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大将吕蒙
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恒书传,轻财尚义”,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他“勇而有谋,断识军机,谲郝普,收荆州”不愧为一代名将。
【吕蒙小传】
吕蒙(公元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他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孙吴开拓江东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黄巾起义时,吕蒙举家逃到南方,参加了姐夫邓当的队伍,后继邓当为别部司马,跟从孙权讨平丹阳,因功封平北都尉、横野中郎将。赤壁之战,吕蒙随周瑜率军追击曹军,继之驰援夷陵,大破曹军,功升偏将军、浔阳令,独挡一面。
他从小读书不多,自此听从孙权的话,军务之余,刻苦读书。
成为一名具有文韬武略的出色将领。鲁肃称赞他说,再不是吴下阿蒙了。毛泽东号召全党干部不可不读《吕蒙传》。
【毛泽东评点】
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摘自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时在火车上与张治中、罗瑞卿的谈话,见余湛邦的《张治中将军随同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团结报》1983年12月12日版。
【鉴赏】
毛泽东多次说过:老粗出人物,书读多了害死人。他还说:“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一个不识字,一个则识字不多,以后到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了,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做不好皇帝。刘秀是大学士,而刘邦是个大草包。”他同时又指出,历代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在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联系赤壁之战说:“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
但另一个方面,毛泽东又陈述不读书之弊。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序》中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
1971年,毛泽东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谈话说:“庐山会议上讲了要读马列的书。我希望你们今后多读点书。高级干部连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都不懂,怎么行呢?”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一次演说中更精辟地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非常赞赏东吴大将吕蒙中年发愤读书的精神,他鼓励行伍出身的高级军官读《三国志》和《吕蒙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毛泽东既痛读书多之误,又指出不读书之短,他看问题是很全面的。
吕蒙从小参军,在攻打江夏黄祖、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表现出了他的骁勇和胆略。孙权劝他应该努力学习,开阔眼界,他接受了孙权的劝告。他读书之多,连一般读书人都赶不上。吕蒙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见识日广,才干大有长进,成为一名具有文韬武略的将领。就连东吴谋士鲁肃对吕蒙这个“吴下阿蒙”也刮目相看。
吕蒙为鲁肃“画五策”以对付关羽,修濡水坞以拒曹,攻皖城献全胜之道,智降郝普,都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鲁肃病后,吕蒙接替陆口防务。他出于对荆州守将关羽的了解和认识,从确保江东的战略出发,图谋攻取荆州。当孙权欲袭取徐州,吕蒙自量吴国之兵不足,难以争夺中原,知道徐州适予骑兵作战的地形不利于吴军作战。他劝阻孙权,又乘机建议孙权“图取关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东西相连,易于防守”。这一提议符合孙权确保江东的战略目标。吕蒙趁关羽北上争夺襄、樊,以称病回都之计麻痹关羽,最后兵不血刃地取得荆州。吕蒙在袭取荆州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才略,为后人所称道。而关羽大意失荆州,一直为后人所惋惜。
但是,在袭取荆州之后,吴蜀失和,随之而来的是吴蜀之间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浩劫,双方国力都削弱了。从长远来看,吕蒙袭取荆州,使当年鲁肃毕生维护的孙刘联盟遭到破坏,无论是对孙权和刘备都是不利的,而真正从中渔利的是北方强大的曹魏。后来,孙权和诸葛亮又重新携手,然而时过境迁,三分天下已成定局,无论孙权还是诸葛亮都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