填第二个空白的九宫格,在这个九宫格最中间的格子里填上“用户标签”四个大字。
想8 个跟你的目标用户相关的标签,因为我们公司是做视频剪辑的教育公司,我发的文章主要是给学员或者潜在学员看的,所以他们的主要标签肯定与视频剪辑有关。那么,想学视频剪辑的人都有怎样的特征呢?他们平时最喜欢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关键词填满周围的格子。
第三步
如果你需要在文章里卖你的产品,或者推荐属于你这个行业的东西,你就再列一个空白的九宫格。照葫芦画瓢,在中间填上你的产品标签/ 行业标签,围绕这个词去想8 个关键词。
比如,我还想趁这次机会推广我们公司的视频剪辑课程,那么我就在中间填上“视频剪辑课”,在周围填满我的产品标签关键词。
第四步
把我们列出的所有关键词拿出来,分类列成2~3 列,像下图这样。然后,让我们开始做连连看吧。
总结
你看,通过这样的排列组合,我们是不是已经产生很多个选题了?我们现在完全不愁选题了,从里面挑一个出来,选题不就有了吗?
(2)选题漏斗
其实,做出选题不难,难的是做出好选题。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用我说的那些方法,确实能琢磨出好多个选题,但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琢磨出来的选题能不能火。
有一种痛苦是这样的,你殚精竭虑地琢磨出了一个选题,觉得这次肯定能火,然而现实给你当头棒喝,你写的东西,一个赞都没有,压根儿没人看。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开始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写文案的天赋啊?许多文案初学者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放弃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选题能爆的可能性。只有看得见成绩,人们才能坚持下去。
如何增加爆款选题的可能性呢?筛选。让我们看看下图的漏斗模型,这就是我们用来筛选爆款选题的方法。
覆盖人群
这是漏斗的第一层,在这一层我们要确定,我们的受众足够广,这样进来的流量才够大。你想,如果你的文章针对的人群在社会中的占比本身就不大,那么就算这类人全都看了你写的文章,全都给你点赞了,也没有几个人,你还怎么指望文章能爆火?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词叫“精准”,那么在受众广和精准之间,我们该如何去把控呢?
如果你的文章暂时没有商业目的,但你以后想卖书,那么你覆盖的人群选择“知道读书对自己好的人”就比“喜欢读书的人”要广,并且这些流量也是精准的。世界上有几个人不知道读书是件好事,但又有几个人喜欢读书呢?谁说书一定要卖给要读书的人呢?书也可以是不爱读书但又知道读书好的人的安慰品。
如果你的文章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比如,你的文章是为了卖适合5~8 岁的儿童奶粉,那么你的覆盖人群应该是宝妈、宝爸,当然以宝妈为主。如果你非要再往下精准,精准到有5~8岁的孩子的宝妈,就实在没有必要了。
想一想,你的选题针对的人群,覆盖够广吗?
刺激程度
也就是痛点,选题找的痛点够不够痛?是不是这群人的痛点?
可操作性
这个选题以你的能力能写吗?用你选定的刺激点去写文章,你能不能驾驭?这种驾驭是指,你在写文章时,必然需要的一些材料支撑,其中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材料。这些材料以你的能力能不能找到呢?或者作为文章的刺激点,以你的文笔能不能驾驭?这些都是你需要去考虑的。
时效性
主要针对热点类的文章,即这个选题有时效性吗?会在什么时候达到**?你写文章需要多久?写完再发还来得及吗?
会不会没写完热点就过去了?
如果热点都过去了,你自然就没有蹭的必要了。
话题性
你选的话题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吗?争议够大吗?能引起大众的讨论吗?切入点够犀利吗?
传播性
我写这篇文章发在哪里比较合适?什么时间点发合适?我在文章里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称和视角去写,才更容易让文章有高传播量?
好了,这一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送你一句话:“要知道,写文案,你看100 篇文章,文笔也不一定能提高,但写100 篇文章,你一定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