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座上宾冯谖
冯谖,战国时齐国贫民,孟尝君谋士。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王时为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孟尝君素以养士(门客)闻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门客达3000多人,冯谖便是其中之一。
【冯谖小传】
齐国有个叫冯谖(xuān喧)的人,穷困得无法生活。他托人请求孟尝君,说愿意投靠在他的门下吃碗饭。孟尝君问:
“客人爱好什么?”回答说:“客人没有什么爱好。”孟尝君又问:“客人有什么特长?”回答说:“客人没有什么特长。”孟尝君笑笑接受了请求,说:“好吧。”
孟尝君左右使用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们,就给他们吃粗劣的饭菜。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唱道:
“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门下一般的客人一样。”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备起车,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
于是冯谖就坐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访问他的朋友说:“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后来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wù悟),他,以为他贪心不足。孟尝君问:“冯先生还有爹娘吗?”左右的人回答:“有个老娘。”孟尝君就叫人供给她的吃穿,不要让她缺乏什么。从此冯谖不再歌唱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张通告,询问门下的客人们:“有哪个熟习会计,能替我到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地去收债吗?”冯谖就签了个名,写上“能”字。孟尝君看了很奇怪,问:“这是谁呢?”左右的人回答:“这就是歌唱‘长剑啊,咱们回去吧’的那个人啊。”孟尝君笑着说:“客人原来是有特长的,我倒对不起他了,从来没有见过面。”于是把冯谖请来相见,向他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很昏乱,我的性子又懦弱愚笨,沉溺在国家的事情里,因而得罪了先生。
先生不以为羞,竟然有意思要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的。”于是准备了行车,装载着借契就动身了。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说:“债款收回以后,用债款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所缺少的,就买些回来。”
冯谖驱车到了薛地,叫小官吏召集那些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都核对过了,冯谖就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送给老百姓,随即烧掉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
冯谖一路上扬鞭策马驾车回到齐国都,一清早就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怪他回来得这样快,就穿衣戴帽接见他,说:
“债款都收回来了吗?回来得怎么这么快啊!”冯谖说:“收完了。”“用债款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所缺少的’。我私下想,您宫里堆积着珍珠宝贝,猎狗、骏马充满了外边的马棚,美女站满了后堂的行列;您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罢了!所以我私下用债款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怎么买义呢?”冯谖说:“您只有个小小的薛地,并不抚爱老百姓,虽然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却还要在他们身上做生意,盘剥取利。我私下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都送给老百姓,随即烧掉了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替您买的义啊。”孟尝君很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周年,齐王告诉孟尝君说:“我不敢把先生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就到他的封地薛地去。距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老百姓就已经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告诉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竟在今天见到了。”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仅能免于死亡罢了。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而卧,安稳无事。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冯谖就往西到粱国游说。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诸侯先迎接到他的,就可以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任命原来的国相做上将军,差遣使者,带了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驾着车回来,提醒孟尝君说:“一千斤黄金是很贵重的聘币,一百辆车是显贵的使者所用的,齐国该听说这件事了。”梁国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都很害怕,就差遣太傅送去一千斤黄金、两辆花车、一把佩剑,并写了一封信,信里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到祖宗降下来的灾祸,又被那些喜欢逢迎的臣子所迷惑,以致得罪了您。
我是不值得帮助的,希望您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管理百姓吧!”
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求用先王传下来的祭祀器物,在薛地建立个宗庙。”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告诉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完成,您可以安安稳稳过快乐日子了。”
孟尝君做齐国国相几十年,一点细微的祸害都没有,这都是冯谖的计策啊。
【毛泽东评点】
1964年2月13日,春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
毛泽东还谈到溥仪,说:对宣统要好好团结,他和光绪皇帝都是我们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他们下面的百姓,听说溥仪生活不太好,每月只有一百八十多元薪水,怕是太少了吧!
说到这里,毛泽东转向在场的章士钊继续说:“我想拿点稿费,通过你送给他改善生活,不要使他‘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人家是皇帝嘛!”
——董志英《毛泽东轶事》,第114页,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鉴赏】
冯谖,战国时齐国贫民,孟尝君谋士。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王时为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孟尝君素以养士(门客)闻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门客达3000多人,冯谖便是其中之一。
冯谖为孟尝君多方设计,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文章先写他“无能”、“无好”,孟尝君勉强接受,孟尝君左右的人也都看不起他。不久,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不平常的举动,暗示出冯谖并不是真正“无能”的人。
“倚柱弹其铗”,寥寥五个字,生动地刻画出冯谖的不平凡的气概。
冯谖焚券市义、谋复相位、请立宗庙三件事,为孟尝君营就三窟,表现出他的奇策妙计。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收债的人,冯谖毛遂自荐,临行时问孟尝君“以何市而反”,到了薛地,“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立即回来见孟尝君,解释“为君市义”的道理,这表明冯谖深谋远虑,胸有成竹,做事果断,确实是个“有能”的人。冯谖到梁王那里游说,用“富国强兵”的道理说服梁惠王聘请孟尝君为相,又赶着车先回来,提醒孟尝君,坚决不去,只要让齐王知道,这表明了冯谖了解并且善于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请立宗庙,抓住齐王书信中“愿君顾先王之宗庙”这句话,因为孟尝君与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封地建立了宗庙,祭祀的也是齐王祖先。齐王既尊敬祖先,就不能废除孟尝君所立的宗庙,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保证了封地的安全。三窟营就,孟尝君不仅复了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这样,冯谖这位有胆识,有才能,见相而作,长于计谋的策士形象,活现纸上。
毛泽东很熟悉冯谖与孟尝君的故事,并经常用来说明现实问题。1964年春节毛泽东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曾专门谈到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问题,表示要拿出自己的一些稿费让章士钊转交,以改善溥仪的生活,不要使这位末代皇帝“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毛泽东的宽广胸怀。