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胸装大海能伸能屈(1 / 1)

——西汉大将韩信

青年时代的韩信因家贫而行为**,为了求食度日,受人讥讽,面对恶势力时甚至甘受凌辱。他的能怒、能忍、能知恩报德的气质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毛泽东对韩信的评点,说明了青年人历经坎坷,才可能有所作为。

【韩信小传】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出身贫苦家庭。由于他行为**,不拘礼节,不得被推举选择为吏,又不能治理生计,只好经常投托在别人家里吃闲饭,人们都很厌烦他。韩信曾在一个亭长家讨饭吃,一连数月,亭长的妻子设法驱赶他,便在一大早做好饭于被窝里吃掉,韩信无饭可吃,知其驱逐之意,盛怒之下而离去。

韩信到城下水边钓鱼,见有几位老妇人在那里漂洗丝絮。

有一位老妇人可怜韩信,一连数日都给他饭吃。韩信感激不尽,对老妇人说:“我一定要加倍报答您的恩德。”老妇人气愤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年轻而给你饭吃,哪里是指望报答!”

当地有几个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好身带刀剑,但内心十分怯懦。”并当众侮辱韩信说:

“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剑刺杀我;怕死的话,就在我**钻过去。”韩信注视对方好久,然后俯下身去,从其**爬过去。

众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懦弱。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羽,虽然多次献计献策,但未得重用。秦亡之后,项羽分封诸王,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随同西行。起初,他虽被任为管理粮仓的小吏,又升任管粮饷的军官,但一直未受重视。

韩信经常与萧何交谈,萧何对他有所了解,十分敬重。

汉军到达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为汉王之都),沿途已有数十名军官逃走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他,可如今仍得不到重用,便也借机逃走了。萧何得知后,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去追赶。有人向刘邦秉报萧何逃跑,刘邦大怒。过两天萧何来见刘邦,刘邦既高兴又生气,便大声责问他:你为什么也要逃走?萧何回答说:我不敢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又问:跑那么多人,你去追谁?萧何说明是追韩信,并向刘邦推荐,说他是天下第一位人才,如要争夺天下,除开韩信再也找不到商量大计的人。

于是,刘邦接受萧何的意见,举行隆重的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屡立奇功。刘邦依靠韩信的佐助,不仅吞灭了魏、赵、齐、燕等割据势力,而且最后彻底击败项羽,统一天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被吕后所杀。

【毛泽东评点】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韩信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之辱”。人家让他钻“胯裆”,他一看没办法,只好钻。

——引自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第197一1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鉴赏】

青年时代的韩信因家贫而行为**,为了求食度日,受人讥讽,面对恶势力时甚至甘受凌辱。他的能怒、能忍、能知恩报德的气质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后来,他成为了大将军,回家时威风八面。那些让他钻裤裆的人,害怕韩信报复,但韩信一笑置之。表现了他那种大丈夫能伸能屈的性格。

他投奔项羽,项羽不重用他。导致他投了刘邦,但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出现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就是因为有了韩信,才战胜了项羽,成就了霸业。韩信也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毛泽东对韩信的评点,说明了青年人历经坎坷,才可能有所作为。并寄望于青年一代能立志建设美好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